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教育隱瞞、撒謊、偷東西的孩子

在門診諮詢中,經常會遇到抱怨孩子隱瞞、撒謊、偷東西的家長。

真實案例


偷筆的晴晴

晴晴上小學二年級,媽媽說最近一年,她總是把別的同學的筆拿回自己家,屢教不改。


胡編亂造的Annie

Annie是個6歲的女孩,總是編造一些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時不存在、沒有發生過的情節,比如說自己的同學講自己很懶,所以自己太傷心了,而實際上那位同學根本沒有這樣說過。家長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不肯承認錯誤的辰辰

4歲的辰辰總是拿走爸爸辦公桌上的重要物品藏在爸爸找不到的地方,爸爸事後要辰辰成人錯誤,辰辰不但不承認,還總誣衊別人,說“媽媽藏的”,“被奶奶拿走了”。爸爸每次都火冒三丈,父子倆總免不了一場戰鬥。


隱瞞、撒謊、偷東西的真相

晴晴

“你喜歡同學的那些筆?”

(搖頭。)

“你把同學的筆拿回家是覺得?什麼樣的感受”

“開心。”

“哦,那還有什麼其他也很開心的事兒可以做呢?”

(想了一想,搖頭。)

媽媽說最近一年自己工作很忙,跟之前相比,和孩子一起的時間少了很多。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爺爺奶奶照顧孩子,但很難做到真正的陪伴。

孩子要“偷“的其實不是筆,而是開心,是愛,是父母的關注。

Annie

Annie在診室裡很喜歡跟我聊天了,從家裡和妹妹一起,說到學校的好朋友,說到學校外認識的朋友,邊說邊表演他人的樣子,表情豐富,還不停地要求畫畫,各種故事畫的可生動了 。

而幼兒園老師卻總是跟媽媽投訴Annie注意力太不集中了,上課還老是打岔。媽媽為此也總是和女兒搞僵。

這是一個圖像思維很活躍的孩子,畫面感很強。她和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很可能自動腦補了後面可能會發生的畫面;同時她也是個很需要和他人分享自己經歷和感受的孩子。

我們認為的“胡編亂造”對她而言只是分享故事,並且她希望通過這樣的分享得到肯定和關愛——這是平時她得到的很少的。

辰辰

在診室裡玩玩具玩得很投入,最後開始把各種物品很歡快地撒在地上。爸爸說“唉,辰辰,東西不能丟在地上啊,快撿起來。”辰辰繼續扔。

我讓爸爸示範一下撿起一塊積木,放在收納籃裡,然後拉著辰辰的手做同樣的事,完成了表揚他,辰辰和爸爸一起整理好了現場。

我又拿出了2樣玩具,問辰辰:你覺得這些是不是比撒地上更好玩呢?他點頭。我說:那麼我們挑一樣,不過如果又撒地上了,我就要收走咯。他說好的,真的說到做到了。

爸爸認為的“對”和“錯”,對辰辰而言,只是“好玩”而已,他並沒有覺得自己追求“好玩”有什麼錯誤可以承認的。

這就是孩子隱瞞、撒謊、偷東西的真相。

如果我們因此對孩子嚴厲批評甚至打罵嚴懲,那就更讓孩子關閉了跟你吐露真言的大門;而如果我們任其發展,又可能真的形成不良習慣。

我們該怎麼做

1. 不帶評判地聊天,引導孩子的表達,同理孩子的情緒

“哦,原來你拿同學的筆感到的是開心,媽媽知道這段時間媽媽陪你做開心的事太少了是嗎?”

“真的呀,xxx同學竟然這麼說你,我們Annie太生氣了!”

“你覺得爸爸的東西很有意思呀!”

2. 探討如何做解決問題(4歲以上)或者直接做出解決問題的舉動(4歲以下)

“來,這個八音盒很好玩,給你。”(4歲以下)

“所以你看看,我們還有哪些開心的事可以做?”

“那Annie會怎麼說呢?”

“你覺得很好玩,但是爸爸找不到它了爸爸就不能工作了,你覺得有什麼辦法你也能玩,爸爸也能工作的嗎?

3. 告訴孩子明確的原則(用語言或行為)

“拿別人東西是不對的,要有懲罰的,發現又把別人的東西拿回家2次 ,就取消我們好玩的活動一次。”

“嗯嗯,我知道了。但是,Annie,現在我們要一起完成這個數學任務,我們這個事做好了,你來畫給我看看你和朋友發生了什麼了好嗎?”

“但是這個東西很容易弄壞,爸爸不能給你。“(鎖進抽屜,不要再讓孩子隨便能拿到)

4. 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

“明天我和你一起把筆還給同學們。”

5. 鼓勵和肯定孩子的改變

“媽媽覺得你能把筆還給同學,真的很有勇氣。”

“哇,Annie今天表現太驚喜了,自己持續做了10分鐘數學題沒有開小差!”

“辰辰今天沒有藏過爸爸的東西呀,表現很好。”


每一個孩子都是上帝派來的天使,不要粗暴地折斷天使的翅膀。


我是兒科醫生朱雍雍,致力於兒童心理和發育行為問題,歡迎私信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