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清王朝在消灭了南明永历小朝廷之后,基本上算是统一了中国全境,但是中国内地反清的组织仍有一些在秘密进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朱三太子”案。


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崇祯皇帝剧照

明朝末期的崇祯皇帝一共生了七个孩子,等到李自成率兵进攻大明首都北京时,崇祯皇帝还剩下三个孩子,即太子朱慈烺和皇子定王、永王;

当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之上的时候,他的三个孩子都已经逃出北京城,藏匿在民间;从此以后,明王朝朱氏家族的后人就成为大清、南明和其他社会上反清势力所关注的一大问题;


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顺治皇帝剧照

顺治初年,也就是1651年,清政府在安徽太平府捉到一个自称是“崇祯第三子,名叫朱慈烺”的青年;同年,十一月三日,陕西隆德县一村民称自己是明天启东宫太子,并且到处“招摇惑众,欲要恢复祖业,重振大明。”

清朝初期,尤其是顺治年间,中国各地不断掀起反清复明的运动,以至于全国各地发生多起假借朱三太子的名号,起兵反清的案件。

等到了康熙年间,京师爆发了著名的杨起隆诈称“朱三太子”案;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杨起隆剧照

这是由于当时还在云南的吴三桂对康熙帝裁撤三藩的行动感到不满,就决定起兵反抗清朝;而杨起隆提早得知了这个事情,于是他就秘密潜回北京,并计划在康熙十四年元旦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在北京城放火为号,组织起义,与吴三桂遥相策应。

在当时,也就是十二月二十一日晚,杨起隆组织起义头目三十余人在北京西城周贡植家筹划起义步骤,并对起义有关事项,做出明确说明;起义部队建年号为“广德”,参加起义的士卒,称为“中兴官兵”;并以“白布裹头,红布披身位号,约于京城内外放火举事。”

可惜,这件事由于筹划不机密,其中有人偷偷给清政府报信,杨起隆只好提前举事,于十一月二十二日仓促发动起义;这时清廷闻讯,立即派兵包围周贡植家,起义军虽然英勇反抗,但是由于有敌我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最终寡不敌众,起义很快就宣布失败。

但是杨起隆等人率部杀出重围,逃出北京城;其他起义人员皆被清廷捉拿;然后清政府派兵在北京城全城搜拿叛乱者,以至于数百人被捕,上千人受到株连,其中共有200余人被处死,并且全国通缉“首逆”,“朱三太子”杨起隆。


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蔡演剧照

可是,缉捕杨起隆整整三年,都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却在东南福建省又出现一人名叫蔡演,诈称自己就是“朱三太子”,并且到处举事演说;到了第二年年末,也就是康熙十六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索率领的部队在泉州被清廷部队击溃,其反清主力撤往厦门;

这个蔡演就立即命人将郑经余党收拢在一起,并号称自己就是“朱三太子”,与泉州府富商徐挺为内应,想要趁机进攻并占领泉州;

可是,到了三月十九日夜晚,也就是他们约定的进攻时间,蔡演命人偷偷溜进泉州城,试图里应外合,进攻清廷守军;徐挺等人却由于做事不机密,被清军发现,提早被人擒杀,最终再次导致起义失败。

但是,蔡演等人依旧“ 斩关而出,清廷追击不及,人皆以为其为神,士兵头裹白布,时人称为白头贼。”

后来,这些“白头军”发展到数万人,在南靖、长泰、同安等县山谷中活动,并且多次袭击清廷军队,有力的支援了台湾郑经部的反清运动;但是这只白头军最后还是被清军主力部队击溃,蔡演一个人逃往台湾,被郑经封为荡掳将军,并且改名为蔡明文。


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康熙皇帝剧照

到了康熙十八年冬,和硕安亲王岳乐奏称在湖南新化县捉到崇祯太子朱慈烺,这个朱慈烺供称:12岁身遭“闯祸”,自己逃到南京,却被福王关押到狱中,后来福王战死,自己被释为民,又流浪到河南等地,跟随朽木和尚为僧,流落江西、湖广等地20余年;最后因病还俗,在永州、宝庆一带活动,“并欲声讨吴三桂悖逆反复不忠不孝不义之罪”,随与无为教教主姚文明合谋,四处招兵买马,准备反清复明;但因为吴三桂兵败,势力孤穷,只好停止活动。

康熙帝在看完这道奏折之后,曾经说道:“朕就此事曾经问过旧明朝的太监,据他们所说,当时太子朱慈烺年级尚幼,肯定不可能一个人逃离京城,怎么可能在外面一直活到现在,这个朱三太子十有八成是个假的!”

最终,康熙帝还是将这个假太子带回京城,与当年杨起隆案的其余分子一起审核,果不其然,这两方人等谁也不认识谁,更别说什么朱三太子了;于是,在康熙十九年,这个所谓的朱慈烺与其他罪犯一起在菜市口被斩首。


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雍正皇帝剧照

在整个康熙帝时期,朱三太子案件时有发生,这个问题一直延续到雍正帝时期,才算有了较为根本性的解决。

其实,朱三太子只不过是当时人们借用朱明后裔的身份进行反清运动的一种形式,这个所谓的“朱三太子”并不一定真的是崇祯的儿子朱慈烺;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

这主要是由于清初统治阶级始终坚持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汉族老百姓在情感上的创伤没有得到较好的愈合,于是这个“朱三太子”就成了当时号召人们起来反清的一面旗帜。

不管怎么说,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已经过去很久,但其中由于民族歧视政策留给我们的启示,依旧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