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固收」我們如何看待債券置換?

本訂閱號中所涉及的證券研究信息由光大證券固收研究團隊編寫,僅面向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戶,用作新媒體形勢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觀點的溝通交流。非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戶,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信息。本訂閱號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光大證券研究所不會因關注、收到或閱讀本訂閱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光大證券的客戶。

「光大固收」我们如何看待债券置换?

本文作者

張旭 / 危瑋肖

摘要

債券置換區別於債券展期,債券展期需要經過持有人會議表決同意方可生效,而置換要約需要發行人發起、持有人同意,比較靈活,同意置換的任意比例的持有人均可進行債券置換。債券置換髮生主體多樣化,行業、公司屬性均不受限,即符合條件的城投主體、產業主體均可以發起市場化置換要約。債券置換在海外市場已發展的比較成熟,不少美元債主體有著豐富的經驗。億達中國、廣彙集團、泛海控股、融信中國、富力地產、綠景中國、當代置業、熊貓綠能、花樣年等公司均有發起過置換要約。債券置換不僅發生在無風險主體,也可能發生在風險主體,債券置換也並非是債券違約的避風港,部分發生債券置換的主體仍可能違約。我們認為,

債券置換事實上存在諸多優勢,一方面,債券置換的出現及時緩解了公司到期償債壓力,尤其是適合當下受疫情影響出現短期流動性危機的優質主體,用時間換取了企業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債券市場借新還舊品種並不少見,在債務良好有序滾動的前提下,相比於其他借新還舊產品,債券置換優勢凸顯,能同時減少發行人和投資者雙方在資金使用方面的冗餘,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1、事件

近期,瓦房店沿海項目開發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公司債,用於1:1等比例置換2017年公司債,因其城投平臺的屬性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不少投資者認為,該起事件是城投債券違約的標誌,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我們認為,公司債置換是出於債務管理的考慮,這種方式並不新鮮,在市場化置換準則下反而有效降低了債券的違約風險。更重要的是,作為債務管理工具,債券置換可應用於所有發債企業,以實現優化債務期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目的。

「光大固收」我们如何看待债券置换?

2、我們如何看待債券置換

2.1、區別於債券展期

在債券到期前,發行人可向持有人發起置換要約,其本質與債券展期類似,延長了債券償還的期限,能優化企業債務期限結構。不同的是:

1)債券展期需要經過持有人會議表決同意方可生效,而置換要約需要發行人發起、持有人同意;

2)置換要約比較靈活,同意置換的任意比例的持有人均可進行債券置換,而持有人會議通過債券展期等事項則有嚴格的比例限制。

公司債券在發行前需要提供《持有人會議規則》,一般來說,債券持有人會議作出的決議,須經代表債券本金總額二分之一以上表決權的債券持有人(或代理人)同意方為有效,部分細則不盡相同,如免除或減少發行人在債項下的義務的決議,同意的比例需達到三分之二以上,具體以實際債券的披露為準。

2.2、發起主體多樣化

債券發生主體多樣化,行業、公司屬性均不受限,即符合條件的城投主體、產業主體均可以發起市場化置換要約。瓦房店沿海開發公司並非首單公司債置換主體,公司為大連市城投平臺,負責瓦房店沿海經濟區建設投資。事實上,公司債首單置換案例為華昌達,公司是湖北省十堰市從事機械設備行業的公眾企業,2020年發行人以非現金方式對“17華昌01”本金進行了債券置換,置換成功率達64.86%,剩餘未接受置換要約的債券本金足額兌付本息。

「光大固收」我们如何看待债券置换?

2.3、海外市場發展成熟

海外市場企業債務管理工具發展較為成熟,主要有債券購回、債券置換、同意徵求等三種方式,債券置換在海外市場已有豐富的先例。根據我們的統計,億達中國、廣彙集團、泛海控股、融信中國、富力地產、綠景中國、當代置業、熊貓綠能、花樣年等公司均有發起過置換要約,各家方案各有區別。

「光大固收」我们如何看待债券置换?

2.4、債券置換並非債券違約的避風港

值得注意的是,債券置換不僅發生在無風險主體,也可能發生在風險主體,債券置換也並非是債券違約的避風港,部分發生債券置換的主體仍可能違約。如桑德工程,發行人於2020年3月2日發起17桑德工程MTN001置換要約,置換成功率為80%,剩餘的20%因發行人內部可用資金不足未能在債券到期日2020年3月6日足額償付本息,造成實質性違約。2020年3月26日,發行人召開債券持有人會議,剩餘的債券餘額一致通過債券展期協議。

「光大固收」我们如何看待债券置换?

