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導語:唐朝,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有漢人統治的王朝之一。唐朝對於整個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進程都產生了極為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王朝,和中國歷史上的其他大一統王朝一樣,對內休養生息,發展社會經濟;對外用兵,讓周圍對唐朝抱有敵視態度的國家不得不向大唐帝國俯首稱臣。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唐朝疆域

但在達到國力的頂峰之後,封建王朝不可避免地開始迅速衰落。即使在後面唐代宗,唐文宗等皇帝勵精圖治之下,唐朝所剩無幾的國力在無止盡的農民起義當中被逐步耗盡。唐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在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的逼迫之下禪讓皇位,唐朝正式滅亡。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宣武軍節度使——朱溫

無論是唐朝還是漢朝,每一個封建王朝的強盛都離不開君主的勵精圖治,厲行節儉,打擊腐敗等一系列利民利國的政策。但是,每一個強盛的封建王朝的衰落以及最後的滅亡,罪孽最深重,也一定是君主。西漢漢武帝的窮兵黷武讓極盛一時的西漢王朝國力迅速衰弱,前秦統治者拓跋的好大喜功讓這個本就並不強大的國家迅速因為戰爭的失敗,政權的垮臺而分裂成為了數個國家。而唐朝也未能倖免。唐玄宗沉迷美色,貪圖享樂讓唐朝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從此一蹶不振。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安史之亂

那麼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對國家能夠產生如此顯著的影響,朝廷大臣以及宰相為何不能夠組織這一切的發生?

皇帝與國家的一致利益

很多讀者看了這個標題認為,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過簡單了,皇帝是一國之君,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而大臣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一顆棋子,根本沒有這個權利去保證國家的一直強盛,阻止國家內部潛在危機的產生。事實上,這兩種人雖然同屬於統治階級,但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那就是兩者的利益。

皇帝,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自然需要對整個國家負責。而在古代,很多封建統治者都是將整個國家的土地,人民,財富都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那麼,這就導致歷史上的皇帝除了統治者這個身份以外,還有一個——守護者。歷史上的皇帝大多都是依靠軍事力量,通過發動起義或者篡位的方式獲得皇位。也正因如此,一旦自己的國家或者說財富被別人嚴重攫取了,甚至侵犯了皇帝的威嚴。皇帝們都會選擇最鼓舞士氣的一種方式——御駕親征。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御駕親征的皇帝

而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在到達極盛時期之後就會不可避免的出現衰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皇帝這個國家守護者的身份。現在我們中國面對領土爭端的時候,喊出的口號是:"中國很大,但沒有一處是多餘的"。但在古代,因為國家歸皇帝私人所有,對普通百姓來說,自己的生活只要安穩,誰統治其實並沒有什麼影響。

而處於極盛時期的皇帝們,面對如此強盛的國家難免會產生兩種想法:對外戰爭炫耀強盛的國力,對內大手筆,貪圖享受。這也就導致了極盛時期過後,中國的封建王朝會出現土地的不斷損失,國庫逐漸空虛,綜合國力漸漸下降。以唐玄宗為代表的帝王們就是這樣,逐漸將列祖列宗積攢下來的大業逐漸消耗乾淨。或許這也就是中國目前存在的"富不過三代"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中年沉迷藝術的唐玄宗

大臣權力與利益的不允許

但是大臣和皇帝不一樣,皇帝想著如何把整個國家治理得更好,說到底是代表了整個國家的利益。但是大臣不一樣,大臣說到底在現在就是高級的公務員,能夠在中央政府工作的政府要員,代表的是個人的利益。畢竟,國家不屬於大臣,他們在朝堂上想的是如何讓皇帝重用自己,好讓自己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實現名利雙收,過上富裕的日子,也讓後人不斷吟誦自己的豐功偉績。

這點其實不難發現,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那些失意的政客文章當中尋找痕跡。比如說北宋的王安石因為政策的不合理以及觸及了上層階級的利益而遭到了貶謫;唐朝宰相李林甫雖然才華橫溢幫助此時不管政事只求貪圖享樂的唐玄宗解決了部分的財政問題,但是在朝堂上任人唯親,破壞科舉制建立自己的政黨從而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同時造成了庸才大量湧入統治階級和中央軍隊。中央腐化,軍隊實力下降。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一代賢相——張九齡

由此可見,朝廷大臣的個人利益並不是和國家利益完全相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這也是朝中大臣沒有辦法挽救日益衰敗的帝國的原因之一。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奸臣楊國忠

