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米芾的書法,應該從哪個帖開始練起比較好?

問書齋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雖然排在第三,但是他的書法對後世的影響力應該是排在首位的。而且就書法藝術的表現來說,他的書法也是宋四家之中的NO1。很多人都很喜歡米芾的書法,那麼對於初學者來說,先從哪個帖子入手比較好呢?我這裡推薦四個:

第一,《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代表作之一,是米芾三十八歲時所書。這個帖子背後還有一段故事:

“北宋時,蜀地(四川)生產一種質地精良的本色絹,稱為蜀素。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裱成一個長卷,上織有烏絲欄,製作講究,只在卷尾寫了幾句話,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題詩,以遺子孫, 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米芾三十八歲時,米芾見了卻“當仁不讓”,一揮到底,寫得隨意自如,清勁飛動,真似如魚得水一般,他在上面題了自作五七言八首詩,這就是《蜀素帖》。此卷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此卷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恆之手,後入清內府,現存臺灣故宮博物院。”

米芾自稱學褚遂良書法時間最久,因此受褚遂良影響比較深。寫《蜀素帖》的時候筆畫已經比較豐厚了,漸脫去褚遂良的影響。因為是寫在絹素上,因此飛白筆較多,略顯剛健,用筆側鋒、中鋒摻雜,起筆落筆變化多端,有“雲煙卷舒飛揚之態”。

此帖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枯潤相生。該帖之字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米芾“刷字”與“八面出鋒”的獨特風格。

第二,《苕溪詩》

《苕溪詩》也是三十八歲時所書,是其中年時期的代表作。這個時期是米芾書法逐漸形成自己風貌的一個轉變時期。《苕溪詩》此帖在用筆上能看到很多顏真卿行書的筆意,特別是豎畫多中鋒用筆直下,入筆的時候藏鋒入筆,多有篆籀之氣。

通篇字體微向左傾,多攲側之勢,於險勁中求平夷。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吳其貞《書畫記》評此帖曰:“運筆瀟灑,結構舒暢,蓋教顏魯公化公者。”道出了此書宗法顏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藝術特色。

第三,米芾手札

米芾的手札傳世作品也比較多,但是如果從手札入手難度較大,因為這些手札書寫的時間跨度較大,面貌多樣,風格多變,初學者很難把握。

因此,米芾手札類法帖可以放在稍後的時間去學,但是不學是不行的。因為,學米芾的書法不學他的手札,就很難得其天真飛動的氣勢。蘇軾說過:“書初無意於佳乃佳”,手札是老米同志隨手率性而為,卻最能體現米芾書法的特有風格。

第四,《方圓庵記》

《方圓庵記》是米芾早期所謂“集古字”時期之佳作,其刻工精良,畢現真跡之神。所以,初學米芾者也可以從此帖入手,雖然此帖是刻帖,但是字口清晰,是米芾早期書法作品,風格上還有著濃厚的《集王聖教序》的味道。可以結合著《聖教序》一起學習。

就算是學米有一定層次者,也比較重視此帖,它也反映了米芾書法轉變的一個過程。

初學米芾書法容易產生的兩個問題:

第一,過度的誇張,反而形成了習氣。

米芾書法個性強烈,風格鮮明,有很多筆畫具有強烈的米芾風格,比如結字聳右肩,蟹爪鉤等等。這些個性化的用筆書寫習慣,如果沒有清醒的認識,而是盲目使用,頻繁使用,甚至誇張使用,便形成了習氣,令人生厭。

克服這個毛病的方法是“事不過二”,細看米芾的手札作品中,同一篇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兩次以上的“蟹爪鉤”。

第二,痛快有餘,沉著不足。蘇軾評價米芾的作品是“沉著痛快”,這裡包含了“穩”和“快”。有些學米的人,單純以為米芾的刷字就是快,不快就不能達到痛快的目的。但是他們忽視了一個問題,米芾的“刷字”是建立在嫻熟的技法之上的,痛快的同時,行筆當中有著豐富的提按動作,行筆方向多變,中鋒側鋒的交替使用等等。沒有這些,單單強調快,則只剩下下流滑了,而沒有了“沉著”。

