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鋼筋翻樣工人發現的設計錯誤

經常被鋼筋翻樣工人發現的設計錯誤

越是大型的工程,越是複雜的工程,設計錯誤相對來說要少些。而越是簡單的小工程,其出現錯誤概率反而越大,何也?因為大工程設計院不敢馬虎,一般配備資深設計人員,而一些小工程,一般就配備些剛畢業的學生或設計經驗不足的設計人員。還有一種情況是業主給的設計時間太短,沒有合理的設計工期,設計為趕工期而粗製濫造。

設計的錯誤直接影響鋼筋翻樣的順利進行,特別是一些低級錯誤,而規範性錯誤雖對結構安全性影響很大,但與鋼筋翻樣關係不大。如果圖紙未經審圖,業主就匆忙進行招投標編制清單標底,一旦審圖(審圖一般只作合規性檢查)後進行大幅度的整改,或者業主對鋼筋指標偏高要求重新設計就比較麻煩,也是最頭痛的。有經驗的鋼筋翻樣也逐漸找出規律摸到門道,如原設計剪力牆樓、屋面處配置暗梁,估計業主開始沒發現,發現後可能會取消之。所以,鋼筋暗梁一般用單構件處理,如果取消只要一個刪除操作就夠。所以,也不必一個個計算,只計算一層大概有多少,然後乘多少個層。不必去建模,因為建模和刪除都比較麻煩。諸如此類,鋼筋翻樣不能太死板,設計是經常變來變去,我們應學會如何應對。

以下是設計的常見錯誤,包括低級錯誤、規範性錯誤、本地化問題、設計合理性問題、繪圖錯誤和結構說明交待不明確問題等。

一、低級錯誤

1、部分梁許多原位標註數字不一致,如 20C25 8/8/2,讓人無所適從,到底是按前面的數字,還是按後面分解的數字?

一般是按前面的數字計算,自行修正為20C25 8/8/4。因為這種情況太多,所以不一一舉例,設計出圖前最好自己檢查修改。

2、牆柱平面圖上的柱形狀、尺寸與柱詳圖中同編號柱不同,如平面圖上GBZ31是一字形的,而詳圖中卻是L形的,到底按那個?

結合梁板結構平面圖和建築圖,自行解決,一字形的配筋則參照相鄰的柱計算。

3、柱縱筋注寫的樓量與圖上的縱筋根數不符,按注寫的數量計算而不是按鋼筋圖元計算。

經常被鋼筋翻樣工人發現的設計錯誤

二、規範性錯誤

規範性錯誤即合規性問題,一般常見的問題好下:

1、梁集中標註中無樑截面尺寸,而根據11G101-1規定,集中標註中梁截面為必注項,非注不可。

而有的設計梁集中標註處均無樑截面尺寸,可能是兩組設計人員分別計算截面和配筋,然後,把兩份圖合成。

其最直接的後果鋼筋軟件無法提取和識別,不標準的設計再智能的鋼筋樣軟件也是無能為力的。我們在計算時只好一個個輸入,非常低效。

在每跨樑上註定梁截面尺寸,設計也是低效的,也是不符合平法規則的。那這樣是否影響施工?

這與是否能施工沒有關係,設計應該按標準設計。

還有,畫蛇添足,樑上部某跨有不同於集中標註上部通長筋時,通長鋼筋用括號表示,導致鋼筋軟件不能識別。

平法標註規則只要求在梁某跨上部跨中進行修正,如直接標註6C25即可。

2、連梁與框架樑混淆,連梁箍筋分加密區和非加密區,配置支座負筋,側面鋼筋分構造與抗扭,完全是框架樑的配筋形式。

連梁是兩端與剪力牆相連,跨高比小於5的梁。

框架樑是兩端與框架柱相連,跨高比大於5的梁。連梁以傳遞剪力為主。

所以,規範對連梁與框架樑在構造上的規定是不同的。

一是要求連梁全加密,框架樑是可分為加密區與非加密區。

二是牆體水平鋼筋應作為連梁的腰筋在連梁範圍內接通連續配置,當連梁截面高度大於700㎜時。

其兩側面沿梁高範圍設置的縱向構造鋼筋(腰筋)的直徑不小於10㎜,間距不能大於200㎜。

對跨高比不大於2.5的連梁,兩側的縱向構造(腰筋)的面積配筋率還應小於0.3%。

而構架樑的腰筋只滿足當梁的腹板高度hw≥450㎜時,在梁的兩個側面應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每側縱向構造鋼筋(不包括樑上、下使節力鋼筋及架立鋼筋)的截面面積下應小於腹板截面面積bhw的0.1%,且其間距不宜大於200㎜。

經常被鋼筋翻樣工人發現的設計錯誤


設計時,高度大於700㎜的連梁,側面鋼筋沒有給出,而牆的水平鋼筋為8@250,不滿足規範要求。有的把跨高比大於5的梁設計成連梁等等。

3、6#樓,地下2層,地上15層,標準層(3~14層)柱箍筋為6@250,是否滿足最小配箍率要求?縱向受力筋是否滿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4、現澆板配筋率不滿足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0.2%和45Ft/Fy較大值。

