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麼回事?

大清王朝在消滅了南明永曆小朝廷之後,基本上算是統一了中國全境,但是中國內地反清的組織仍有一些在秘密進行,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朱三太子”案。


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麼回事?

崇禎皇帝劇照

明朝末期的崇禎皇帝一共生了七個孩子,等到李自成率兵進攻大明首都北京時,崇禎皇帝還剩下三個孩子,即太子朱慈烺和皇子定王、永王;

當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在煤山之上的時候,他的三個孩子都已經逃出北京城,藏匿在民間;從此以後,明王朝朱氏家族的後人就成為大清、南明和其他社會上反清勢力所關注的一大問題;


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麼回事?

順治皇帝劇照

順治初年,也就是1651年,清政府在安徽太平府捉到一個自稱是“崇禎第三子,名叫朱慈烺”的青年;同年,十一月三日,陝西隆德縣一村民稱自己是明天啟東宮太子,並且到處“招搖惑眾,欲要恢復祖業,重振大明。”

清朝初期,尤其是順治年間,中國各地不斷掀起反清復明的運動,以至於全國各地發生多起假借朱三太子的名號,起兵反清的案件。

等到了康熙年間,京師爆發了著名的楊起隆詐稱“朱三太子”案;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麼回事?

楊起隆劇照

這是由於當時還在雲南的吳三桂對康熙帝裁撤三藩的行動感到不滿,就決定起兵反抗清朝;而楊起隆提早得知了這個事情,於是他就秘密潛回北京,並計劃在康熙十四年元旦以“朱三太子”的名義,在北京城放火為號,組織起義,與吳三桂遙相策應。

在當時,也就是十二月二十一日晚,楊起隆組織起義頭目三十餘人在北京西城周貢植家籌劃起義步驟,並對起義有關事項,做出明確說明;起義部隊建年號為“廣德”,參加起義的士卒,稱為“中興官兵”;並以“白布裹頭,紅布披身位號,約於京城內外放火舉事。”

可惜,這件事由於籌劃不機密,其中有人偷偷給清政府報信,楊起隆只好提前舉事,於十一月二十二日倉促發動起義;這時清廷聞訊,立即派兵包圍周貢植家,起義軍雖然英勇反抗,但是由於有敵我雙方實力差距太大,最終寡不敵眾,起義很快就宣佈失敗。

但是楊起隆等人率部殺出重圍,逃出北京城;其他起義人員皆被清廷捉拿;然後清政府派兵在北京城全城搜拿叛亂者,以至於數百人被捕,上千人受到株連,其中共有200餘人被處死,並且全國通緝“首逆”,“朱三太子”楊起隆。


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麼回事?

蔡演劇照

可是,緝捕楊起隆整整三年,都沒有發現他的蹤跡;卻在東南福建省又出現一人名叫蔡演,詐稱自己就是“朱三太子”,並且到處舉事演說;到了第二年年末,也就是康熙十六年,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索率領的部隊在泉州被清廷部隊擊潰,其反清主力撤往廈門;

這個蔡演就立即命人將鄭經餘黨收攏在一起,並號稱自己就是“朱三太子”,與泉州府富商徐挺為內應,想要趁機進攻並佔領泉州;

可是,到了三月十九日夜晚,也就是他們約定的進攻時間,蔡演命人偷偷溜進泉州城,試圖裡應外合,進攻清廷守軍;徐挺等人卻由於做事不機密,被清軍發現,提早被人擒殺,最終再次導致起義失敗。

但是,蔡演等人依舊“ 斬關而出,清廷追擊不及,人皆以為其為神,士兵頭裹白布,時人稱為白頭賊。”

後來,這些“白頭軍”發展到數萬人,在南靖、長泰、同安等縣山谷中活動,並且多次襲擊清廷軍隊,有力的支援了臺灣鄭經部的反清運動;但是這隻白頭軍最後還是被清軍主力部隊擊潰,蔡演一個人逃往臺灣,被鄭經封為蕩擄將軍,並且改名為蔡明文。


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麼回事?

康熙皇帝劇照

到了康熙十八年冬,和碩安親王嶽樂奏稱在湖南新化縣捉到崇禎太子朱慈烺,這個朱慈烺供稱:12歲身遭“闖禍”,自己逃到南京,卻被福王關押到獄中,後來福王戰死,自己被釋為民,又流浪到河南等地,跟隨朽木和尚為僧,流落江西、湖廣等地20餘年;最後因病還俗,在永州、寶慶一帶活動,“並欲聲討吳三桂悖逆反覆不忠不孝不義之罪”,隨與無為教教主姚文明合謀,四處招兵買馬,準備反清復明;但因為吳三桂兵敗,勢力孤窮,只好停止活動。

康熙帝在看完這道奏摺之後,曾經說道:“朕就此事曾經問過舊明朝的太監,據他們所說,當時太子朱慈烺年級尚幼,肯定不可能一個人逃離京城,怎麼可能在外面一直活到現在,這個朱三太子十有八成是個假的!”

最終,康熙帝還是將這個假太子帶回京城,與當年楊起隆案的其餘分子一起審核,果不其然,這兩方人等誰也不認識誰,更別說什麼朱三太子了;於是,在康熙十九年,這個所謂的朱慈烺與其他罪犯一起在菜市口被斬首。


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到底是怎麼回事?

雍正皇帝劇照

在整個康熙帝時期,朱三太子案件時有發生,這個問題一直延續到雍正帝時期,才算有了較為根本性的解決。

其實,朱三太子只不過是當時人們借用朱明後裔的身份進行反清運動的一種形式,這個所謂的“朱三太子”並不一定真的是崇禎的兒子朱慈烺;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呢?

這主要是由於清初統治階級始終堅持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漢族老百姓在情感上的創傷沒有得到較好的癒合,於是這個“朱三太子”就成了當時號召人們起來反清的一面旗幟。

不管怎麼說,清初的“朱三太子”案,已經過去很久,但其中由於民族歧視政策留給我們的啟示,依舊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