因此,這兩點是學米者要注意的。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傳統書法知識傳播,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米芾的書法以行書為最,能夠入晉而出晉,從筆筆有出處的集古字一躍而上,形成了奇側百變的自我書風,影響甚巨。

至於米芾的作品流傳頗多,雖然整體風格統一,但每帖都略有不同,需要每個人學習的時候多加體會。有時候是跟紙筆材料有關係,有時候則是跟心境有關係。

米芾傳世作品頗多,那麼他的哪些帖適合一開始學習米芾的人呢?我想凡是適於初學的範本,都有一個基本條件,就是字數相對比較多。這樣對於一個還不能僅靠感悟就把握其風格特徵的人來說,字數多就是範例多,能讓他在掌握更多的基礎之上,容易感通會遇。所以有以下幾個推薦的學習範本。

1.方圓庵記

這是米芾少有的寫的近於楷書的字,也是較早期的作品,但它已經有了完全是米芾的形體特徵。由於是碑刻,所以字顯得圓鑿厚重,這對於初學者是有好處的,像他的許多帖那種跳躍感和大的變化,需要極其熟練的人才能掌握,需要速度和力量的協調,不太容易做到。這塊碑則變化較輕,比較適於初學掌握其結體特徵。


2.蜀素帖

本來它也不太容易掌握,因為它是寫在川地所產的素錦上的,其材料非常的高檔,而且因其特性與紙稍有區別,以至於形成的效果也比較獨特。我們常見的米芾書帖用筆都比較潤澤,而這本則盡顯蒼茫,這跟材料有關。

那麼臨寫的時候需要如何權衡,是像他一樣寫出蒼茫,還是以更潤致的筆墨去表現,則見仁見智。


蜀素帖用筆爽朗,結構緊湊,筆墨極其乾淨,又因為素錦不那麼吸墨,所以墨色顯得比一般的書帖要淡
,有一種獨特風味。
3.苕溪詩帖

苕溪詩帖是米芾比較成熟的一本帖子,同樣字數也比較多,適於學習。這個時候的米芾用筆更加的沉著厚重,那些用來調和空間輕重感的點畫更加突出了。一個字裡有特別重拙的塊面做基礎,就會讓其他筆畫更加舒縱開放,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
比如下面的範字裡的短撇,極其厚重,這樣為其他地方的瘦、細、輕、健就留下了更自由的空間,於字內造成筆墨空間的差別,再配合到整體的章法中,就會非常成功。以上這三種範本字數都比較多,而風格也各有差異,



需要循序漸進地去學習,逐步掌握。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人學習米芾一段時間之後,寫出來的體勢雖然較接近,但是整體卻顯出一種油滑媚俗的感覺來,就很難進步了。這和許多人學蘭亭序的問題是一樣的,一寫就媚俗,用筆只知道綿延,不懂截斷。

所以一定要理解到他的姿媚和靈動背後的基礎是什麼,有了那個基礎,才可以如此。那個厚重的,笨拙的一面一定要體會到。否則學米芾,很容易落入套路之中,這不是單純的技巧問題,而是與心性相關。需要各人去體會了。


魚生文化雜談


每一次看國展,總會有些學習米芾行書的作品脫穎而出,這在書法界不算什麼新鮮事。米芾的行書不僅好看,而且很有個性,學點表面效果不算難事,真要得其精髓殊為不易。

作為“宋四家”之一,米芾的成就不僅在於書法,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就是這個以狂放不羈、個性怪異著稱的米芾,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不管怎麼說,有嚴重潔癖的米芾,堪稱是個地道的大才子。

據說米芾是最擅長臨摹古人書法的,筆墨之間,幾可亂真。米芾在書法領域涉獵甚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但是,米芾的書法同樣面臨著諸多爭議,不少人都質疑其書法缺少新意。比如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先生就說過:元章草書之所以未見新意,正在不能突破古人藩籬也。