我們認為,

債券置換事實上存在諸多優勢,一方面,債券置換的出現及時緩解了公司到期償債壓力,尤其適合當下受疫情影響出現短期流動性危機的優質主體,用時間換取了企業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債券市場借新還舊品種並不少見,在債務良好有序滾動的前提下,相比於其他借新還舊產品,債券置換優勢凸顯,能同時減少發行人和投資者雙方在資金使用方面的冗餘,有效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3、風險提示

債券置換要約必須遵循市場化、法制化原則,並不是避免債券違約的工具,置換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投資者是否同意,也就是說部分資金短缺的主體即使發起了置換要約,最終仍可能受到投資者的否定從而發生違約。

►利率債(張旭/李樞川)

基本面復甦的起點、支撐與政策選擇——從基本面看利率債系列之二

OMO降息同時作用於貸款端和債券端

財政戰“疫”,三箭齊發——從財政政策視角看3月27日中央政治局會議

銀行具有向實體經濟讓利的空間

隱藏在定向降準中的意蘊

中美經濟金融態勢不同,貨幣政策自然也不同

歐央行為何沒有降息?

為何疫情中的結構性政策居多?

美聯儲跟隨中國央行降息

主要銀行LPR轉換政策的差別

“貨政再貸款+財政再貼息+貨政再降息”即日生效

為何疫情中的結構性政策居多?

1月呈量增質優,2月望合理增長

疫情會如何影響2月的金融數據?

數量降引導資金利率穩健迴歸,利率降引導LPR加快下行

專項再貸款與財政貼息的首次聯袂

當前環境下看地方債——從政策看利率債系列之四

大漲之後宜減倉利率債

論冠狀病毒與MLF降息的關係

LPR不降,MLF就得降?

如何科學地看待融資需求?

20個重要問題看清專項債——從政策看利率債系列之三

近期貨幣政策的三大猜想—論本輪債市上漲的持續性

如何度量貨幣政策?——兼論降準的意義

中國特色貨幣政策道路上的三個里程碑

財政2020年如何提質增效?——從政策看利率債系列之二

是時候討論下何時降準了

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看?2020年往何處?——從政策看利率債系列之一

LPR不降是否還能實現“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11月信貸為何多增?--兼論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置換

MLF“量升價平”化解貨幣市場“短松長緊”—12月6日MLF操作點評

讀易綱行長《堅守幣值穩定目標 實施穩健貨幣政策》一文的感觸

難言樂觀——對2019年10月工業利潤點評

《保險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與《理財新規》間的差異

辯證地看待通脹——讀《1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體會

MLF緩解了流動性的約束和“兩部門決策機制”所帶來的問題

如何看待LPR對降低貸款實際利率的作用?

為何9月貸款利率不降反升?

辯證地看待通脹——讀《19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體會

地方債發行全掃描

三維度評價地方政府綜合實力

“殭屍企業”出清,關鍵是打破“休慼與共”!

從流動性傳導的角度理解較低準備金框架

“債務置換”有四種寫法,你知道麼?

上調準備金利率有助於疏通貨幣政策傳導

隱性債務會不會被兜底?

零售行業信用風險展望

中資美元債現狀如何?

“房住不炒”仍將延續,寬鬆的政策環境值得期待

地產投資銷售如期回落,信用利差逆勢收窄

2019年地級區劃單位經濟財政數據全貌

信用債違約的特徵

從政策演變看城投的發展脈絡

債券違約後續跟蹤之破產重整的新變化

房地產企業信用分析框架

當前時點如何看貴州城投債?

2019年城投平臺資產整合特點

刻不容緩!288個地級市政府債務全掃描

解碼同業業務的興衰更替

►可轉債(鄔亮)

利群轉債(113033.SH)新券定價報告:膠東零售巨頭,建議積極申購

【光大固收│轉債】短期仍需謹慎,重視政策方向

2020年3月可轉債投資策略:估值處於高位,重視正股機會

可轉債半月談(第1期):估值高於均值,擇券重視正股

可轉債估值水平圖解(2020-01-10)

光大固收

EBS固收是由光大證券張旭團隊運營的公眾號~非常感謝您的關注~歡迎與我們交流觀點~

張旭(利率)13522568130

QQ:2624530660

鄔亮

(轉債) 139 1042 9848

李樞川(利率) 137 1673 6507

危瑋肖(信用) 188 1065 3183

本訂閱號是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簡稱“光大證券研究所”)固收研究團隊依法設立、獨立運營的官方唯一訂閱號。其他任何以光大證券研究所固收研究團隊名義註冊的、或含有“光大證券研究”、與光大證券研究所品牌名稱等相關信息的訂閱號均不是光大證券研究所固收研究團隊的官方訂閱號。

本訂閱號所刊載的信息均基於光大證券研究所已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僅供在新媒體形勢下研究信息、研究觀點的及時溝通交流,其中的資料、意見、預測等,均反映相關研究報告初次發佈當日光大證券研究所的判斷,可能需隨時進行調整,本訂閱號不承擔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義務。如需瞭解詳細的證券研究信息,請具體參見光大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

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閱號所載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投資者不應將本訂閱號所載內容作為投資決策依據,本公司也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閱號所載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訂閱號所載內容版權僅歸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機構和個人未經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轉載、刊登、發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權行為給光大證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光大證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