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網紅城市重慶的前世今生——淺談巴文化的起源

帶你走進網紅城市重慶的前世今生——淺談巴文化的起源

重慶夜景/圖源自網絡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人,我無比熱愛我的家鄉。這兩年承蒙全國人民的喜愛,重慶也擠身於網紅城市,光“10.1長假”來重慶旅遊的人次就多達3000多萬人,與重慶市總人口數量相差無幾。以致於官方天天給我們本地人發短信,讓我們不要出門添堵,把重慶城讓給廣大外地遊客盡情玩耍,這一波寵客操作還上了熱搜。

重慶除了人民熱情好客,美食豐富可口,美女美景養眼以外。你們可否知道重慶的歷史由來?從今天開始,我將為大家講述咱們重慶的歷史,以供想來重慶旅遊的朋友們更深入地瞭解重慶這座古老名城,到時再來遊玩,定有一番別樣感受,而不是走馬觀花地“到此一遊”。

更讓我們重慶本地的朋友更好地瞭解自己家鄉,探索本土文化起源,搭建起與重慶曆史的橋樑,為建設好新重慶提供歷史文化參考,讓家鄉變得更好。

好,廢話少說,小板凳就位,前排瓜子、花生、礦泉水供君享用。

一、遠古起源

話說在兩億三千萬年以前,整個川東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隨著地殼運動,海水逐漸退卻,但萬萬沒想到,浮出海面的並不是銀色沙灘,亦或是平原大陸。而是無數的丘陵和山脈(這就是山城的誕生,如今的3D城市正是拜它所賜)。

但神奇的是,那些海水中的鹽分,沉積在群峰之中,隨著山泉溢出地表,吸引著大批史前動物,同時也引來了南方古猿。

20世紀80年代,有考古人員在巫山縣廟宇鎮的龍骨坡上,發現在兩顆二百萬年前的猿人牙齒,以及散落在周圍的舊石器工具。根據這些線索,考古人員確定,距今二百萬年以前,這裡就生活著猿人族群。

由於這些猿人都會打製和使用“砸擊石錘”、“凸刃砍砸器”等等工具,於是被考古界認定為“直立人巫山亞種”,是為“巫山人”,比元謀人還早30多萬年。

考古人員順藤摸瓜,又在龍骨坡五十公里外的奉節縣興隆洞,發現了十四萬年前的智人化石。而且在這些遠古智人的身邊,居然還出現了象牙雕和骨哨。

帶你走進網紅城市重慶的前世今生——淺談巴文化的起源

骨哨/圖源自網絡

與是考古人員得出一個結論:當時的雕刻藝術和音樂造詣已經深入這些智人的日常生活。說不定天天在山洞裡面開party。而且這些智人的體貌特徵,已經和現代人幾乎無異,因為他們就是現代人的直系遠祖。

二、走向文明

距今六千年前,一些巫山先民聚集在三峽腹地,生活在巫山縣大溪鎮一帶。當時還處在母系社會後期,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非常尊重女性,首領都由女性擔任。這也是川渝地區最早的“粑耳朵”形成原因。

她們將石塊研磨成各式各樣的石器工具,製作得精緻絕倫,所以被考古界稱為新石器時代。

帶你走進網紅城市重慶的前世今生——淺談巴文化的起源

新石器/圖源自網絡

在大溪人出現以後,人們開始認識父親(老父親流下了熱淚,終於可以喜當爹了),逐漸由母系氏族往父系氏族過度,男權戚力得到彰顯,父系社會逐步形成。男人終於當家作主了。

當時所有的氏族成員,都各盡其能,平均分配,沒有剝削,沒有壓近,也沒有屬於個人的財物。他們每天都用石刀石斧與野獸博鬥,在危險中獲取一點點食物,雖然也吃不太飽,卻也能維持氏族的存活。