米芾的書法作品很多,比如《多景樓詩》、《虹縣詩》、《研山銘》、《拜中嶽命帖》等,都很有特點。有意思的是,米芾在一個半月之內寫了《苕溪帖》、《殷令名頭陀寺碑跋》、《蜀素帖》幾件最有名的書法作品。尤其是《蜀素帖》,被譽為“中華第一美帖”,堪稱米芾的代表作。

至於說學米芾的書法應該從那個帖入手比較好,其實沒有一成之規。每個人的審美習慣不同、書法基礎不同、學書方向也不盡相同,所以選擇從哪本字帖入手最為合適還是要因人而異。

米芾書法以“勢”取勝,被認為是刷出來的美感,人們習慣用“風檣陣馬、沉著痛快”來形容他的書法特點。而體現這些特點最有代表性的字帖就是《蜀素帖》。

學過《蜀素帖》的朋友,大概都能體會到米芾為何要自稱“刷字”。當然,這個特點不僅體現於《蜀素帖》。從存世界的近六十幅米芾的手跡來看,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書寫得暢快淋漓、欹縱變幻,卻有非同一般的藝術感染力。從這一點來看,米芾行書能得到後世書家的廣泛推崇,絕非浪得虛名。

要臨習米芾的《蜀素帖》,千萬不要一開始就放得太開,如果連基本筆畫和結構特點都把握不住,想要“刷”出美感來談何容易?米芾用筆變化多端,也就是最為人稱道的“八面出鋒”,初學者控筆能力不好,臨習時不能浮於表面,多去細細體會其內在的變化。

很少有人知道,其實米芾還有一件小楷作品傳世——《向太后輓詞》。就連這樣的小楷書法,也體現出米芾書法重“勢”的特點,其書法個性可見一斑。大家學習米芾書法可以臨習一下這件小楷作品,一定會對學習和理解米芾書法大有裨益。

當然,這也只是驚龍軒一家之言,歡迎與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謝謝!


驚龍軒


我是一人。米芾的行書比較適合學習,其他的可以看看。

米芾的行書《蜀素貼》,初學米芾非常友好,初學書法不要學米芾的字。

關於米芾的字,有人這樣評價。米芾書法,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米芾比較廣為流傳的名號米癲,上面的評價一半一半。

米芾(1051年-1107年)人稱米南宮、米襄陽。北宋書畫家。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法家、書畫理論家、畫家、鑑定家、收藏家。

《宋史·文苑傳六·米芾》:“[米芾]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又因其衣著行為以及迷戀書畫珍石的態度皆被當世視為癲狂,故又有米癲之稱。

因為性格特點和人生際遇,米芾的行書特別有特色也是他最擅長的書體,所以學米學行書。

在米芾眾多流傳很多墨跡,絕大部分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其中《蜀素貼》是其中最好的一幅作品,有個十大行書榜單。

天下十大行書之米芾《蜀素帖》。米芾38歲時所書,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

《蜀素帖》 墨跡絹本,29.7×284.3cm。元祐三年(1088年)現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此貼非常的長,截取片斷相疊如下。

此帖有名字的由來“在蜀素寫的帖”。北宋時,蜀地(四川)生產一種質地精良的本色絹,稱為蜀素。一人邵子中把一段蜀素裱成一個長卷,以待名家題詩,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

傳了祖孫三代無人敢寫,米芾得知,竟不假思索迅速書寫。這裡又有個故事,明朝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得此卷後題。

米元章此卷如獅子捉象,以全力赴之。這一句話一般認為董其昌盛讚米芾。獅子捉象有兩種解釋,一是誇讚米芾技法高超書寫的時候全神貫注。二是米芾使出吃奶的力氣才能在此捲上書寫。我個人認為是第一種,因為董其昌寫的字和前面米芾一比,他自己應該直到不如米芾,控比能力差距很大。

