他出生在海上,被父母遺棄,從此再也沒有走出過那條華麗的遊輪。每次有人問他為什麼,他會說,陸上的人總喜歡問為什麼,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憂慮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想要追求一個遙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然而我並不羨慕。
他滿足於在船上彈奏自己的音樂,成為陸上的人不曾見過的鋼琴神話。
可是,在船舷的窗子上遇到了那個女孩之後,他終於下定決心去追尋自己的“夏天”。他收拾行李,和朋友鄭重告別,第一次走下那條長長的步梯。
走了一半,他忽然停下腳步。
他凝視著,凝視著自己從未見過的陸地的樣子,也凝視著自己從未見過的深淵。
然後頭也不回地、逃也似的回到船上,回到了自己的安全區。
多年以後,生命終結的前夕,他對朋友說: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
11月15號,《海上鋼琴師》4K高清修復版在全國各大影院重映,讓人們終於有機會補上了當年欠下的一張電影票。當影院裡幾乎滿場的人們一起流淚,一起靜靜地坐到片尾曲結束才離場時,我彷彿在每個人的身上看到了1900的影子。
在個人英雄主義氾濫的西方價值觀電影中,很難看到這樣一個可以稱之為“懦弱”的感性角色。即便有天縱的音樂才華,但是卻只在自己的世界裡堅持自己。哪怕生命就這樣消逝.只留下一點聲音的碎片,也沒有踏出安全區一步。像男主角1900一樣,也許我們都一樣害怕腳踏實地的生活,害怕烏煙瘴氣的世界。他有真實的懦弱,有真實的恐懼。
也許有那麼一個女孩曾給過他改變生活的勇氣,但卻最終沒有讓他打敗自己。可這又有什麼關係?畢竟他還能說出,兩隻右胳膊能彈鋼琴嗎?願天堂中也有鋼琴。
“人類完全滅絕”VS“人類滅絕了80%”?
最近微博上有一個很火的命題:“人類完全滅絕”和“人類滅絕了80%”哪個比較好?
牛津大學的研究者調查了來自英美的2507個受訪者,研究發現,大家普遍認為“人類完全滅絕”比“人類滅絕80%”要好。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可能是因為人類天生就會更多地考慮當下的傷害,而不會考慮到長遠的結果。
人類完全滅亡了?好吧,大家一起眼一閉腿一蹬,生命結束,這樣的結果是可以想象的。但是當人類滅絕了八成,剩下的人類該如何自處?他們如何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如何重建家園?又如何面對不知何時就會到來的死亡?這樣的結果是不可想象的,像一個吞噬所有物質的黑洞,讓人望而卻步。
很多人寧願永遠在海上當自己的鋼琴師。鋼琴的琴鍵是有限的,有限的琴鍵能夠被自己操控,彈奏出無限的音樂;也有人窮盡一生也想要跳出舒適圈,去面對未知的陸地。那是擁有無限琴鍵的鋼琴,是上帝才能坐下的琴凳,有無限的可能。
我們無法判斷對與錯。對於時代而言,我們都是裊裊炊煙中的一縷,飄向何處,消散在何處,沒有答案。在這其中,只能被裹挾著前進。
當我們凝視深淵時,我們在凝視什麼?
尼采說,當我們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我們。
當我們抱著懷疑的態度做決定,那麼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會變成表象。這樣的答案會被不斷推翻,最終永遠沒有辦法得出任何一種結論,就陷入了自我懷疑的深淵。
當海子寫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詩句,也許他已經做出了選擇。他凝視著如深淵一般看不到盡頭的海洋,卻看到了春暖花開的景象。可以感受到他對人生的嚮往,對未知世界,更多的是探尋的好奇,而不是恐懼。也許,他在那個時候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已經做好了尋找“夏天”的準備,內心充滿喜悅和希望。
就像1900邂逅了自己一眼萬年的姑娘,讓他鼓起了下船的勇氣。
但是,當心中的深淵不斷回望,不斷懷疑,他們最終選擇了一種極端的方式終結人生,終結未知,也終結探尋與追逐。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與這個世界擦肩而過了”。當我們凝視深淵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無限的自我懷疑的世界。
生活沒有定式,火車可以沿著鋪好的鐵軌前行,可生命不可以。深淵太深,黑洞太黑,道路太多,包袱太重。在這樣的複雜中,只要有了自己的選擇,又有誰能來指摘對錯呢?
小時候,我不能1900為什麼不勇敢追逐愛情,改變生活。可是長大後再看,我想我終於聽懂了1900的音樂,也終於能夠理解他的選擇。
閱讀更多 劇新劇好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