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小壩:九江人心中最愜意的地方】

每個九江人說起小壩,都有著自己的回憶。從空中看,兩湖之間那一抹綠色,是這個城市最美的一道風景。每次經過這裡,看著小壩上各色的市民,總覺得特別的愜意,這裡是休閒宜居城市最美的見證。湖邊的風徐徐吹過,湖岸有你熟悉的風景,這裡就是我們最愛的九江。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今天就來說說小壩, 當然,這是本地人常用的稱呼,學名為李公堤。

叫小壩不叫李公堤,這是本地人的習慣。設想一個場景,此時你正坐在28路公交車上,接到一個電話,別人問,“嗯在哪誒?“你的回答無論是九江話還是普通話,第一時間都會說:“我在小壩啊。”叫著小壩,更顯親切。

它橫跨在南門湖和甘棠湖之間,一頭連著南門口,一頭連著山川嶺(人民路),這是一條填土路堤,全長1200米(李公堤880米,青年北路320米)。一路上,有天花宮(又名娘娘廟)、思賢橋和夕照坪觀景長廊,岸邊的法國梧桐讓小壩綠樹成蔭。

和以往的文章不同,今天小編採取倒敘,畢竟時間越早越有爭議,我查了一些文章(九江本地地理和歷史結合的資料並不多,梳理的人也不多,說法總會有些出入),心中還是有些疑惑。

【割捨不下的小壩:升級改造惹爭議】

首先來說說近十年來的事。近些年來,九江城區不斷地擴大,2008年從兩湖時代走向八里湖時代;濂溪區和開發區在之後齊頭並進,伴隨著基礎設施的全面鋪開而興建起大量商業樓盤和綜合體,人氣越來越旺;潯陽區得以減輕負擔。而在這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李公堤的交通擁堵問題在2011年左右爆發了。

2011年,為了緩解老城區交通擁堵問題,市委、市政府決定對九江市李公堤進行升級改造,公示了三種方案:“改造中在保留現有車行道的基礎上,通過改造現有東側(南湖側)人行道、二坡臺和少量填湖等方式,新建一幅6.5米寬的車行道。李公堤現有綠化樹木原則上全部保留,東側新建部分綠化,並在現有橋樑東側增設一座與其風格及跨徑一致的景觀橋”。方案一出,在市民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其實這三種方案都是拓寬,難免對小壩進行改動,市民加網友積極諫言,甚至有的網友說,改了就不是李公堤了,可見大家對於小壩的感情之深。

最終小壩未動身骨,只是在南門口處進行了微調,這也是我個人最滿意的市政改造工程,沒花多少錢,動對了腦筋,路口拓寬了加了左轉道,問題迎刃而解。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煙花記憶】

如今九江已經禁燃煙花爆竹,可早些年,九江曾在節日裡舉辦過數次大型燃放煙花的活動,煙花燃放的地方就位於小壩之上,兩湖邊任意角落都能觀賞到煙花美景。

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魅力九江風采2005元宵燈會”,據官方資料,燈會期間,共有1998枚禮花和6000發大型禮花彈在九江市甘棠湖上空相繼綻放。那時候我家住在湖邊,看著窗外菸花在小城上空綻放,有種特別幸福的感覺。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90年代:還記得那一排舊書攤嗎?】

再往前說,就到了上世紀90年代了,年幼的我最喜歡去小壩閒晃,因為那時的夕照坪一帶有很多的舊書攤,全都攤在地上,一字排開。那時候只要放學早我都會繞過去看看書, 蹲在書攤前看很久老闆也不會趕你,看累了湖邊還有賣涼粉的,吹著湖風吃著涼粉,別提多愜意。書攤上什麼書都有,小人書、漫畫書、揭秘歷史的三無書籍、家庭實用百科書籍、經典名著、封面破舊的舊雜誌、不可描述的小黃書......九江的舊書生意在小壩上興旺了一段時間,後來先後轉到月亮灣和工人文化宮,逐漸落寞了下來。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龍舟激盪小壩歡】

1992年的龍舟賽在南門湖中舉行,引用宋丹丹小品裡的話說,比賽當天在小壩上“那場面,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彩旗招展、人山人海,那是相當壯觀。”小壩邊的臺階上坐了不少人,除了可以看比賽,九江的各家單位都展出了造型各異的觀賞船,供市民欣賞。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譚毓誠 攝

【小壩的華麗變身】

時間倒退幾十年,退到解放初期,小壩就不是我們熟悉的模樣了。咱們先來看一組照片: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這些都是當年小壩的圖片,它更像是湖中間的一個土壩。根據《九江市志 城鄉建設卷》裡的資料,李公堤1934年和1949年先後挖湖泥培堤。1963年11月29日至1964年3月,軍民義務勞動,整修堤路,改建思賢橋。

