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年號變更,看中國 年號的創立和發展

今天日本將正式啟用"令和"的年號,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改元。關於日本的年號,也是像中國學來的。最早的日本年號起始於七世紀,也就是中國的唐朝時期。那時正是日本,派遣遣唐使像中國學習的時期。645年,孝德天皇登基,第一次在日本創立了年號——"大化"。1375年來,日本一共使用了248個天皇年號。

從日本年號變更,看中國 年號的創立和發展

很多人會把年號和廟號、諡號搞混。小編先簡單科普一下三者之間的區別。廟號是皇帝死去之後,在太廟裡,被寫在祖宗牌位上的,是子孫後代祭祀用的。廟號稱呼不是祖就是宗,著名的簡稱一般都是太、高、中,比如唐高祖、唐太宗。諡號是帝王或地位高貴的人,死去以後給予的高度概括性評價。皇帝中,比如漢武帝、隋煬帝就是用的諡號。范仲淹和曾國藩都有"文正"的諡號,所以范仲淹也稱范文正公。而年號是用來紀年的,比如建安幾年,崇禎幾年,是皇帝生前就有的。小編總結了一下,稱呼中帶朝代名,XX祖、XX宗的是廟號,XX帝的是諡號。明清多稱呼XX皇帝,那就是年號。

從日本年號變更,看中國 年號的創立和發展

再來看看作為年號發源地的中國,年號是怎麼產生的。一開始,中國並沒有年號。孔子所作《春秋》中,就是用魯國君主紀年,比如,僖公三年六月"雨"。直到千古一帝漢武大帝,才首創了年號。漢武帝的祖父和父親,喜好"無為而治",開創了文景之治。但是這位漢武帝,喜歡"有為而治",對外開疆拓土,對內獨尊儒術,都奠定了現在中國的基礎。首創一個年號對漢武帝不過是小事一樁,卻傳承了兩千年,直到宣統,還發揚到了朝鮮、越南、日本等周邊國家。

從日本年號變更,看中國 年號的創立和發展

那麼漢武帝為什麼要創立年號呢。沒有年號之前呢,也是可以紀年的,一般稱為某某王多少年,某某帝多少年。君主在位的時候,就直接稱年份,比如景帝三年,當時就直接稱三年,或今三年。在整個春秋到漢景帝,君主改元是很少碰到的。值得一提的是,漢景帝后面又改元了兩次,但是沒有年號,只好用前元、中元、後元區別前後三次改元而已。那如果改元四次怎麼稱呼呢?小編在此獨家首創推測漢武帝正是因為改元三次之後第四次改元,為了更好的區分,所以創立了年號。《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漢武帝前三個年號分別為建元、元光、元朔,而元狩正好是第四個。《·》載:"其後三年,言元宜以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曰,三元以郊得曰云。"此處,有一個疑點,元朔怎麼沒提,我們不管。建元、元光、元朔三個年號應該並不是漢武帝一開始就定名的,而是後來再往前追加所定的。有了年號之後,漢武帝改元就徹底沒有了後顧之憂,一共用了11個年號,也是一用就上癮。

從日本年號變更,看中國 年號的創立和發展

據此,小編推測,因為要多次改元,漢武帝才創立了年號。那為什麼要改元呢,多是表示祥瑞、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或是紀念某件大事。以漢武帝為例,建元好理解,就是建立的意思。元光的光,是因為發現了彗星。元朔的朔,是紀念衛青打擊朔方。元狩的狩,是紀念漢武帝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元鼎的鼎,是因為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諸如此類,不一一例舉。小編還發現漢武帝前面六個年號都帶元,估計本來漢武帝會一直元下去,後來改變了想法。

從日本年號變更,看中國 年號的創立和發展

自漢武帝后,新建年號慢慢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國家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起碼一個年號,在位時間長的自然多一些。到了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叫一世一元,所以後來可以用年號作為明清皇帝的稱呼,如萬曆皇帝、道光皇帝等。年號的字數一般為兩字。有少數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比如新王莽的"始建國",武則天的"萬歲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中國歷史上的年號,據統計數目在數百以上。梁啟超的統計是316個;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國歷史紀年表》的統計是500多個。

從日本年號變更,看中國 年號的創立和發展

年號還有一個政治上的作用,它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個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之一。比如三國時,曹丕稱帝改元,但是孫權仍用東漢年號。五代十國時,吳越國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明亡後,朝鮮國內一些場合還在使用崇禎年號。

從日本年號變更,看中國 年號的創立和發展

但是年號的過度氾濫使用,也造成很多不便。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就寫到,這種年號制度的嚴重缺點,那就是,在時間距離上,造成嚴重地混亂。如386那一年,中國境內就先後出現了16個年號。528年,北魏王朝就一口氣改了三次。第一次改元的詔書剛出大門,就第二次改元。第二次改元的詔書剛出大門,接著就第三次改元。這些都使當時的國人不勝其煩,對後人研究歷史也帶來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