上圖《蜀素貼》部分的截圖,和董其昌的後題一比,米芾下筆非常勇敢狠辣,字富於變化,看看董其昌小心謹慎不敢下筆。

《蜀素貼》是米芾,米癲少有的可以學習單字的行書卷。

一人有感

雖然米芾的《蜀素貼》非常非常的優秀,但是我個人非常不推薦初學者學習米芾的字。

如果是初學行書,可以先學學王羲之的《聖教序》。

米芾的字不適合書法初學者,初學書法學米芾字會偏。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從《苕溪詩帖》或《蜀素帖》較好把。有有一個前提需要注意,就是不適合初學,喜歡米芾的書法最好在紮實的一家楷書和行書基礎以後再去臨摹練習米芾的書法。米芾的書法暢快淋漓,跌宕多姿,取勢險側,用筆老老辣,沉著勁健。沒有一定的技法功夫或者說書法基本的鍛鍊,是很難寫好米芾的書法。


先學楷書可以掌握楷書端狀穩正的技法,然後才可以造險。最好有柳公權和顏真卿的楷書基礎,包括行書《集王聖教序》的臨摹學習經驗。

我們知道米芾的書法有兩個特點一是集古成家,就背臨古代經典優美字的,然後融會貫通而形成自己的風格所以米芾的書法字字有來歷。二是刷字,這個刷字道出了米芾書法的靈魂所在。所以米芾的書法作品中的字都是背臨下來的,所以在書寫時都是一氣呵成,一點一畫都必須筆力到達點畫之收筆出,也就是筆筆力到。沒有較好的書法功夫是無法理解米芾的書法和宋人尚意書風是怎麼一回事的。不理解這些是很難說能夠學好米芾的書法。




之所以主張從《蜀素帖》和《苕溪詩卷》學起,主要是從筆法和結構佈勢來說,比較穩正,米芾晚年的行書多天真率意。這兩個帖相比較工穩一些,相對容易入門。並且字數較多,還是其青中年的作品。

米芾的書法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草率技法不熟更不可能學好的。


翰墨書道


既然是學習米芾,那麼咱們首先來看看米芾到底何許人也!

米芾[fú](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漢族,祖籍山西太原,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其人天資高邁,善詩,工書法,精鑑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因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曾詔其為書畫學博士。所以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其次咱們既然學習米芾,那麼就要弄清楚米字特點和風格。

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中,但就書法一門藝術而言,其傳統功力最為深厚,尤其體現在行書上。其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讓人耳目一新,一個“刷”字盡現米字神采。無怪乎蘇東坡說:“米書超逸入神。”又說“海嶽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而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於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於水之奇。”

因此,咱們學習米芾,通常意義上就是學習米芾的行書。那麼咱們來說說米芾行書的特點。

眾所周知,筆畫是漢字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分橫、豎、撇、捺、點、鉤、折七種形態。米芾行書的起筆多用露鋒、搭筆,收筆多用出鋒、折筆,筆畫之間時有牽絲相連。行筆時中側互用,轉折並施。筆畫的中段或輕或重,或剛或柔,或由細而粗,或由曲而直。筆畫變化十分複雜。其撇,既有長、短、斜、豎之分,又有出鋒、回鋒之別;其點,更是俯仰方圓,隨字賦形;斜正左右,因勢而異。其筆畫充分展示了“八面出鋒”的精彩。

由此,我們在學習米芾行書時要做到三點:一是“力感”,點畫要沉著勁挺,骨力十足。二是“質感”,也就是要有立體感,這就是米芾所說的“得筆,雖細如髭發必亦圓”。三是“欹”,如捺的變化很多,橫畫與直畫有時不直而曲,不平而斜,鉤有時比比正常寫法多一波折。筆畫常有出人意料之處。做好這三點,我們學習米字方能得心應手!