思賢橋原本不在現在的位置,而是在更靠近南門口,一些早期的地圖上也印證了這一點。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隨後在1973年和1978 年,李公堤先後擴寬路面,鋪瀝青,兩岸石護坡,標高17.5米設坡臺,湖岸設長欄, 如今的小壩才初露雛形。

而小壩上那一排法國梧桐,則是1958年栽種的。換言之,它們已經伴隨著九江人61個年頭了。如今已經長得鬱鬱蔥蔥,為前來此處歇腳誇白的人遮風避雨。

小壩上最年輕的景觀則和我同年,在1985年,小壩堤北端增建夕照坪觀景長廊。

【關於小壩始建的標準答案】

再往前,追溯到小壩的起源,就是一段通用的文字:

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洛陽人李渤受命任九江地方行政長官江州刺史。他主政江州後,見本地天災頻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便向朝廷上疏,奏免農戶累年所欠稅賦,遂獲准。以後又建造景星書院,發展教育事業,做了不少惠及百姓的好事。

其時,江州城外南門湖水域廣闊,行人過往極為不便,且年久淤塞,屢發水患。李渤急民之所急,帶頭捐款籌資,主持疏浚南門湖,並修築一條南連山川嶺、北接南門口的跨湖長堤,“立斗門,蓄水勢,以利民涉”。長慶二年(822),堤壩建成,江州人從此結束上擺渡過往的歷史。

李渤離任後,江州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將他比作西周時“有惠政於民”的著名賢人召伯,並借用《詩經》中歌頌召伯的詩篇《甘棠》中的典故,將堤壩命名為“甘棠堤”,亦名“李公堤”,湖亦命名為“甘棠湖”。

【本地專家的另一種看法:李公堤其實姓胡?】

吳聖林是咱們九江的一位文史、收藏方面的專家,是九江市收藏學會名譽會長、原市文物名勝管理處書記。他對李渤建小壩的說法有異議,曾經寫了一篇《李渤與江州》的文章,裡面是這樣說的:南門堤即胡公堤,司李胡宗虞修築。(司李:李,通理,即司理,意即掌獄論之官。為明至清初對推官的的習稱)

許多九江人對於李渤所築的堤茫然不知所指,往往把湖中間的小壩上即南門堤,說成是李渤的甘棠湖堤。對於這種張冠李戴的說法,我覺得有必要予以澄清。清同治《德化縣誌·水利》甘棠湖堤條目載:“李渤築,即今新壩”。而在南門堤條目下是這樣記載的,南門堤即胡公堤,司李胡宗虞修築。這就明白無誤告訴我們,湖中央所築的南門堤,又叫小壩上,是明末清初的司李宗虞所築,而今天的廬山路,又叫新壩上,是李渤所築,叫甘棠湖堤。

對於這種說法,我也查閱了《德化縣誌》,在第69、70、71頁的確有記錄甘棠湖及其水利情況的文字。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九江往事」李公堤究竟姓不姓李?看小壩的今生前世

當然,我在歷史上搜尋“司李胡宗虞”時,發現《九江市志》記載了“順治十八年(1661)司理胡宗虞修纂《九江府志》刻本18卷。”除此之外,未見到其他的佐證,讓人生疑。

千百年來,李公堤在水浪衝擊下,曾屢次坍塌,明英宗正統年間(1436—1450),德化知縣馬驄“惠愛百姓,廉慎不私”,將堤進行了修整。明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陝西人安永任九江知府,再次主持壘砌加固李公堤,並在堤壩北端構建思賢橋,“上覆以屋七間”,是為“廊橋”。明憲宗成化十年(1474年)九江大水,堤橋被衝,以後,知府蘇致中、趙祺相繼修葺,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知府童潮再次修整,橋存屋廢。【文字資料來源:省民政廳】

【人進水退,九江人修築小壩】

其實,看現在位置上的九江城變遷,就是一部人進水退的歷史。小壩橫跨在兩湖之間,可兩湖原本就是一湖,原名景星湖,在九江古城牆之外,面積約一千二百畝,東抵北風嘴,西至濱興洲,南接山川嶺,北依潯陽城。人們為了懷念先賢將景星湖改名為甘棠湖與南湖。可兩湖比起最初可小了不少。千百年來,九江人俢壩填湖一直都是城市發展的主旋律。遠的不說,湖濱小區曾經就是一片溼地,龍開河路曾經是一條河,現在的經開區曾經大部分都是溼地,城市發展的越快,人進水退就更明顯。

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李渤與小壩的故事讓九江城多了一份回憶,無論主導修築小壩的人究竟是誰,真實的小壩是一代又一代九江人修出來的。


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