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鬚”這個詞是說的誰的典故?這個人也是“眼中釘”的由來嗎?

“溜鬚”這個詞是說的誰的典故?這個人也是“眼中釘”的由來嗎?

寇準

“溜鬚”常與“拍馬”並稱,比喻刻意討好、諂媚他人。那為何“溜鬚”便是曲意逢迎,“溜”的又是何人之須呢?

這“溜鬚”之人便是北宋時期飛揚跋扈的副丞相丁謂,我們通常說的“眼中釘”也講的是他。被“溜鬚”的是北宋著名宰相寇準,他的很多事蹟都在民間流傳。一個忠,一個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丁謂在宋真宗時即在朝廷的監察、財政部門擔任要職。他夥同王欽若大營道觀,屢上祥瑞,以迎合帝意,不久升任副宰相,即參知政事。當時的宰相是寇準,丁謂對之畢恭畢敬,唯寇準之言是聽。某日,朝中議事,宰相、副宰相等聚在一起用餐,湯水淋漓,沾汙了寇準的鬍鬚。丁謂站起來為之揩拂,即溜其須。

“溜鬚”這個詞是說的誰的典故?這個人也是“眼中釘”的由來嗎?

丁謂

寇準笑:“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鬚耶?”說得丁謂既羞又惱,從此對寇準懷恨在心,這便是“溜鬚”的由來。

寇準是北宋的大功臣,他最大的作用是與契丹訂立了“澶淵之盟”。1004年,遼國蕭太后、聖宗皇帝率大軍南下攻宋,深入宋境。大臣王欽若、陳堯叟主張遷都以避其鋒,寇準則力排眾議,建議宋真宗御駕親征,鼓舞士氣,打敗遼軍。皇帝勉從其議,至澶州督戰,果然初戰告捷,射死遼國大將蕭撻凜,勝而議和,訂和約,史稱澶淵之盟。從此,宋遼和平共處了120多年寇準為人耿直,看不慣丁謂的玩弄權術、阿諛諂媚,所以才有上面的諷刺。宋真宗晚年,丁謂抓住寇準工作中的失誤,與劉皇后合謀,三貶其官,最後將其流放至廣東雷州任參軍。丁謂取寇準而代之,升任宰相,獨攬朝政,貪汙受賄,為所欲為,成為當時老百姓的“眼中釘”。後丁謂與劉皇后發生衝突,也被貶官,流放至崖州(即今天的海南省三亞市)。路過雷州時,寇準拒而不見,從此寇準和丁謂,一忠一奸,在民間形成定判。

“溜鬚”這個詞是說的誰的典故?這個人也是“眼中釘”的由來嗎?

檀淵之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