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一学生心中的“故乡”

这是一篇长文,4200字。看完要花11分钟。

2018级大学新生被冠以“00后大学生”,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在【大学语文】结课时,出了一个考试题《你的名字是我心中的故乡》,要求写一篇散文。便有了下面的文字。

收到347名学生的考卷(作文),约27万字,阅读改毕用时约23个小时,摘抄了3700字作文内容。同时得到五个基本感觉。

读后感觉

1、大学语文课之教学目的从考试导向,转为提高“人文素质”,进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多角度观察、思考有初步认识与实践。

从本次作文看,孩子们认真想了一次、用笔记录了一次、内心有所触动了一次。意味着教学目的基本达到。

且90%以上的卷面字迹工整,说明有草稿。法学专业还主动印刷统一卷子。

至于写作水平高低,反倒次要。语文课要拼的不是写作。

2、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依旧在重复国人“欲说还休”“竟无语凝噎”的含蓄(也可以说是不自信)传统:不善当面表达爱意与谢意。但不妨碍他们心中有爱、有孝、有感激之情。

3、伴随互联网长大的00后果然会在网上找句子。

诸如“我寻了半生的春天,你一笑便是了”、“记忆中的炊烟,时常拨动我心中思念的弦,轻奏起别样曲调”、“世间所有的相遇,大概真的是久别重逢”等这样让我感到惊艳的句子,一查,抄的。抄不怕,怕的是你不告诉别人这是抄的。只有标明出处,才是好习惯。

4、有83个学生直接描述自己是由农村祖辈带大,占本届学生的24%。实际数字可能比这还多。但大多回避“留守儿童”这个词。可能孩子们以为这个词有贬义。其实它只是中性词。

正因为你们的乡村田野生活,才能够经历:乡村祖辈、抓鱼、放牛、田野、果树、知了、米酒、养猫等接地气的生活。这是多美的事啊。

只是因为同质化的写作原因,导致我看到数十个一模一样的爷爷奶奶,去菜园、去田里、去树林……几十句同样的话:“我长大了,你也老了”……

隔代家庭长大的“留守儿童”有无数的个性,怎么就都只写共性呢。

我感叹:大学人文教学究竟【大学语文】重要?还是【写作】重要?

5、大多数学生写故乡都写全貌、写概述,甚至着宏大叙事,从古时候写起。

孩子啊,你应该想想,白话文的800字如何容得下你的18年?题目很明确啊,只要你写一个“名字”,而不是要你写人一生。

所以,有必要说说作文写作。

作文写作

从本次作文中可以看到“你的名字”总体有三大类:

人物(祖辈、父辈、同辈、明星、动物);

食物(各地食物,摆明了要馋我哟);

家乡名字(介绍风土人情的广告)。

作为考试,作文写作与一般写作不同的是:先有【题目】后有【内容】。

这类作文写作的第一要素是【审题】。与题目有关的要求,也在审题之列。

【审题】错了,写作方向就错了。

《你的名字是我心中的故乡》这个题目的主语是“你的名字”,“心中”显然不是“现实中”,“故乡”泛指能引起乡愁的人物、事物。

正如白居易说:“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曹植说:“心中念故人,泪堕不能止”;沈约说:“故人不可忆,中夜长叹息”……

在写作要求第二条已有明确提示。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被“故乡”二字误导,没有审题。

难道你就不想想,如果是要写现实中的故乡,直接用这样的题目即可:《我的故乡》。何必还要弯弯绕?

如果强行要把心中的名字与现实中的故乡合为一体,也可。那得把“心中”写透才成呢。例如:

有学生住过窑洞,写了窑洞的共性。你心中的、充满个性的窑洞呢?

有学生在铅山长大,却只写百度中的辛弃疾,你心中的辛稼轩呢?

