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龙头山下有一个汉王台,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龙头山神奇的东西很多,这不仅仅是因为龙头山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景区,更在于它蕴藉丰厚的人文历史比比皆是,像山腰处的汉王台就算一个。

汉中龙头山下有一个汉王台,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汉王庙遗址

话说2016年的夏天,因为读了军旅作家李伶的长篇纪实文学《汉中密约》,为了读透这部作品,我约了几个文友,踏访了当年武志平创建川陕红色交通线的路径,算是对文本叙说的进一步解读。那时,我们沿着小南海、回军坝、天池梁、西河的路线走了一次,又沿着牟家坝、小坝、牟阳古城、西河、广家店的路线走了一次。当时,沿途给我影响深刻的,就是在天池梁见到的“抬不动的轿”,在西河见到的“立不起的碑”、“打不响的炮”和“点不燃的灶”。

这四处“轿”、“碑”、“炮”、“灶”,以石头形状命名的看点,之所以让我记下了,是因为它们现存在那里,已不仅仅是石头,而是有故事,有民间传说,有人文情怀。只要身临其境,就倍感亲切。虽然它们都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完全是根据石头的形态来命名、演绎、传播的。斜躺的那块碑石上,依稀能辨识几个模糊的汉字,但却仍然不能读懂该碑的来龙去脉。尽管如此,我还是把它当作这方山水人文的活化石。

汉中龙头山下有一个汉王台,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撞钟奇石

在叙说龙头山景致之前,我之所以要提及这四块石头,缘于这四块石头都与龙头山肩挨肩的处在米仓山系。像是街坊邻居,其山脉、水脉、生态之脉,相偎相依,构成了壮美、秀丽、神奇的绿水青山。同时也启迪我们,在这一片山水里,还有我们没有体认的秘境,还有至今叹为仰止的景观。

当然,现在去龙头山,其最捷径的路线,就是当年武志平行走的红色线之一的小坝、西河线,也是我们这年重走红军路的路线。说来既是巧合,也是机缘。只是这条路在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承载了不同的境况和功用。

据《汉中密约》叙说,武志平当年行走的是羊肠小道,肩挑背扛着供给红军的物品,要翻越连绵的大山,需要十来天的行程。而我们走这条路时,道路已经扩宽,有土路,有水泥路,坐车往返也就一天。然颠簸一天,总会感到浑身酸痛,很累。当时我就想,人的毅力是无法估量的。它既能举重若轻,也能举轻若重。想想,倘若武志平当年心中没有信仰,在那个荒野的羊肠小道上,是断然不可能完成“特使”任务的。而我们如果不是要探究这段历史,也不会涉身大山,受那份颠簸之苦。

汉中龙头山下有一个汉王台,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时隔两年之后,这天的龙头山之行,让人耳目一新。从小坝进龙头山及牟阳故城,道路宽展平阔,虽有那么多的盘山弯道,却丝毫感不到颠簸。应该说,一路走一路感受,除了龙头山壮观的景致,悬空的栈道,飘逸的云彩,汉王台不能不让人遐想,也不能不让人感到,龙头山绝非山石奇观,更有人文荟萃,像那“轿”、“碑”、“炮”、“灶”一样,濡染着人文情怀。

考据《续修南郑县志》得知:汉王台,相传为张鲁循迹处。台地高出平地千许米,面积约二三十亩,庙建其上,现残存石垒山墙、山门、殿堂遗址和柱础、石碓、石水缸等遗物。原正殿内有张鲁遗像,庙址东150米有该庙住持广乘和尚墓。清同治七年(1868年)六月建,坟亭保存完好。墓志铭中记载:“汉王台庙始于汉,威于魏晋,遂至百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汉王台庙,十倍于前。”庙门有石刻联,云:“寺内有尘清风扫,山门无锁白云封”。

俗话说,读史晓经纬,问道明是非。汉代晚期的张鲁,于汉中人来说应该是家喻户晓。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关中、陇右之后,在向西南扩展威逼汉中。张鲁闻讯,本欲投降曹操,又恐大军临境,难免发生冲突,乃率部直奔米仓山,打算进入巴中。行至小坝,得知刘备已经占据四川,无奈,只好在小坝附近的龙头山半山腰的一块约二百亩的平坝安营扎寨。那时的百姓称张鲁为汉王,这块平地后来就叫汉王台。清嘉庆时,和尚广乘投巨资在此建修汉王庙。

汉中龙头山下有一个汉王台,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钩沉这些历史,足见当时龙头山不仅是现在我们眼中的奇景壮观,更在于历史上它还是军事方面不可小觑的重地。即,因为山的高耸,森林茂密,资源丰富,自耕自给,所以一段时期,作为军事重地,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张鲁看来,龙头山以及这一带山脉,它是俯瞰两省、割据自拥的绝佳地带。而正是张鲁的青睐,近两千年来,龙头山不仅彰显着它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承载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我们不妨这样来遐想,如果张鲁看到的龙头山是一种高悬的龙威,倍感焦虑,深知前路茫茫,那么,一千多年以后,武志平在龙头山间创建的红色交通线,那些追随革命的志士们,仰观龙头山,定然会看到的是一种山的威仪和民族的希望。而今天,我们的党和政府,我们的一些有志之士,来打造龙头山景区,就是把几十年前革命者的希望践行于一个壮举,那就是:造福人民,恩泽子孙。

汉中龙头山下有一个汉王台,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于此,我要说,龙头山的美不仅在于壮观秀丽,更在于它是自然与人文相互关照的福祉。山,因为有人文气息更有生机,而人文气息,因为有这样雄厚的载体才传播久远。故而,当我们在游走龙头山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懂得敬畏,常怀关爱之心。爱那儿的一花一草,爱那儿的一树一石一鸟。只有这样,才是我们追求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的真正体验。像那天我在“秦关”感触到的:

观光,游走

我的脚步 和雷雨前的

夏风 一样急速

那烦躁的雨点 迫不急待

还是落在了头顶

也砸痛了路边的那块

路标般高耸的石头

过往的人都看到

那块石头上闪闪的字样

金山银山 不如绿水青山

是那样的耀眼醒目

仿佛在风雨中打着手语

我很想把这块石头

揣进怀中

焐成和心脏一样的温度

我不愿 一块石头

莫名其妙的成为口语

惯常 被人们挂在嘴皮

却又被遗弃在冰冷地

荒野之中

2018年6月24日于汉山脚下

映泉,本名汪银泉。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作协副秘书长,南郑区作协主席。迄今在各种文学期刊和报纸副刊发表作品12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向阳的木屋》和散文集《淡淡的思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