最後,米字因其怪誕而又遵循法度的書風,不正常但又美到極致的筆畫讓後學者褒貶不一。筆者認為,開始學習米字確實不易掌握,但是,你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學起來也就不那麼吃力了。為了儘快掌握米字的特點,咱們可以在其字帖上有所選擇。米芾傳世有很多書法墨跡,以《蜀素帖》、《值雨帖》、《方圓庵記》最為著名,筆者認為其《白雲居米帖》相對於他的墨跡書法,少了幾分的動盪,多了點從容,相對比較容易掌握,初學者選之不錯。還有苕溪詩卷和吳江舟中詩卷都比較平和,適宜初學者掌握。建議最後再臨成就最高的《蜀素帖》。至於【衰老帖】、【蘭亭序跋贊卷】、【糧院貼】、【寒光帖】、《方圓庵記》、《天馬賦》等等,喜歡米芾的可以一一學之。





墨魚軒書畫


要學米芾,首先,需要有一定書法功底,初學者不建議學米,米芾用筆險絕,氣勢雄渾跌宕,剛入門不容易掌握。

米芾傳世的名帖很多,選貼也很重要,我個人認為,從《蜀素帖》或者《苕溪詩帖》開始,比較好,

《蜀素帖》局部

《苕溪詩帖》

這兩個詩帖比較率意放縱,用筆俊邁,字勢飛動,神采奕奕,充分體現了米芾“刷字”獨特風格。

還有就是兩個帖,字數比較多,經過一段時間的臨摹之後,每個字,每個偏旁部首以及字根都要能熟記於心,不至於在日後的創作中因遇到帖子之外的字而捉襟見肘。

當然學米芾不能單單隻侷限於以上兩個字帖,決心走米芾一路,讀帖,臨帖面要寬。以上畢竟只是他早期的作品。

更要學他晚期大字行書墨跡本如《多景樓詩冊》、《虹縣詩卷》、《吳江舟中詩卷》以及《研山銘》等,

還有就是多去了解學米芾出來的大家,比如吳琚和王鐸。

《多景樓詩冊》局部

《吳江舟中詩卷》局部

晚年的米芾用筆老辣、豪放,欹側穩健,跌宕起伏的筆畫間蘊含著巨大張力。

以上姑且算是個人的一點建議吧,希望能有一點的幫助。


墨池煙雲


一般是《蜀素帖》或《苕溪詩帖》,這是米芾具有代表性的法帖。

但是同樣作為米芾初學者,我還是覺得先臨《苕溪詩帖》比較好,因為《苕溪詩帖》中筆法變化較《蜀素帖》少點,比較適合初學者讀臨,易於領悟米的特點。

我臨習米芾《苕溪詩帖》已有兩個月,現習作水平如下,也請各位老師指點批評。


南宮門下


學米芾《苕溪帖》多看帖,在臨帖。看懂筆勢,方法在行筆書寫練習。本人習作歡迎批評。





漢祥詩書畫


說這個問題時,想把米芾學書的經歷說一說,根據以下幾方面,梳理順序,僅供參考:

(一)米芾楷書基礎極其紮實

米芾的書法主要學褚遂良,他有很紮實的楷書基礎。據他的《自敘帖》所說他是很小的時候學顏真卿,之後又先後學了柳,歐,虞,最後以褚為主。從他的小楷作品來看,比如《向太后輓詞》和褚遂良《文皇哀冊》幾乎風格完全一樣。

(二)臨帖逼肖,以勢為主

他的臨帖功夫還是很厲害的,能夠作偽造假,後來被錢穆父指教,說他臨帖刻畫太甚,當以勢為主,米芾大悟。勢包括,筆畫的方向,比如說起行收的指向,這些指向要順勢。還有蔡邕說的《九勢》落筆,藏頭,疾澀。還有張懷瓘的《玉堂禁經》,裡面有袞筆勢,鉤裹勢,鉤努勢等等有關勢的內容。

(三)改學魏晉,變化莫測

米芾在蘇東坡指點下,由唐入晉,在之前那麼多紮實的基礎上追求魏晉散淡的風韻,所以能做到既變化又不亂,如果說這三個階段沒有經歷,或者功夫不足,一上來就吃“第四個饅頭”恐怕還是容易被米芾外表的狂怪變化迷惑,不得其本質。

所以最後建議要把米芾的東西學來,起碼基本的步驟基礎得具備,這是嚴格意義來說的學米。

如果直接學米,最好學那些平正些的作品,這樣容易得到規律,比如《蜀素帖》《向太后輓詞》《苕溪詩帖》《方圓庵記》等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