本次作文要求是“写一篇散文”。

有同学问:“记叙文是散文吗?”我语塞。

恍然后想起,可能孩子们真的只写过记叙文、议论文。小初高老师没有告诉他们:记叙文、议论文是写作手法而不是体裁。

而散文是这些手法的集合,不但要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更重要的是情感,即:抒情。一枝一叶总关情,并由“情”转化成“美”。

我在课堂讲述分析的全部课文,都是围绕美和真诚开讲的。

把“美”的思考转化为“美”的文字,其前提是“真诚”,而不是冠冕堂皇泛泛而谈:“故乡的云、故乡的水、故乡的四季、故乡的泥土……我们是过客,那久远的记忆”……“感谢爸爸、感谢奶奶、感谢同桌、感谢老师、感谢小狗……”

“美”是让读者通过你的真诚描述,强烈感觉到你的思想行为,而不是你喋喋不休地告诉读者你在感谢。

哪怕是一气呵成的写作,也必需构思。请问:花一星期写800字,你构思了吗?

00后靠电脑活着,熟悉虚拟汉字。我要求手写作文,不是出难题,而是在往后日子里,他们手写文章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提笔忘字将会是常态。

果然,绝大部分学生知道要“卷面整洁”,但不知道在一张白纸上该如何排版,如何另起一行?对标点符号更是敷衍了事,错字当然也不会缺席……

在课堂上,重点讲过文章呈现的“形式”问题,形式(格式)和内容在相当程度上一样重要。谁不愿意赏心悦目?谁愿意看鬼画桃符?

00后大一学生心中的“故乡”

卷子问题

1、在百度找到一句“万安礼部尚书许贵”。万安怎么会有“礼部尚书”呢?应该是“万安籍礼部尚书许贵”才对。这不是笔误,而是没思考啊。

2、“一场大雪将北国变得柔情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在枝头竞相绽放。”啊?岑参原本是把雪花比作梨花,不是冬天真的开了梨花啊。这依旧是没思考。

3、“还记得母亲身上的味道,软软的、暖暖的。”后面六个字可以形容味道吗?

4、从卷子里,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对2007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故乡,我永远的梦》感兴趣,呵呵,你懂的。

5、还有学生喜欢写个题记。这本无问题,但“题记”不是形式而是内容,是全文的提纲掣领。可显然,孩子们把“题记”当形式。这大约是高中留下的毛病。

6、一如既往地缺少幽默。幽默不是滑稽,它是人的三观+学识之智慧体现。如果你的文字让人会心一笑,亦或哈哈大笑,那文字一定不错。

7、只有约2%-3%的同学抒发了让我感觉到的真情实感。情由心发,发出来了,得到相对的高分。

大多数同学发不出真情实感的原因有二:没动真情,不过是应付考试;写作技巧有待提高。

语文课不是写作课,只能啰嗦这么多。但表明了判卷子标准:把“美”的思考转化为“美”的文字,且真情实感。

作文中的美食

相当一部分同学写了家乡的味道,认为家乡美食的名字就是心中的故乡。

那些名字本身就诱人,如果真想写好,建议所有写了美食的学生都去看看汪曾祺先生有关美食的文章。

下面列举部分美食名字,粗略分了类。从名字可以分辨学生来自东南西北,江西居多:

灯盏粿、菜头粿、麻子果、黄元粿、甑子糕、酱香饼、糍粑、饺子粑、蒸米耙、杂粮煎饼、煎饼果子……

番茄面、清汤面、羊肉粉、海南粉、泡粉、粉条、米线、炒粉(米粉)、酸汤荞面、腌面带汤、剔尖儿、干巴巴……

大盘鸡、烧卷子、小炒肉、牛肉汤、鸡汤、酸汤、锅包肉、酒酿蛋、盐皮蛋、糖醋排骨、粉笼床、豆参煮鱼、烤鸡腿、小鸡喝饼、万安鱼头……

火锅、饺子、豆花饭、锅边、油茶、甜枣、熏肉、米酒、腐竹、番薯、冻米糖……

如果有哪位同学大学在四年里将各地美食烂熟于胸,那是何等快意哟。

作文中的佳句

整体看,作文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从句子看,有趣的句子也纷呈,体现着00后的风格行为。

1、我心中的故乡就是你——易烊千玺、赵丽颖、王源、詹姆斯·哈登、许巍、初音未来、二次元。(分别来自七篇作文)