除了大臣的利益和國家不相符之外,權力的約束也是大臣無法拯救國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古代皇權高於一切。為了強化皇權,甚至將各種各樣帶有黃色的物品視為只有皇家才能夠使用的東西。古代兵變,帶頭人登基稱帝的時候,都會披上一件黃色的袍子。並不是因為黃色的袍子有多麼的精美,而是因為黃色的袍子象徵著皇權。北周大將趙匡胤正是因為在部下的簇擁之下,被披上了黃袍,才決定發動兵變,建立大宋王朝。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在一個統治階級當中,權力對等必然會導致統治階級的內部鬥爭甚至國家分裂。因此在皇權日益加強的同時,相權以及大臣的權力也就被逐漸地被削弱。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二次鴉片戰爭過後,甲午戰爭前那些洋務派官員。曾國藩,李鴻章等朝中重臣,面對滿足人的統治,卻沒有能力發動政變,挽救整個國家。這個例子最簡單不過了。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東方俾斯麥——李鴻章

政治體制的反作用

皇權的日益膨脹與大臣權力的日益削弱還有兩者利益的不一致,是大臣無法挽救日漸衰落的帝國的主要原因。但是,要想兩者同時對國家產生影響,就必須要考慮當時政治體制對兩者以及這個國家的影響。

夏商周時期,國家權力並沒有集中在君主的手中。生產力的低下使得國家的政事在上古時期主要通過占卜,獲得神的指示來解決。隨著刀耕火種變成了鐵力牛耕,生產力的革命性提升意味著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普通老百姓必須要接受國家的宏觀調控,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社會組織架構開始出現,西周的階級架構正式出現。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西周等級示意圖

"天子——諸侯——士大夫——平民——奴隸"保證了社會的相對穩定,各個階級的人們各司其職,社會生產持續進行,周朝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王朝。而西周的等級制度以及分封制也很有可能是日本階級制度的源頭。

此時的國家政事已經不能單純通過占卜,以神的旨意來做裁決了,而是要利用統治階級,對國家進行妥善的管理。畢竟在那個不安定的年代,任何政治上的失誤都可能導致國家在諸侯爭霸當中處於下風,甚至被鄰國吞併。

於是,最早的中央集權制度出現了。這種制度在秦國一統六國,贏政登基稱帝,建立秦朝之後得到了充分的完善。除了人們所知的修長城,靈渠,統一度量衡以外,還在朝廷設置了三公九卿的制度,行政,軍事,司法三權分立,採用郡縣制,將整個國家無論是關中還是嶺南都納入了朝廷中央的管轄範圍。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三公九卿制度

隨著,歷史的發展,朝廷重臣對於皇權的威脅一直存在,所以,歷朝歷代都在三公九卿的制度上做一些修改,企圖削弱朝廷重臣尤其是宰相的權力。這個轉折點一直到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的出現才真正到來。

和三公九卿制不一樣,皇帝下面沒有丞相,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的最高行政長官,都相當於宰相,權力地位相等。這就相當於原本屬於宰相一個人的權力分給了三個人。除此之外,三省對於國家的政事都沒有一錘定音的權力,一份奏摺可能要在這些部門之間經過數輪的批覆與駁回之後,才會真正回覆給官員。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三省六部制度

而隨著明朝撤三省直設六部,以及清朝軍機處等的出現,皇帝的權力被進一步強化而大臣的權力在逐漸地削弱。

結語:筆者之所以在標題中說明獨裁統治者會成為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是因為皇權的不斷加強,輔佐皇帝的大臣的權力卻不斷削弱,政治結構的不斷變革讓皇帝能夠對任意一件政事都能夠快速並且隨意的做出決定。這就導致了獨裁統治者成為了國家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在歷史上很多皇帝之所以能夠將王朝帶向繁榮,並不是主要因為大臣們精明能幹,勵精圖治,而是皇帝生於憂患,對於國家走向的重視,願意努力讓整個帝國在自己的帶領之下走向盛世。但是,一旦獨裁統治者不再勤於政務,貪圖享樂,或者窮兵黷武,就會讓國家陷入衰落的境地。即使大臣們極力勸阻,也無妨挽救這個局面。大臣們在朝廷上的明爭暗鬥對國家造成的影響將在蝴蝶效應的作用之下被無限放大,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唐玄宗在登基之初勤於政務,親自參與兵役制度的改革和科舉試卷的批改,但在唐朝的前中期,朝廷上的黨政越發嚴重,土地兼併以及社會矛盾日趨尖銳需要大量的權術去解決。但是,唐玄宗潛心鑽研藝術,不再細心打理政務使得唐朝失去了避免安史之亂爆發的最後機會。

西漢漢武帝早年對匈奴的進攻保證了漢朝北方邊境的安全。開闢的絲綢之路也讓東西方的貿易日趨頻繁。但是,年邁昏庸的漢武帝窮兵黷武,屢屢發動戰爭,將西漢拉入了滅亡的深淵。而晉武帝和晉惠帝,隋文帝和隋煬帝,一次又一次印證了獨裁統治者對國家前途命運走向的影響,是多麼的巨大與深遠。

獨裁專政的統治者為何會成為整個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

皇帝昏庸的後果——衣冠南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