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趨勢: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你覺得誰家最強?

冠以行業洞察,實則偏見。


  • 別盯著阿里、騰訊,它們的成本不可複製。學習他們,並不是夢想超越,而是找到自己的定位活下去。
  • 別隻說公有云。在中國雲計算,市場很大,大到令人想不到,玩法眾多。尤其是細分領域,養活個幾百號人完全沒問題。
  • 別糾結概念。只要能提供雲服務、為用戶帶來價值的就是好雲。如果只看公有云,那市場很單調,完全是馬太效益,強者愈強。如果只看生態、投資和站隊,那就很無趣。
  • 別隻拿投資說事。細分領域中,做好雲服務,聚焦區域、行業市場,提供滿足的私有云服務,也能活得很好。不要貪得無厭,不要玩資本遊戲,一樣能夠站穩腳跟。
  • 別說政策導向。長期看,以政策紅利,圈地騙資本的遊戲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拼服務、技術創新的時候,成本不一定都能勝出。
  • 技術理念逐漸趨同。全棧、全域、全場景、全行業、全智能,最後拼的還是服務。包裝概念沒太多用,除了我們寫稿方便之外。
  • 雲已經成為底座、基礎和數字化世界的底層。只有擁抱,才能更進一步進入未來世界。如果還沒選擇,趕緊選擇吧。

鼓勵創新公司和垂直領域的公司。只有它們的存在,才讓中國雲市場更為繁榮、更為活潑。


另外,所有研究機構的排名、市場份額、數據只供參考,真實數據不可信。好聽點說是口徑不同。真實一點的是,看各家的公關手段。


各家截圖來自官網,有些UI實在太醜了。


以下重點說華為雲、UCloud、青雲、百度雲、金山雲、紫光雲;順便提一下阿里雲、騰訊雲,以及不怎麼樣的京東雲、美團雲、網易雲。


其他雲,要麼不懂要麼不屑。


歡迎聯繫本文作者吐槽和溝通,不接受惡意交流。


華為雲:糧食打多少了?


2020大趨勢: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你覺得誰家最強?


華為雲沒有對外披露詳細數據。有幾個不同維度的數據供參考,自己推演。


IDC報告稱,2019第一季度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達到24.6億美金。另外,在IDC的統計中,華為雲於2019年第一季度是5.2%的市場份額。


那麼,問題來了,華為雲一年的營收是多少?


對華為雲應該苛刻一點。


論投入、論資金實力、論技術實力、論研發、論組織架構的調整力度、論下沉市場的區域擴張、論產品包裝能力、論輿論引導能力,這些綜合能力來看,國內無人能敵。


如果從2017年算起,3年過去了,架構一再調整,直到如今為BG部門,華為雲應該有更大的成績。如果營收不過百億元,那真需要加油了。


華為厲害的地方在於,戰略打法很清楚。比如,責任是研發、Marketing、生態、技術銷售、諮詢與集成使能服務,踐行“鯤鵬+昇騰”計算戰略。完全是一整套,自上而下,非常清楚的打法。


大公司靠戰略,中型公司靠生態,小公司靠技術,像華為雲這樣的“豪門出品”該靠什麼呢?


多打糧食,成為一切基座,才是真金白銀。


UCloud:以中立名義,堅強活下去


2020大趨勢: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你覺得誰家最強?


UCloud一直是個標誌性的存在。


業內往往為它操心。論規模、論融資、論節奏、論技術,UCloud都是屬於自主創新類的一個旗幟,活在巨頭的夾縫中,太艱難了。


以技術起家,不斷抓住每一年的風口。2012年遊戲、2013年和2014年電商、2015年O2O、2016年互聯網金融、2017年直播,風口一直沒落下。


吐槽是:追風口追的這麼累,最大問題是沒有風了,隨時就有掉下來的危險。


別擔心,風口一直存在。要不,這個產業怎麼活?


2020大趨勢: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你覺得誰家最強?


索性找個電信爸爸的大腿抱著,暫時安全點。


至少“雲計算科創板”第一股的名義坐實了,融資200億元。這也難免被競爭對手唱衰,說市值不斷下跌啦,利潤不斷減少等等。


業內需要UCloud,需要“中立安全”的獨立雲服務商。


儘管公有云整合的力度加大,但並不是未來都屬於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華為雲的天下。如果世界上只有這幾個巨頭,那也太可悲了。


何況,市場這麼大,有UCloud的生存空間。在數字化轉型、中國數字化浪潮中,UCloud的技術對政府、大企業而言,還是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一句話:對UCloud看長遠,多點耐心。


青雲:一直虧的感覺一直爽


2020大趨勢: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你覺得誰家最強?


以上是青雲招股書數據,數據不做更多詳細解釋,能看出許多信息,整體而言就是虧、虧、虧。


可判斷是,青雲正處於艱難的轉型期,太需要錢了。


它剛起步是以公有云名義去做私有云,以此獲得幾輪投資,在大金融領域站穩腳步。隨著公有云競爭加劇,青雲在基礎設施方面不斷投入,不斷虧損,成為電信運營商的傑出貢獻者,趕緊轉型,賣產品好了。


可不,現有兩大塊業務:雲服務和雲產品。


2020大趨勢: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你覺得誰家最強?


