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米麵油到龍蝦烤串 外賣箱裡飄出復甦的味道

不用排隊,便能“打卡”人氣餐廳;不跑市場,海鮮也能送貨到家。疫情期間,外賣經濟火了,外賣騎手成為不少居民與外界聯繫的橋樑。

今年25歲的跑腿小哥劉波,在疫情期間一天也沒有休息。即便如此勤勞,受疫情的影響,幹了一年多的他2月份經歷了入職以來最艱難的一個月,收入減少了一半多。不過,隨著春天的到來,疫情形勢平穩向好,他又忙了起來。

“前兩個月跑得最多的地方是超市和農貿市場,送的都是白菜、豬肉、大米、麵粉之類的剛需‘硬貨’。最近明顯變了,大多是美食和休閒食品,比如龍蝦、烤串和奶茶。”每天奔波在市民和商家之家的劉波感慨地說,從手中送出去的一份份外賣,他能夠感受到港城人的生活在一天天恢復豐富、美好。

從米麵油到龍蝦烤串 外賣箱裡飄出復甦的味道

接單多了,外賣豐富了

隨著氣溫的逐漸回升,這兩天出門逛街的人多了起來,但外賣騎手依然穿梭在大街小巷,不停地奔波著。

昨天中午,在蒼梧路一家飯店門口,停著好幾輛帶著外賣標誌的電動車。穿著制服的小哥們匆匆忙忙提了打包嚴實的餐盒出來,準備送到客戶家中。

“2月份接的單特別少,一天只有幾單,很多商戶都停業了,送的都是超市的生鮮和生活必需品。現在好多了,超市、飯店的單子我都接,一天能送30單左右。”等餐間隙,一位姓王的外賣小哥告訴筆者。

小王明顯感覺到客戶買的東西花樣越來越多,疫情期間大多是蔬菜、肉類和米麵油,而現在蛋糕麵包、鮮花,各種特色美食應有盡有,下午還會有不少女孩子點奶茶。

對於這一點,劉波感受更深,疫情期間他簡直成了送菜員,每天都跟蔬菜、豬肉打交道,客戶動輒就要買三四百元的菜,甚至上千元的菜單他也接過,另外一類較多的單子就是送純淨水,偶爾特殊一點的需求就是送口罩和藥物,讓他感覺生活單調而又沉重。但進入3月中下旬以後,外賣單子慢慢變得豐富多彩了,各種各樣的美食又重新回到市民的餐桌,“最近龍蝦和燒烤單子明顯增多,看來大家饞了,都好這一口。”每次聽到客戶說一聲“謝謝”,他的心情就會變得很好。

當然,外賣小哥們也敏銳地發現了餐飲行業的變化,很多以前不提供外賣的商戶開始配送了,甚至還包括一些五星級酒店。農貿市場也在轉型,開始了線上配送,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從米麵油到龍蝦烤串 外賣箱裡飄出復甦的味道


騎手多了,競爭激烈了

外賣數據一頭連著餐飲業,一頭連著消費者,是一張反映復工復產和經濟活力的晴雨表。外賣箱裡的物品從少變多、從簡到繁、從涼變熱,外賣小哥的匆匆腳步裡也“藏”著經濟復甦的信號。大家都說,最困難的日子都熬過去了,相信一天會比一天好。

但是,外賣小哥們又有了新的擔憂。劉波說,雖然最近每天的接單量比疫情期間有所上升,但現在接單比疫情之前要難一些,因為“僧多粥少”,一方面有的商戶沒有經受住疫情的考驗倒閉了;另一方面,疫情以來註冊外賣騎手的人越來越多。

疫情之前,劉波每天工作9~10個小時,一天能送40單。而現在他從每天早上6點就開始接單,忙到晚上六七點,也只能接30單,一單提成5塊多。

也有人甚至覺得現在還不如疫情嚴峻期間好乾,“那時候路上沒人沒車,感覺整條馬路都被我承包了,送單效率特別高。現在路上又堵了,單也不好接。”小王抱怨,聽說現在註冊外賣騎手的人更多了,有專職也有兼職。眾包屬於兼職,門檻更低,時間更自由,根據接單數量獲取報酬。疫情之下求職不易,像騎手這樣沒有什麼門檻的工作很受歡迎。

從米麵油到龍蝦烤串 外賣箱裡飄出復甦的味道

外賣經濟能否長久

疫情期間,我市啟動應急響應,禁止飯店堂食,減少聚集風險。同時,一些外賣平臺和商家推出無接觸配送,最大限度地減少用餐風險,同時降低門店停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在無接觸配送的加持下,過去外賣配送的產品以餐飲為主,如今外賣的延展面變得更加廣泛,“到家”產品更多元,除餐飲外,騎手們還承擔起了配送日用品甚至部分醫療用品等物資的工作。外賣經濟隨之愈來愈火。

在採訪中,也有個別騎手有點擔憂,疫情過後,無接觸配送是不是消失了?外賣經濟能否延續增長趨勢?

業內人士認為,疫情期間逆市上揚的外賣經濟帶來了新用戶,同時加速供應鏈體系和物流體系的成熟。但流量退去後,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有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發展。以無接觸配送為代表的外賣經濟模式順應了服務消費發展的大趨勢,疫情結束後應該與傳統服務方式“雙輪驅動”,成為穩定和促進消費的新抓手。

此次疫情可能成為零售業發展的一個拐點,更多人習慣通過線上消費,更多企業意識到全渠道發展趨勢。值得關注的是,當前無接觸配送仍然缺乏相關標準和配套建設,在一些小區門口,貨物到處擺攤、堆積,管理混亂。長期來看,無接觸配送還需做好頂層設計、制定相關服務標準、搭建無接觸服務的基礎設施和支撐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