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耶茨《十一種孤獨》|孤獨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沒有人能夠逃脫。

十一個故事,十一個瑣碎的日常危機,二戰後比美國夢更真實的普通人的世界,一如生活的本來面目:白領、軍人、教師、小學生、司機、作家、病人、新婚夫婦、富家子弟......他們是局外人,想靠近某個世界,卻只能在其邊緣徘徊,不得而入,又無路可退。與其說他們是全然的孤獨,不如說更多的是無助、無力,脆弱和無可奈何,亦浸染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孤獨氣質。

他們每個人是如此相同,他們‘’孤獨‘’而不自覺;他們又是如此不同,他們各有各的孤單。

孤獨往往被賦予英雄式的悲劇色彩,小人物同樣有孤獨,小人物的孤獨最真實,最誠實,更感同身受,情緒共通:無法按照自己的理想活著,生命消耗在沉悶又無聊的生活中;沒有運氣和驚喜,有的只是平常、平淡、失望、無奈,是無可逃避和對生活的順從;沒有靠近,只有疏離,默默流淚,然後轉身離開。

這個不離奇也不別緻的世界裡,生活是酸,卻不銷魂蝕骨。每個人都有疤痕,有的在臉頰,有的在心裡。努力保持那一張皮的尊嚴,可如若不是在內裡而是表面,它終會被層層剝落。

這是屬於小人物的故事,我們都是小人物。

理查德•耶茨冷峻又無情,真實又殘酷,切入之小,人性之深,崩潰之烈,象陽光下的陰影,不給讀者安慰,也不給主人公留一絲希望,‘’我對成功人士不感興趣,我對失敗更有興趣‘’。

最後一個故事裡,理查德•耶茨把孤獨留給了自己,一如他挫敗、被忽視、被遺忘的一生。寫作也是一種建造吧:推平了土地,挖了坑,打好了地基;接著,搬來木材,砰,砰、砰——牆砌起來了,屋頂也搭好了,可愛的小煙囪也豎在頂上。

可是,窗戶在哪兒呢?光線又從哪兒照進來?一個構築夢想的人,總要為自己的生活注入某種明亮的意義吧。那就在絕望的罅隙和裂縫中,讓光線鑽進沒有窗戶的房子吧!在那裡,他留下了自己孤單、絕望又不肯完全放棄夢想和希望的背影。

大概如卡夫卡說過的:‘’你活著的時候應付不了生活,就應該用一隻手擋開點兒籠罩著命運的絕望,同時,用另一隻手記下在廢墟中看到的一切‘’。

世事自有其行事方式。

生活不像我們想象得那麼好,也不像我們想象得那麼糟。

人生就是這麼艱難又悲壯,人也就是這樣,脆弱又堅韌地生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