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良臣,與丁謂齊名,科舉時聯合大臣設局,靠“大餅”成了狀元

嚴格意義上來講,科舉制度初始於漢朝,成形於隋朝,優化於唐朝,完善於宋朝。

治國良臣,與丁謂齊名,科舉時聯合大臣設局,靠“大餅”成了狀元

宋朝科舉繪畫

北宋建立之初,趙匡胤就針對唐朝和五代時期遺留的科場積弊,對科舉制度進行了完善。當然,在宋朝“重文輕武”思想形態之下,科舉減少了科目、擴大了錄取名額、放寬了招考條件,意圖加大力度選拔人才,為大宋江山所用。然而,進士一科每年也就錄取二三十人,還經常有人因被彈劾而不得不進行復試,所以競爭仍舊特別的激烈。

宋太祖欽點“手搏狀元”

那個年代,但凡是能來京城參加考試的,必定都是各州縣的青年才俊,應按照什麼標準來給他們排名呢?

治國良臣,與丁謂齊名,科舉時聯合大臣設局,靠“大餅”成了狀元

宋太祖劇照

趙匡胤是一個不拘小節的人,北宋初年一場科舉考試中,王嗣宗跟陳識同時交卷,且文章內容難分伯仲,趙匡胤看罷隨即下令讓二人打架定輸贏,結果王嗣宗贏了,成了首位打架狀元。當然,王嗣宗靠打架贏了狀元,也給同僚留下了話柄。工部侍郎种放就曾嘲笑他,“君以手搏得狀元耳,何足道也”!

到了開寶六年的時候,宋太祖增設殿試,並分配官員主持科考,這也成為了科舉考試中級別最高的考試。

宋太宗,全看交卷速度

宋太祖死後,宋太宗即位,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太宗第一年錄取的狀元,竟是第一個交卷的人,第二年依舊如此。

確實,以快為優,給主考官們省了不少的麻煩。但是長此與往,大家也就不會再關注文章的質量,甚至全都會變成流水化作業,這如何能保證人才的質量呢?果然,事不過三,當大家都推測,科舉的評判標準是以快為優的時候,事情發生了變化。

治國良臣,與丁謂齊名,科舉時聯合大臣設局,靠“大餅”成了狀元

宋太宗劇照

北宋淳化三年,科舉開始之前有兩個行文極快的考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此二人行文速度不分上下,一個叫做孫何,一個叫做李庶幾。經過眾人的慫恿,二人決定在大餅店比試一下,看誰能在一張大餅蒸熟的時間內完成考試。當然,在場的還有其他四五十位舉子。但當眾人還在苦苦構想的時間,孫何與李庶幾已經思如泉湧,下筆如有神了。結果李庶幾最快,成了大家眼中狀元的不二人選。然而,正是這場大餅店的比試,改變了兩人的命運。

陳靖是當時的大儒,他覺得科舉考試中“比快”的風氣,對日後人才的選拔,百害而無一利,於是就奏報皇上說了大餅比賽這件事。宋太宗得知此事以後,越想越覺得事態影響太惡劣,便讓陳靖徹查。經過陳靖的調查,鎖定了罪魁禍首就是李庶幾。就這樣,李庶幾在殿試之前被除名,而孫何因為文思俱佳成了第一。當年那屆考生中,還有後來的北宋名相丁謂。相傳,丁謂由於位列第四,曾主動找宋太宗評理,而太宗風趣的說道:“既然你姓丁,理應是第四!”(此處有甲乙丙丁之意)


治國良臣,與丁謂齊名,科舉時聯合大臣設局,靠“大餅”成了狀元

劇照

不過,讓宋太宗也沒有想到的是,其實孫何與陳靖很早就認識了,並且是莫逆之交。也許,正是孫何聯合陳靖設局,並特意去找太宗打了小報告,才有了這個“大餅”狀元。而李庶幾就比較慘了,因為被太宗厭惡,在太宗的有生之年,他都不能參加考試。直到太宗去世,李庶幾才勉強中了一個進士。

“大餅狀元”

當然,孫何也是有真才實學的,據記載,他篤學好古,十歲就識音韻,十五歲就能引經據典且頗有真知灼見,與宰相丁謂齊名,合稱“孫丁”。

治國良臣,與丁謂齊名,科舉時聯合大臣設局,靠“大餅”成了狀元

劇照

​鹹平初年,宋真宗剛剛即位不久,孫何便進獻《五議》(朝廷用人政策),贏得了宋真宗的讚賞。次年,孫何又向真宗提出了進一步改革人事制度的政治理念,也均被真宗採用。

最終,孫何因過度勞累,44歲便英年早逝。

值得一提的是,孫家兄弟三人,不僅孫何高中狀元,其大弟孫僅也在宋真宗鹹平元年中了狀元;其二弟孫侑亦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中了進士。因此,兄弟三人被合稱為“荊門三鳳”。

參考文獻:

《涑水記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