5、框架樑支座負鋼筋配筋率超過2.5%。

6、高層一、二級抗震剪力牆(尤其是一字形短肢牆)牆厚不滿足要求,未作牆肢穩定驗算。

7、形狀複雜的短肢剪力牆,兩處方向的受彎鋼筋未按規定全部配在端部牆柱處。

8、剪力牆約束邊緣構件LC範圍內的體積含箍率小於1.06%。

9、應全長加密箍筋的柱子,箍筋未全長加密:

①樓梯間半平臺處的柱子由於半平臺的平面成為短柱。

②框支柱一、二級框架短柱。

③剪跨比不大於2的柱和因設置填充牆等形成柱淨高與截面高度之比不大於4的柱。

經常被鋼筋翻樣工人發現的設計錯誤

三、本地化問題

有些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性規範,這些規範和規定是國家規範的一種補充和加強。一般說來,地方性規範的標準要高於國家規範,要求更嚴格,否則,沒必要出地方性規範。

所以,外來設計單位和設計師應熟悉和了解當地的地方性規範和做法,這個很有必要,否則,你仍按原來固有的做法,就會水土不服,你不適應,何談競爭?

如各地方規範中二次結構一些做法在結構總說明中沒有體現,如腰帶、窗臺、門窗洞口設置鋼筋混凝土邊框等江蘇的一些地方性規範規定。

四、不合理問題不合規範與不合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有些設計雖然合規,但不合理,導致浪費等。

1、有些梁支座負筋配置成15C12 4/4/4/3,鋼筋直徑過小導致鋼筋排數過多,影響其受力,可適當增大鋼筋直徑減小鋼筋排數。

並且,設計也沒交代梁支座負筋第三排第三四排伸入梁內的長度,這個長度應由設計給出。

2、筏板厚度,一般按層數×50㎜,層數不同,筏板厚度不同,但在同一小區,相同層數相同層高相同戶型的樓,筏板厚度不同。

如30層筏板高度1500㎜,34層筏板高度還是1500㎜,配筋也是相同的,這肯定是有問題的。

3、結構總說明中要求剪力牆樓層和屋面處設置暗梁,是否有必要?

一般情況下不需要在樓、屋層配置暗梁,這導致含鋼量的增加,但對結構整體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貢獻不大,反而是一種浪費。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上是這樣規定的:

框架-剪力牆結構中剪力牆應符合下列要求:

「剪力牆周邊應設置端柱和梁作為邊框,端信截面尺寸宜於同層框架柱相同,應滿足框架柱要求。牆周邊僅有柱而無樑時,應設置暗梁,其高度可取2倍牆厚」。

框剪結構剪力牆才需要設置暗梁,純剪力牆結構或只有局部框架的框剪結構,規範並沒有作出在每個樓層處設置暗梁的要求。

剪力牆結構的牆體在樓層處可以不設置通長加強水平鋼筋,更沒必要設暗梁。

4、屋面板配筋形式仍按底筋+支座負筋,然後在說明中增加一條:屋面板上部無筋處配置溫度筋。

屋面板鋼筋按雙層雙向配置比較合理些,底筋+支座負筋+溫度筋形式未必能節約多少鋼筋。

有些設計偏好底筋+支座負筋,有些板很小,支座負筋間的距離很短,有的不到100㎜,真的,不如把支座負筋拉通更好些。

5、牆體佈置過於雜亂,缺少對稱,對齊,上下牆體不連續。不合理問題很多,我們也不是做結構諮詢和結構優化的,所以此處省略。

經常被鋼筋翻樣工人發現的設計錯誤

五、繪圖的錯誤

1、結構說明與平面中的說明、平面圖與詳圖、結構圖與建築圖等不相一致或張冠李戴的問題,如結構總說明中板支座負筋分佈筋為A6@200,但板結構平面圖中說明板負筋分佈筋為A6@150,這不禁讓人糾結,還讓人鑽空子,如施工結算按A6@150,實際施工按A6@200。

結構說明一般都是拷貝過來的,有的條文其實沒根據本工程實際情況進行修改。

2、圖紙繪製混亂,相同構件畫在不同圖層內或相同圖層內繪製了不同構件。

不同的圖紙疊加在一塊,構件尺寸標註不規範不詳細等等。

六、結構設計交待不明確

1、未註明上部結構嵌固部位,16G101要求設計註明,這是強制性條文。

2、梁側面鋼筋未註明,有的還好些,結構總說明中有梁側面鋼筋配筋表,有的既沒在結構總說明中交待,在梁的集中標註和原位標註處均無樑側面鋼筋。

3、筏板封邊、屋面層樑柱節點等構造,16G101提供多種構造做法,最好由設計指定。

當然,16G101是這樣規定的,如設計未指定,表示設計授權施工自行選擇。

問題是不同的構造做法,其鋼筋用量不同,導致鋼筋結算扯皮。

鋼筋翻樣是樂於做大設計院知名設計師設計的大型工程,這個過程是個享受的過程,猶如在看大師的表演,欣賞大師的傑作,不會感到累和煩。

最怕遇到那些小地方設計院,做他們設計出來的工程真的很痛苦,不是一般的痛苦,裡邊錯漏百出,感覺到明顯的低智商和不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