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对不起,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只能说明你的时间不值钱

成长的关键期在成年前。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家庭教育论坛呼吁:“我们可以通过立法让孩子在6岁以下的母亲的工作时间不要超过多长时间,把母亲的时间留一部分给孩子。”


目前,陪伴孩子的重要性确实已经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


但普遍的误区在这里:和孩子在一起时间越久,陪伴质量就越好吗?


真对不起,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只能说明你的时间不值钱

你的陪伴


从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角度来讲,爸爸妈妈经常陪在孩子身边,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这确实很重要。


但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能促进亲子关系,如果陪伴是“捆绑”,是“枷锁”,那它早晚是无效的。

真对不起,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只能说明你的时间不值钱


这个假期很长,我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


但是这个假期的确是太长了,长得让我们能有足够的时间发现,这些时间好像都被我们浪费了。


一个三口之家,他们都低着头,一言不发地“陪伴”着彼此:


大人在家办公,回复工作问题,闲下来的时候就看个剧;孩子上完网课,用平板电脑玩游戏。

真对不起,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只能说明你的时间不值钱


全家人一天当中最有效的对话就是:


“为什么WiFi又连不上了?”


“你抢我网了!”


这样的陪伴似乎很完整,太完整了,它简直从早到晚、无时无刻、昏天黑地,而且双方都很开心,没有任何负累。


但是得承认,这并不是高质量的陪伴。


这并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专属的。


如果我们把全世界的成年人和孩子随机打乱,凑进一间房子,提供网络,面对陌生的彼此,我们一样可以拥有这种生活。


真对不起,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只能说明你的时间不值钱

高质量的陪伴


近几年育儿圈子越来越常提到

“高质量的陪伴”

真对不起,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只能说明你的时间不值钱


高质量的陪伴不是时时刻刻在孩子身边,而是站在孩子身后,给孩子更多自由和尊重。


陪伴 ≠ 陪同


陪伴 ≠ 看管、妨碍


陪伴 ≠ 代替、控制


陪伴 ≠ 金钱、奖励


陪伴 ≠ 有求必应


而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理解孩子、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真对不起,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只能说明你的时间不值钱


这需要我们了解孩子成长的轨迹以及所在年龄的阶段特点,调整自己的陪伴策略,给孩子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举个例子:


1岁左右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大好奇心,他们喜欢冒险,但是他们实在太笨拙了,往往会摔倒、磕碰、受到伤害。


这时候你的陪伴不应该是把他们锁起来,关在小床上玩布偶,而应该试着多带孩子探索外界,保障他们的安全;


2~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变强,有“我”的概念,也因此增加了边界感,他们会说“不”,但是多数情况下没头没脑,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


你的陪伴不需要“立威”,不需要给他一个耳刮子镇住这股子“邪性”,而应该多尊重孩子的意愿,耐心告诉他为何不该这样做;


4~5岁的孩子,逐渐产生男女性别意识,会“怕羞”,不同性别的孩子与爸爸妈妈的亲密关系因此有所改变。


你的陪伴也要相应调整,让爸爸给男孩子洗澡,妈妈给女孩子洗澡;并正式给孩子分床睡,照顾孩子最初独自睡觉的情绪。


你看,同一种陪伴,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这就可以称为“高质量的陪伴”


真对不起,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只能说明你的时间不值钱

高效陪伴,互惠互利


孩子越大,我们越需要高质量的陪伴。


毕竟,高质量的陪伴更有效率,它既解放了孩子,也解放了你。

真对不起,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只能说明你的时间不值钱


它意味着你花费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上,而并不是仅仅花费时间。


你知道,毕竟并不是每一个人的时间都值钱。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单纯的陪伴时间和孩子未来的行为表现没有关系,反而对孩子有害。


这是因为当你把时间一股脑倾注在孩子身上,相较于你的积极情绪,那些更为消极的情绪更容易传递给孩子,这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

真对不起,花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只能说明你的时间不值钱


而高质量的陪伴有两种特点:


一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父母可以全身心投入和孩子在一起,并将孩子作为主导者,双方都能获得新奇的体验;


二是在孩子不需要的时候,父母能得到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事情,安静地看一本书,画一幅画,烘焙食谱上收藏已久的蛋糕。


有效率的陪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方式,时间应该是这样用的,它应该用来交换更有益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