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小坝:九江人心中最惬意的地方】

每个九江人说起小坝,都有着自己的回忆。从空中看,两湖之间那一抹绿色,是这个城市最美的一道风景。每次经过这里,看着小坝上各色的市民,总觉得特别的惬意,这里是休闲宜居城市最美的见证。湖边的风徐徐吹过,湖岸有你熟悉的风景,这里就是我们最爱的九江。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今天就来说说小坝, 当然,这是本地人常用的称呼,学名为李公堤。

叫小坝不叫李公堤,这是本地人的习惯。设想一个场景,此时你正坐在28路公交车上,接到一个电话,别人问,“嗯在哪诶?“你的回答无论是九江话还是普通话,第一时间都会说:“我在小坝啊。”叫着小坝,更显亲切。

它横跨在南门湖和甘棠湖之间,一头连着南门口,一头连着山川岭(人民路),这是一条填土路堤,全长1200米(李公堤880米,青年北路320米)。一路上,有天花宫(又名娘娘庙)、思贤桥和夕照坪观景长廊,岸边的法国梧桐让小坝绿树成荫。

和以往的文章不同,今天小编采取倒叙,毕竟时间越早越有争议,我查了一些文章(九江本地地理和历史结合的资料并不多,梳理的人也不多,说法总会有些出入),心中还是有些疑惑。

【割舍不下的小坝:升级改造惹争议】

首先来说说近十年来的事。近些年来,九江城区不断地扩大,2008年从两湖时代走向八里湖时代;濂溪区和开发区在之后齐头并进,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全面铺开而兴建起大量商业楼盘和综合体,人气越来越旺;浔阳区得以减轻负担。而在这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李公堤的交通拥堵问题在2011年左右爆发了。

2011年,为了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九江市李公堤进行升级改造,公示了三种方案:“改造中在保留现有车行道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现有东侧(南湖侧)人行道、二坡台和少量填湖等方式,新建一幅6.5米宽的车行道。李公堤现有绿化树木原则上全部保留,东侧新建部分绿化,并在现有桥梁东侧增设一座与其风格及跨径一致的景观桥”。方案一出,在市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实这三种方案都是拓宽,难免对小坝进行改动,市民加网友积极谏言,甚至有的网友说,改了就不是李公堤了,可见大家对于小坝的感情之深。

最终小坝未动身骨,只是在南门口处进行了微调,这也是我个人最满意的市政改造工程,没花多少钱,动对了脑筋,路口拓宽了加了左转道,问题迎刃而解。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烟花记忆】

如今九江已经禁燃烟花爆竹,可早些年,九江曾在节日里举办过数次大型燃放烟花的活动,烟花燃放的地方就位于小坝之上,两湖边任意角落都能观赏到烟花美景。

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魅力九江风采2005元宵灯会”,据官方资料,灯会期间,共有1998枚礼花和6000发大型礼花弹在九江市甘棠湖上空相继绽放。那时候我家住在湖边,看着窗外烟花在小城上空绽放,有种特别幸福的感觉。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90年代:还记得那一排旧书摊吗?】

再往前说,就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了,年幼的我最喜欢去小坝闲晃,因为那时的夕照坪一带有很多的旧书摊,全都摊在地上,一字排开。那时候只要放学早我都会绕过去看看书, 蹲在书摊前看很久老板也不会赶你,看累了湖边还有卖凉粉的,吹着湖风吃着凉粉,别提多惬意。书摊上什么书都有,小人书、漫画书、揭秘历史的三无书籍、家庭实用百科书籍、经典名著、封面破旧的旧杂志、不可描述的小黄书......九江的旧书生意在小坝上兴旺了一段时间,后来先后转到月亮湾和工人文化宫,逐渐落寞了下来。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龙舟激荡小坝欢】

1992年的龙舟赛在南门湖中举行,引用宋丹丹小品里的话说,比赛当天在小坝上“那场面,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招展、人山人海,那是相当壮观。”小坝边的台阶上坐了不少人,除了可以看比赛,九江的各家单位都展出了造型各异的观赏船,供市民欣赏。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谭毓诚 摄

【小坝的华丽变身】

时间倒退几十年,退到解放初期,小坝就不是我们熟悉的模样了。咱们先来看一组照片: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这些都是当年小坝的图片,它更像是湖中间的一个土坝。根据《九江市志 城乡建设卷》里的资料,李公堤1934年和1949年先后挖湖泥培堤。1963年11月29日至1964年3月,军民义务劳动,整修堤路,改建思贤桥。

