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隸《西狹頌》的藝術風格及臨寫要點淺析

《西狹頌》全稱為《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此碑是我國東漢晚期著名的摩崖石刻,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於甘肅成縣無井山。

《西狹頌》拓片(局部)

漢隸《西狹頌》的藝術風格及臨寫要點淺析

正文為隸書,共20行,每行20字,由著名書法家仇靖所書。石刻的內容是頌揚武都太守李翕治理西狹棧道的政績。清楊守敬評此碑:“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西狹頌》古樸端莊,寓巧於拙,是漢隸中的上品,其具有以下風格。

1

字形方整,結構疏朗

隸書的字形大體有兩類,一為扁闊形,多橫向取勢,另一種為正方形。《西狹頌》基本屬於後者。從碑帖中可以看出,一些結構較扁的字如“山”“之”等,在此碑中都相對增高放寬;有些本來應伸展的筆畫又適當收縮。這樣的結字處理都體現了《西狹頌》字體方正的特點。除此之外,波畫也是隸書中最具代表性的筆畫,而且是作為一個字的主筆,所以許多隸書在處理此筆畫時都極盡誇張。而《西狹頌》一掃這種習氣,每到收筆盡處,往往是收而不發,含蓄收筆,很少有明顯的展露,因而造成一種中宮均勻疏朗、外形方正雄渾之態。不少字都是撐滿四方,使整個字四角充實,如“崖”“緣”二字。

2

筆畫方圓結合,剛柔相濟

此碑中方筆與圓筆並用,轉筆和折筆並用,但總體看來方筆為多。採用方筆折時,多內圓外方,有時外邊緣幾乎成直角,狀如刀切,骨力外露,如“閣”“兩”二字的折;採用圓筆折時,婉轉遒勁,筋力十足,如“為”字的最後一折。再有就是起筆收筆處,也可見方圓交替的運用。

3

吸收了篆書的特點

從結構上看,有些字作篆書,有些是偏旁部首作篆書,還明顯地保留著從篆書演變過來的痕跡,然而通篇看來,卻不顯生硬,反而增添了一絲古拙蒼勁之美。此外,行筆時線條圓轉,中鋒運筆,再加上起筆收筆的圓筆藏鋒,更增加了它的篆書韻味。筆畫交叉處由於刻碑年代的原因,有外拓的感覺,筆畫邊緣的斑駁起伏,也給《西狹頌》平添了篆刻金石之美。

4

筆法變化豐富,和諧而自然

書法理論家孫過庭說:“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其意是說,作品要既有差異性、多樣性,同時又不失一個和諧的整體,二者缺一不可。《西狹頌》在此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首先是長橫波畫的行筆。一般的隸書長橫潑畫中間多向上隆起,而《西狹頌》沒有拘泥這一種形式,起伏或粗細的變化並不固定,或凸或凹,變化多姿。其次是豎的行筆很少直來直去,筆畫行筆中有提有按,以增變化之趣,筆畫的起收也形式多樣,藏露、仰俯、方圓、輕重,信手拈來,很少雷同。再次是一些點的寫法或長或短,或抑或揚,或拙或巧,不一而足,真是美不勝收。

在平時的臨習中,我也多有體會。現在談談我在臨習此碑時的心得體會。

1.不要被碑帖中的“假象”所迷惑。碑刻由於年代久遠,又處於野外,經歷大自然的風雨侵蝕形成了字體斑駁。臨習時要分析地學習,選擇清晰可見的字,不可過於雕琢與刻意模仿,以免失去“寫”的韻味。書寫時要下筆肯定,一氣呵成,不可做作。

邢玉新臨寫作品

漢隸《西狹頌》的藝術風格及臨寫要點淺析

2.寫作品時,要用較濃的墨,水分要少,寫出蒼澀之美、古拙之氣,要顯現出自然流露出的飛白,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行筆速度不可太快,但也不能寫得太慢,避免形成“墨豬”。中鋒運筆時,線條要遒勁而有變化,不可程式化。可以和篆書交替臨習,相互借鑑,以增篆書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