後來他們又把目光盯在了一些食草動物身上,生擒活捉回來讓女人們飼養。心靈手巧的女人制作圈舍,採集牧草,飼養出一批批豬、牛、羊、雞。從此養殖業開始興起。

有些族人狩獵歸來,還會磨製骨器,紡織粗麻,紡織竹簍等等,由此而呈現出許多精美的手工製品。這些手工製品,便是遠古文明的源頭。

又有人利用本地紅泥,燒製成各種紅泥陶器,他們除了在陶器上描繪精美圖案之外,還刻劃出許多象形符號。這些符號,便是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字。

以上種種文化現象,被後人稱作“大溪文化”。

三、氏族劃分

大溪人靠近江河,所以都在淺水裡尋找小魚小蝦,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只能勉強維持不被餓死,但他們卻非常懂得感恩。

為了感激那些養育他們的魚蝦,他們開始自稱魚人,並將魚類作為本氏族圖騰。

據說古時候巴、魚同音,所以魚人就是巴人。在今天的川東地區,還有人把魚簍稱為“巴簍”,把鰱魚喚作“鰱巴郎”。而那些依靠打魚為生的人,也就以魚為姓,被大家稱作巴姓。

後來有人發明了弓箭,開始把箭矢伸向水中,收穫了更大的魚類,生活也因此得到改善。而這些用弓箭射魚的部族,被後人稱作“弓魚巴人”。

弓魚巴人幾經輾轉,又遷徙到渭水河畔建立部落,也就是西周時期的“弓魚國”。

在今天的寶雞市、城固縣和洋縣一帶,考古人員就發現有許多魚巴人的墓葬,後來又在寶雞市茹家莊,發掘出國王“弓魚伯爵”的陵寢。

帶你走進網紅城市重慶的前世今生——淺談巴文化的起源

弓魚國出土文物/圖源自網絡

一些喜歡思考的巴人,常常眺望茫茫江河,想像著如何能進入大江中心,捕獲更多、更大的魚類。

他們通過反覆觀察,發現有許多斷裂的樹木橫臥江中,漂浮在水面上隨波逐流。

根據樹幹漂浮原理,大家就採用火焰焚燒、石斧砍鑿,把那些放倒在地面的一截截樹木,鑿製成一條條獨木輕舟。終於完成了“水上飄”的技能升級。

獨木舟的發明,完全就是一次生產革命,就算遇到狂風惡浪的襲擊,被掀翻的小舟也會隨著江水漂往下游,停滯在一些“回水沱”中,等待著自己的主人帶它回家。

人們駕著輕舟,遊弋在浩瀚的水面,開始從岸邊走向江心,用麻線紡織的魚網捕魚,收穫頗豐。

自然界有一種水鳥,可以潛入水中捕魚。這一“捕魚神器” 的發現讓巴姓漁民興奮不已。

於是他們又開始訓養水鳥,將這些水鳥取名“魚鳧”,然後再利用魚鳧的天性,捕捉大量的青魚、鰱魚、鱘魚和鯽魚。

從此魚人悠閒自在,穩坐在獨木舟裡收穫成果。為了表達對魚鳧的感恩之情,魚人將魚鳧奉為圖騰。

帶你走進網紅城市重慶的前世今生——淺談巴文化的起源

魚鳧形象文物/圖源自網絡

這些信奉魚鳧的先民,被後人稱作“魚鳧巴人”。

這些魚鳧巴人的部落,曾經在奉節縣一帶棲息。當他們遷徙到枳邑(今涪陵)以後,便分化為兩大支系,一支留在積邑生活,另一支卻繼續西遷,定居在四川溫江一帶,建立起赫赫有名的“科技大國”魚鳧城。並留下著名的“三星堆文明”。