思贤桥原本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更靠近南门口,一些早期的地图上也印证了这一点。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随后在1973年和1978 年,李公堤先后扩宽路面,铺沥青,两岸石护坡,标高17.5米设坡台,湖岸设长栏, 如今的小坝才初露雏形。

而小坝上那一排法国梧桐,则是1958年栽种的。换言之,它们已经伴随着九江人61个年头了。如今已经长得郁郁葱葱,为前来此处歇脚夸白的人遮风避雨。

小坝上最年轻的景观则和我同年,在1985年,小坝堤北端增建夕照坪观景长廊。

【关于小坝始建的标准答案】

再往前,追溯到小坝的起源,就是一段通用的文字:

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洛阳人李渤受命任九江地方行政长官江州刺史。他主政江州后,见本地天灾频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便向朝廷上疏,奏免农户累年所欠税赋,遂获准。以后又建造景星书院,发展教育事业,做了不少惠及百姓的好事。

其时,江州城外南门湖水域广阔,行人过往极为不便,且年久淤塞,屡发水患。李渤急民之所急,带头捐款筹资,主持疏浚南门湖,并修筑一条南连山川岭、北接南门口的跨湖长堤,“立斗门,蓄水势,以利民涉”。长庆二年(822),堤坝建成,江州人从此结束上摆渡过往的历史。

李渤离任后,江州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将他比作西周时“有惠政于民”的著名贤人召伯,并借用《诗经》中歌颂召伯的诗篇《甘棠》中的典故,将堤坝命名为“甘棠堤”,亦名“李公堤”,湖亦命名为“甘棠湖”。

【本地专家的另一种看法:李公堤其实姓胡?】

吴圣林是咱们九江的一位文史、收藏方面的专家,是九江市收藏学会名誉会长、原市文物名胜管理处书记。他对李渤建小坝的说法有异议,曾经写了一篇《李渤与江州》的文章,里面是这样说的:南门堤即胡公堤,司李胡宗虞修筑。(司李:李,通理,即司理,意即掌狱论之官。为明至清初对推官的的习称)

许多九江人对于李渤所筑的堤茫然不知所指,往往把湖中间的小坝上即南门堤,说成是李渤的甘棠湖堤。对于这种张冠李戴的说法,我觉得有必要予以澄清。清同治《德化县志·水利》甘棠湖堤条目载:“李渤筑,即今新坝”。而在南门堤条目下是这样记载的,南门堤即胡公堤,司李胡宗虞修筑。这就明白无误告诉我们,湖中央所筑的南门堤,又叫小坝上,是明末清初的司李宗虞所筑,而今天的庐山路,又叫新坝上,是李渤所筑,叫甘棠湖堤。

对于这种说法,我也查阅了《德化县志》,在第69、70、71页的确有记录甘棠湖及其水利情况的文字。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坝的今生前世

当然,我在历史上搜寻“司李胡宗虞”时,发现《九江市志》记载了“顺治十八年(1661)司理胡宗虞修纂《九江府志》刻本18卷。”除此之外,未见到其他的佐证,让人生疑。

千百年来,李公堤在水浪冲击下,曾屡次坍塌,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50),德化知县马骢“惠爱百姓,廉慎不私”,将堤进行了修整。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陕西人安永任九江知府,再次主持垒砌加固李公堤,并在堤坝北端构建思贤桥,“上覆以屋七间”,是为“廊桥”。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年)九江大水,堤桥被冲,以后,知府苏致中、赵祺相继修葺,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知府童潮再次修整,桥存屋废。【文字资料来源:省民政厅】

【人进水退,九江人修筑小坝】

其实,看现在位置上的九江城变迁,就是一部人进水退的历史。小坝横跨在两湖之间,可两湖原本就是一湖,原名景星湖,在九江古城墙之外,面积约一千二百亩,东抵北风嘴,西至滨兴洲,南接山川岭,北依浔阳城。人们为了怀念先贤将景星湖改名为甘棠湖与南湖。可两湖比起最初可小了不少。千百年来,九江人俢坝填湖一直都是城市发展的主旋律。远的不说,湖滨小区曾经就是一片湿地,龙开河路曾经是一条河,现在的经开区曾经大部分都是湿地,城市发展的越快,人进水退就更明显。

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李渤与小坝的故事让九江城多了一份回忆,无论主导修筑小坝的人究竟是谁,真实的小坝是一代又一代九江人修出来的。


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