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市場是怎麼形成的?

喬治花生豆


中國市場是怎麼樣形成的,首先你要看有證券市場或者成立證券市場的目的。理解這個概念了,你大概就明白了。

證券市場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國企提供融資的一個平臺,目的就是幫國企脫貧致富的,可以看看上市之初都是那些企業上市的。但是問題來了,一個市盈率高,企業效率普遍低下的市場是吸引不來成群結隊的投資者的,那麼怎麼才能吸引投資者進來呢,答案就是增加流動性,讓股票上下震盪,只有這樣的震盪才能形成價差,讓投資者感覺有利潤可以賺取,這樣才能吸引源源不斷的投資者入坑。

舉個例子,一個市場就一個股票,那麼因為價差的原因,有很多人來購買這個股票,如果買入的人大於賣出的人這個股票就會一直漲,但是問題來了,那些漲上去的價格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認同,如果可以得到大家的認同,那麼就會有人接盤,這樣股票被炒單很高以後,就脫離了股票本身的價值,那些底部的人就會賣掉。下跌也繼續賣出,因為他們還有很多利潤。只是少賺點把股票換成錢,當賣出大於買入股票就開始下跌,然後會形成一個跟風效應,最後就是無情的踩踏。形成這個股票的災難,就是股災。

市場從來不缺乏資金,只是缺乏接盤的人,如果一個股票高位派發,形式不好可能莊家要出貨好久,一般這類k線表示就是m頭。

但是隨著證券市場法規的完善,希望這樣的人越來越少。


深圳蝸牛


1979年11月,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會見美國《不列顛百科全書》副總編吉布尼時就說過:說市場經濟只限於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

1980年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商品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現實和客觀的必然。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必須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同時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

1982年春節期間,陳雲和經濟學家談話時提出“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重要論斷。同年3月,國務院領導人在一次公開的講話中援引了陳雲的觀點:“我們的國家必須堅持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對如何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作了更加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其中提出:“社會主義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社會主義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努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在當時,這個論斷對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時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從黨的十四大起,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取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成為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