2、我讨厌别人话中有话,拐弯抹角地周旋试探。

3、我愿那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女人(妈妈),像个被宠坏的老姑娘。

4、一日三餐可能是我们唯一坚持做得最久的事了。

5、南方同学问北方同学:你们吃饺子的时候还有别的菜吗。

6、我想摘李树上的花,外婆说:你把花摘了,就吃不到李子了。

7、伯母最喜欢唱《一剪梅》,如今我才意识到那歌词真是在说她。

8、我们的关系叫:朋友之上,恋人未满。

9、小麦,你是我心中的故乡啊。往后余生,哪儿都要有你。

10、父亲、故乡,二者不分彼此,都是我心中的一缕阳光。

11、当我在新同学面前自我介绍时,我一直厌恶的家乡居然让我感到得意自豪。

12、我的内心住着野马,想去更远的地方生活。

13、无论发生何种伤心事,只要想到她,便相信凡事都可期。

14、当看到南昌人喝瓦罐汤时,我顿悟,煎饼果子就是我的故乡般存在。

15、羡慕别人的时候,却不知道我也被人羡慕着。

16、妈妈的炒粉成了一座不可跨越的山峰。

17、我站在异乡的土地上,望着家的方向。

18、仅一个下午就和你熟成了红螃蟹。

19、你教我吐泡泡糖,没学会前我吞了两个。

20、那天下午,你(老师)在我心中种了一颗太阳。

21、我问奶奶:怎么走路才不会摔倒。奶奶回答:用心走路啊。再问:什么是用心走呢?奶奶答:看着路认真走。

22、思念——这种很炫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味道。

23、日子平静了,心却动了,那个未经世事的丫头心动了。

24、报到时我饭卡已经握在手,但爸妈还是铁了心走了。

25、更年期撞上了青春期,我成了母亲的泄洪口。

26、我突然顿悟,我犯下的错都必定是要我爸妈来弥补的。

27、爸拿起一块新切好的西瓜递给我,说:来,我考大学的儿子先吃。

28、妈妈一边嫌我胖让我少吃,一边往我碗里加饺子。

29、青春期时,我是母亲的噩梦。

30、我的家乡是一棵树——樟树。

31、我像溺水的挣扎者一般搜寻面食。

32、有了乡音,心中就有了故乡。

33、我真的希望这世界上有鬼,让我见见他(父亲车祸)。

34、直到大学,离开了家乡,才发现很多东西只有家乡才有。

35、我既没走过万里路,也没读过万卷书,心中的故乡又从何谈起。

36、妈妈说:脸红的男人啊,老实。

37、从前玩的是游戏,现在玩的是感觉。

38、我十分敷衍的回答,你十分认真的笑一笑。

39、我告诉爷爷被江西一所大学录取,他问:江西在哪里?

40、我写出了一首现代诗,那是撑伞立在雨中一个多小时后的成果。

00后大一学生心中的“故乡”

特别【官宣】

大学语文课几乎没有高分,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你就过了。过了就阿弥陀佛。要那么高的分干嘛?有同学说:我要高分自有道理。我答:你早说啊。哈……

附一篇小学生作文,共313个字。作者12岁,是个彝族姑娘。

作文里基本没用形容词、排比句、典故等修饰文字来表达心路,大量使用【动词】,让人感到悲伤渗透纸面。

作文【泪】

爸爸四年前死了。

爸爸生前最疼我,妈妈就天天想办法给我做好吃的。可能妈妈也想他了吧。

妈妈病了,去镇上,去西昌,钱没了,病也没好。

那天,妈妈倒了,看妈妈很难受,我哭了。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支持你,把我做的饭吃了,睡睡觉,就好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起不来,样子很难看。我赶紧叫打工刚回家的叔叔,把妈妈送到镇上。

第三天早上,我去医院看妈妈,她还没有醒。我轻轻地给她洗手,她醒了。

妈妈拉着我的手,叫我的小名:“妹妹,妈妈想回家。”

我问:“为什么了?”

“这里不舒服,还是家里舒服。”

我把妈妈接回家,坐了一会儿,我就去给妈妈做饭。

饭做好,去叫妈妈,妈妈已经死了。

课本上说,有个地方有个日月潭,那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泪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