雲服務就是傳統意義的賣資源,一直保持在1.1~1.3億元之間,賣一年虧一年,業務逐漸轉移到雲產品中。


雲產品以超融合、軟件定義存儲、雲平臺為主,適合企業私有云。超融合2019年貢獻為1.5億元,可喜可賀。


青雲已經不是傳統賣資源的公司,走向賣解決方案的雲服務商。如此以往,和這些雲計算服務商有何差別?和那些超融合廠商有何區別?更何況還沒有有站穩腳跟,更何況超融合鼻祖Nutanix都活得不好。如果要基於雲提供整體解決方案,那邊緣計算、5G、AI、未來技術和開源要不要跟進?


都是燒錢的生意。


要錢。要研發,要未來技術方向、要管理費用、要銷售成本、要行業。


黃老闆不容易啊。



2020大趨勢: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你覺得誰家最強?


百度雲與AI部門整合之後,我認為是利好消息。


本來雲離不開AI,更何況百度AI在全球的地位和重要性。這種整合,將集中百度力量做好雲的變現。


但是,百度雲的問題和其他百度系的問題一樣,整合力度不夠,各個產品部門過於強調KPI和績效,反而忽視了一致性。這就導致精力分散、各自為戰,內耗尤其嚴重。


而且,水平線的產品與解決方案、垂直線的各個領域的行業縱深,以及底層通用的技術架構、各個開源架構、存儲、計算等都沒有放在一個大的框架中。


按照百度的口徑,百度智能雲是行業第三:“百度智能雲營收穫得了兩位數增長,利潤率大幅提高。同時表示這已是百度智能雲連續五個季度取得的高速增長。”


紫光雲:算是國家隊吧


2020大趨勢: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你覺得誰家最強?


最讓人忽略的是紫光雲。


它強大的地方在於,與華為基因相似,有強大的技術、企業文化、執行力。不同在於,在紫光集團的支持下,有100億元的啟動資金,並在“芯雲”戰略下落地。


紫光集團在核心技術中左右突圍,體現國家意識,要把自主可控落地,有了芯片、存儲之外,議價能力、方案整合能力就會大大加強,當然資本上也不發愁。這是紫光雲的最大優勢。


剛調整的架構“紫光雲與智能事業群”,完全與華為戰略相似。


收攏底層架構,集中優勢做底座。中間以開放姿態孵化新的產品線。上層面向各個行業做解決方案,做項目。


新華三的責任是將新技術拉通成一個底座,建立在過去的數通產品線和服務器業務之上;銷售則是面向2B所有行業。紫光雲技術公司則是聚焦在公有云、智慧城市這些大項目,理解成政企事業部也行,以政府關係、重要項目為主。其他則是面向各個領域的垂直公司,不排除以後顆粒度更細,歸為一個事業部。


當然現在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孵化的項目,目的是整合資源,形成整體。以後可能會升級。


唯一提醒的是,市場的交給市場。只有在市場中鍛鍊才能成長更快。


這些電商雲:做不做了,給個話


2020大趨勢:華為雲、騰訊雲、阿里雲,你覺得誰家最強?


最為可惜的是京東雲。


2017年還是18年,本來準備好大型發佈會,東哥出席,臨時取消。那幾年,京東雲的定調是集團三大業務之一。


這幾年,來一任領導換一撥人。來來去去了好幾撥,戰略、人員、技術、定位從何談起。


京東雲要學阿里雲,學不會。


本來有自己的基因,老老實實搞電商雲也能養大。貪圖什麼公有云、面向企業的行業雲,現在四不像了吧。


現在京東電商業務如此只好,東哥你要不要再想一想?


  • 美團雲:哀其不幸。
  • 網易雲:怒其不爭。阿里雲和騰訊雲:繼續往前衝

老大阿里雲和騰訊雲就不用說了,這裡只列幾個官方數據。這些數據表明,大樹底下好乘涼。這種集合集團優勢、發揮重資產、加強投入、重視客戶關係和體驗、政府關係、以2C帶2B的打法,切實有效。


在這之下,還有好多雲,都在等著排隊上市。


當然,開源也給中國雲計算公司很大的上升動力。


  • 阿里雲:2019年阿里巴巴雲計算業務營收達到了52億美元,同比增長64%。
  • 騰訊雲:2019年騰訊雲全年營收超170億元,增速持續高於市場,付費客戶數突破100萬。


  • 華雲數據:見過CEO幾次,一直認為是這家無錫註冊的公司是神一般的存在。操作手法與眾不同。不信?等科創板上市了再說。
  • 金山雲:如果能早點擺脫金山系的扶持,單獨走出來,那一定是全國第三了。去年年底有些變故,究竟是啥,咱也不清楚。按照金山軟件的財報:2019年來自雲服務的收入再創新高,按年增長73%達38.47億元。 那,營收要達到多少才會考慮拆分上市,不是已經遞交材料了嗎?

好了,吐槽歸吐槽,真心希望的是,現在這些雲計算公司能發揮技術的作用,做出一點榜樣來,別整天沉迷在公司的小圈子中,別太在乎第一第二,別爭強好勝。自己啥樣子還不知道嗎?來點社會責任感和技術信任,就給整個IT圈帶來新鮮的風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