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獨孤患者

“孤獨”的獨孤患者​ 有時候,這個世界很大很大,大到我們一輩子都不會相遇。有時候,這個世界很小很小,小到我們一抬頭就能看到你的微笑。有人說,有緣而無情的人往往相遇,有情而無緣的人往往別離。

那撥開茫茫人海,找到一個知己是多麼地不易啊!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在深夜飲酒,杯子碰在一起全是夢碎的聲音。”或許你穿梭在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或許曾經那個不善交際的你變得和誰都能搭上話,或許那個不會喝酒不會應酬的你在飯桌上、在酒杯前也變得從容淡定,或許曾經那個青澀的你變得成熟了……

但這樣生活,真的過得充實嗎?

有些人整天混在一堆又一堆的朋友中,不見得他的人緣有多好,也不見得那些朋友就真的都是朋友。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很多朋友,可以有好幾個好朋友,好幾個閨蜜,但知己卻往往不多。

朋友是精神的支柱,沒有了朋友,那你就真的會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精神孤獨患者,有知己的人是幸福的,至少在孤獨這條路上並不會讓你形影單調。

我想一個孤獨患者,他只是還沒有找準人生的定位,在那個時候,他只是在世間漂浮,他還未有什麼過高的成就,但一旦他發現了自己的長處,未免不會達到一個高峰。有內涵的人往往不會去聲張自己有多厲害,但旁觀者卻總能發現他們的超群之處,好像他們與生俱來就有一股掩蓋不住的鋒芒,像徐志摩他在遇到林徽因之前,就還尚未發現自己在文壇上的天賦,直到被林徽因那句:“發奮用功,希望您儘早用智慧的光芒照亮那灰暗的文壇!”給驚醒。倘如他沒有一個讓他牽腸掛肚的林徽因,我想他那文學的才能不會被髮揮的如此淋漓盡致。那麼,在他遇到林徽因之前又何嘗不是一個孤獨患者呢?


“孤獨”的獨孤患者

林徽因便是徐志摩的知己,儘管他們未能走到最後,但徐志摩始終是幸運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能夠遇到那個想要遇到的人。

紅顏知己也好,藍顏知己也罷,也許知己就是那個一眼能看盡你優點和缺點的人。

許多人單獨的生活著,正如劉同所說,也許你現在仍然是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發呆。然而你卻能一個人下班,一個人乘地鐵,一個人上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發呆。很多人離開了另一個人,就沒有了自己。而你卻一個人,度過了所有。你的孤獨,雖敗猶榮。

也許孤獨患者不僅僅指心靈上的或者靈魂上的,還有生活上的,就如上面所提到的“一個人的生活”。其實有些人他只是習慣了一個人而已 ,他覺得一個人並沒有什麼不好,畢竟這個世界並不是少了誰就活不下去。每個人的心靈也需要休息,一個人,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洗滌自己的心靈,因而想想,生活上的孤獨患者比比皆是。

你會遇到很多很多的人,小孩或者青年,或者是大人,有些人他不善言辭,甚至不愛說話,他們喜歡寧靜致遠的生活,和陌生人說話會害羞,看到人群會閃躲,然而他的精神世界卻是豐富的,這樣的人我們不能稱作為自閉者,我想用一個內向孤獨患者形容是再好不過了。我有一個朋友,她很開朗,天生愛玩,偶爾耍耍文藝,她說自己是精神病患者。你會發現她有許許多多的朋友,她的笑臉很有感染力,用“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八個字形容她是再好不過了。然而她也是有許多不開心的事情,但她並沒有像我們一樣,總把心情寫在臉上,她喜歡用歡笑聲嚴實的蓋住內心的傷口,她內心的挫折只是在她的心裡默默的裂開然後又默默的縫合。她是外向的,她是我們所羨慕的歡樂姐,但她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外向孤獨患者,像歌詞裡寫的一樣她活得像個孤獨患者,自我拉扯.......

我讀過一本書,這本書是由很多故事組合成的,作者對孤獨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說孤獨是成長的必須過程,獨是常事,但無論如何不能讓自己孤,孤是心靈的寂寞,是自我空間裡的浪蕩。我想就是這樣的吧,孤獨,是從一開始就註定要用一生來承擔的。

人生中,能偶得一知己,能默默的一個人生活便很了不起。所以任何時候,寧可以讓自己“獨”也不可讓自己“孤”。也許我們可以嘗試著做一個並不“孤”的孤獨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