想知道更多關於三星堆文明的詳情,可打開今日頭條APP,在上方搜索欄輸入“三星堆文明”,即可查看到一系列的內容資料,瞭解更多“三星堆文化”的歷史資訊。

帶你走進網紅城市重慶的前世今生——淺談巴文化的起源

川東地處崇山峻嶺,氣候溫暖潮溼,很適合各種蛇類生存,所以在巴人居住地,山上山下群蛇亂舞。想像力豐富的巴人,居然還意淫出一種巨蛇,將它稱為眾蛇之王。

巴人敬畏巨蛇,把它奉為圖騰。甚至在巴人傳說中,他們的先祖就來自蛇類。所以人類始祖伏羲、女媧,也都被描繪成人首蛇身

帶你走進網紅城市重慶的前世今生——淺談巴文化的起源

伏羲女媧圖源自網絡

而這些信奉巨蛇的巴人,被人們稱作“龍蛇巴人”。

在今日川東地區,還有視蛇為祖宗的習俗,如果發現屋裡有蛇,必定認為是這家祖宗顯靈,於是全家人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先把蛇送走以後,才能恢復日常活動。

隨著巴文化進入中原,巨蛇又附上了許多其他動物的特性,逐步形成呼風喚雨,變化無窮的神龍,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

帶你走進網紅城市重慶的前世今生——淺談巴文化的起源

圖源自網絡

所以龍的故鄉,就在三峽腹地。

而這些龍蛇巴人,當時就生活在洞庭湖北岸,常常和當地的東夷族人發生爭執,打打群架,拌拌嘴。

隨著東夷族群的壯大,龍蛇巴人已不是他們的對手。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於是龍蛇巴人被迫翻越大巴山,進入到廣袤的川西北大地。

還有一部分龍蛇巴人,則悄咪咪退回三峽腹地,融入到本地的巴人族群。

因為他們使用木製盾牌,耍得有模有樣,所以被後人稱作“板楯蠻”。

當時的大溪人,已經懂得種植水稻,為了防止洪水侵襲,他們把村子和稻田都安置在漂流階地或臺地之上,並將這些小塊平地呼之為“壩”。所以重慶才有這麼多如“沙坪壩”、“李子壩”之類的地名。

五、巫的起源

因為有了農業,雨水非常重要。氏族首領就會帶領大家舉行儀式,祈求神靈普降甘露。這些有任務的首領,便是最早的神職人員.

在那個遠古時代,人們對自然現象充滿好奇,特別留意“出生”和“死亡”。

每當有婦女臨產,眾族人都要載歌載舞,歡慶本氏族的孩子降生。規格基本和如今的春晚差不多。

可一旦氏族中有人死亡,大家又會惶恐不安。紛紛圍著逝者,為他跳起悅神的舞蹈,乞求鬼神保佑。反正就是要跳舞就對了,遠古巴人就這麼熱愛文藝,難怪現在壩壩舞(廣場舞)經久不衰。

因為魚是最好的食物,大家都習慣用魚隨葬,所以族人逝世以後,眾人便在他的屍體兩邊擺放大魚,或者讓他口含大魚,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也能吃飽飯,頓頓有魚吃。

當這一切擺放完畢,首領就開始邊舞邊唱,彷彿在與本氏族信仰的神靈溝通。

他們還把死去的親人屈腿捆紮,擺放成嬰兒在母親腹腔內的姿勢,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逝者儘快投生。

這種與神靈溝通的行為,被大家稱為“巫”,而俱備這種能力的人,就被眾人喚作“巫師”。因為巫師都由首領擔任,所以在他們治下的部落,全都被喚作“巫部落”。

再後來,人們為了祈願逝者在另一個世界繼續捕魚,繼續過著生前的生活,於是又增添了逝者使用過的漁獵工具和獨木舟隨葬。從而演變為船棺葬,在泛巴地區廣為流行。

帶你走進網紅城市重慶的前世今生——淺談巴文化的起源

船棺/圖片源自網絡

上世紀50年代,就有考古人員有九龍坡區的東筍壩一帶,發掘出一批“巴人船棺”。而這些船棺的製作方法,全都是用火焚燒、用斧刨鑿,與巴人當時捕魚的船隻一橫一樣。

帶你走進網紅城市重慶的前世今生——淺談巴文化的起源

船棺/圖片源自網絡

這就是我們巴文化的起源,我們的祖先雖處於蠻荒時代,但他們善於思考,創造勞動工具,擇良地而居,體現出但卻用極高的生活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