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過去的一切都映射著未來


很久以前一直就聽說這本書了,一直有人推薦書單裡面必定有的一本書,看了兩個月,陸陸續續的總算是看完了。


看完後有點覺得長舒了一口氣,因為這種“負面”的歷史,站在“上帝”和“未來”的視覺去看,就覺得有些生氣,說是生氣,可能更多的是對這段歷史或者這段歷史上的人物命運的惋惜,還有對整個歷史環境的無力和悲哀。


《萬曆十五年》---過去的一切都映射著未來

簡介:

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在歷史學家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而我們的大歷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萬曆十五年》是黃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融會了他數十年人生經歷與治學體會,首次以“大歷史觀”分析明代社會之癥結,觀察現代中國之來路,給人啟發良多。


看完這本書讓我想起了《飢餓的盛世》,這兩本書並沒有什麼聯繫,都是講歷史的,那時候看完飢餓的盛世,覺得這個盛世各種弊端引起了後面慘痛的歷史教訓。


但是看完這本書覺得自己真是膚淺,單單一個朝代背不起那麼大的鍋,很多因是累積的,是連續的,清史也是因為明史或者更前的因,而明史也是因為再往前推的過往,這些歷史的前因,跟當時的各種人物、環境等產生的化學變化,形成了當時的現狀。


書最後附錄的大歷史觀,將歷史的基點推後三五百年才能攝入大歷史的輪廓。敘事不妨細緻,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這有點像所謂的蝴蝶效應,歷史上可能很小的一件事,會引起整個王朝的更迭,或者改變後來很多的事情。

《萬曆十五年》---過去的一切都映射著未來

書中分別寫了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的人生故事。以他們各自的視角來揭示這個王朝的體制和社會現狀。


萬曆皇帝,說是皇帝,其實並沒有如想象中的可以隨心所欲,他的所有行為都受到文官集團的“控制”,沒有自己的思想,沒有自由,只能順應著所謂的道德綱常,成為一個活著的祖宗,國家的機器。


他看透了這個殘酷的命運,反抗不了,最後選擇消極怠工,用這種方式無聲的和命運抗爭,


他的消極怠工,也成為了這個王朝衰敗的很大一個原因。


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的故事,主要是在整個社會體制下不同的人生軌跡,有上到首輔的張居正和申時行,小小的芝麻官海瑞,還有武將戚繼光。可以說是幾乎沒有一個人善終。


體制體制,體制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體制呢?這就涉及到最後一位人物,哲學家李贄。


從孔孟之道戰勝了諸子百家的理論開始,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就成為了統治全國的指導思想。這個思想大概就是整個華夏民族的根文化。


而後來,經過歷史社會的變化,文官政治確立為統治國家的原則,這種多方的改變,使集權的中央政府不得不創立新的哲學理論,以維繫社會上成千上萬的優秀分子,即讀書人的士人。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個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的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技術之不及。


在這種情況下,要麼順應時代,要麼反抗。個人的力量太渺小了。文官海瑞算是跟這個時代抗爭,他的信條和個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遺棄。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但這種精神的實際作用卻至為微薄。


而一代將領戚繼光,他算是成功的,他在抗爭,也在順應時代。他之所以獲得成功的要點,在於讓他清醒的現實感。社會不允許也沒有能力做全面的改革,他只好尋找出一種妥協的方法來作部分的修補。


《萬曆十五年》---過去的一切都映射著未來

看完整本書,我覺得作者的中心思想是批評儒家思想下形成的道德觀念代替法律來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沒有有效的法律體系,完全依靠道德來掌控社會的運作。這是整個社會、王朝衰敗和各種悲劇的根源。


而其實這個道德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完全根據文官集團對儒家著作的解讀來判斷,很多時候道德上有爭議和分歧。


作者無數次的說到這種道德代替法律的錯誤。


處在這種體制的大環境中,是否黑白沒有那麼容易判別,很多時候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他們每個人都是時代的悲劇。


好像沒有辦法去怪具體的某一個人,也沒辦法說如果怎麼樣就好了這樣的話。因為這個結果不是一個人、一件事決定的,是整個社會、時代的結果。


就像張居正,萬曆皇帝的悲劇他負有原因,是不是他關注一下萬曆的內心思想,某些時候站在萬曆皇帝一邊,是不是就能改變萬曆皇帝后來的怠工?是不是就能改變整個王朝?細想也知道不可能。


後來張居正被清算,發現他也是個貪官,突然就不知道該怎麼說了。他被清算後所有的作為都沒有留下痕跡,唯一留下的是戚繼光的成功。戚繼光算不算是守住了國門?若是沒有戚繼光,可能倭寇打進來,整個歷史就不是那個走向了?而戚繼光很多優點,也成功,可是寫到他的殘酷和不好的一面,也覺得有點複雜。


哪有電視劇裡那種完整的好人或者壞人啊?時代的產物,順應時代。


在那個封建社會里,大多數人沒有讀過書,都是未開化的“愚民”,一群讀過書的文人管理著龐大數量的“愚民”,彷彿在字裡行間能夠窺見那個年代其實是不把人命當人命的。


文官集團裡的各種政治鬥爭也是伴隨著流血事件的。


歷史除了殘酷,這本書更多看到的是深層的社會問題和其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