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區域共建共享,取得哪些進展和經驗?

“最江蘇”導讀

《江蘇實施方案》日前正式發佈。作為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江蘇行動,這份“任務書”和“線路圖”包括了幹好“自己的事”、關心“鄰居的事”、做好“我們的事”。瞄準目標,江蘇區域一體化發展水平如何持續提升?請關注“最江蘇”公眾號系列文章專輯:長三角一體化江蘇行動。

2019年10月,南京江北新區與滁州來安縣、南京浦口區與滁州南譙區分別簽署了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共建框架協議。示範區中,頂山-汊河示範區先行啟動區面積約13平方公里,其中江北新區頂山街道部分區域3平方公里,汊河10平方公里,汊河經開區200多家企業,60%來自南京。汊河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近百家企業,成為南京浦鎮車輛廠的重要配件基地。

一體合作,跨界先行。推動省際毗鄰地區協同發展,江蘇正聯手上海打造嘉定—崑山—太倉協同創新核心圈,建設長三角高質量協同創新發展示範區,支持虹橋—相城—崑山深度開發;推動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示範區建設。

《江蘇實施方案》提出,推進跨界區域共建共享,推動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共建跨區域產業合作園區。

跨界幫扶、產業協同,長三角毗鄰地區跨界合作“步步深入”,成為長三角一體發展的“啟動區”和“樣板間”。這樣的協作共建拆除了行政藩籬,推倒了“隱形高牆”,逐步建立規劃、土地管理、重大項目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協調機制,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跨界合作,區域協同

南京江寧與馬鞍山博望,地處江蘇、安徽兩省,但唇齒相依。如今,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進入全面實施的關鍵階段,江寧區與博望區正攜手合作共融,唱好一體化發展的“雙城記”,雙方合作共建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按下“加速鍵”。

打開江寧地圖,博望區地處江寧以南,交界33公里,特別是橫溪街道丹陽社區與博望區丹陽鎮僅一巷之隔,素有“南北丹陽”之稱,“一腳踏兩鎮,雞鳴聞兩省”。丹陽河、橫山跨境而過,將兩地自然聯繫在一起。在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共繪“一幅畫”、共下“一盤棋”的大格局中,江寧跨界合作對象就是毗鄰的博望區。兩區不僅是風雨同舟的一家人,更是和衷共濟的好夥伴。

2019年10月,南京與馬鞍山正式簽訂《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共建框架協議》,著力把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打造成為長三角省際產城融合同城化發展先行示範區、長三角省際毗鄰地區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示範區,力爭到2022年,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產業發展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在近期規劃中,江寧—博望跨界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以兩區交界區域丹陽北部為中軸,江寧區域9.6平方公里,博望區域20.4平方公里。先行啟動區約8平方公里,其中江寧約1.6平方公里、博望約6.4平方公里。

啟動區中約3平方公里為智能製造業集中區,其餘5平方公里為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重點打造休閒服務、行政商務、居住配套、產業發展等多個組團,積極完善跨區域社會治理體系,推進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新模式,培育山水相依、風情濃郁、功能配套完善、生活環境優良的美麗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

長三角一體化江蘇行動| 跨界區域共建共享,取得哪些進展和經驗?

2018年5月,蘇州市與上海市嘉定區共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構建嘉定、崑山、太倉協同創新核心圈。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將成為長三角地區協同創新的一個新的基點,助力長三角走向更高質量一體化協同創新發展。

蘇州市崑山、太倉兩地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而嘉定是上海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區域內有中科院系“十一所二中心二基地”、7所高校以及汽車風洞中心等重要科研機構,可形成強大的科創輻射力。

三地明確,針對嘉昆太區域產業發展差異化的特點,探索創建“科創飛地”——“嘉昆太科創產業園”,建立集成電路及物聯網等四大產業鏈跨區域的創新聯盟,以及若干個區域新興產業合作開發區(平臺),預計到2020年,協同創新核心圈GDP總量將超8000億元。三地希望通過產業的相互“外溢”和“吸納”,最終促進合作共贏。

產業合作,共建共享

長三角一體化“江蘇實施方案”提出,依託蘇浙皖交界地區的溧陽市、宜興市、郎溪縣、廣德縣、長興縣、安吉縣和上海白茅嶺農場,協同推進長三角產業合作發展區建設。推進毗鄰地區班線公交化,支持定製客運發展。

“一嶺六縣”是天然的長三角“一市三省”無縫對接的功能區塊,可供開發用地較多,資源豐富,交通便捷,具備有利合作條件。

該區域合作已有一定基礎。在2018年,安徽郎溪縣、廣德市和江蘇溧陽市共同編制的《蘇皖合作示範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家發改委函覆同意;2019年8月,浙江長興縣、江蘇宜興市、安徽廣德市共同簽訂蘇浙皖省際毗鄰地區旅遊文化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協議,“長宜廣”文化旅遊合作聯盟正式成立;2019年2月,《長三角產業合作示範基地規劃》(徵求意見稿)完成,初步明確試驗區功能定位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承載區、區域合作發展引領區和生態創新實驗區。

長三角一體化江蘇行動| 跨界區域共建共享,取得哪些進展和經驗?

沿104國道進入安徽滁州地界,道路逐漸開闊,四周廠房林立、高樓起伏。不遠處,清流河水在冬日微雨中緩緩流淌。不知不覺,人已身處蘇滁現代產業園中。開放的現代化園區,歷史底蘊深厚——1000多年前,滁州醉翁亭、蘇州滄浪亭,同期名揚天下。有“醉翁系滄浪,歐蘇共風流”的美譽。如今,蘇、滁兩市穿越時空,攜手合作,寫就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華章。

蘇滁現代產業園,是蘇州工業園區走出江蘇省合作共建的首個項目,融產業、商貿、金融、居住於一體的“產城融合”發展模式,“與南京同城化、與合肥一體化”的獨特區位優勢,讓這片農田裡崛起的新城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高起點、高規劃,蘇滁現代產業園不但要複製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模式,還要在此基礎上整體提升,發展的層次更高。致力於打造一座現代化的融產業、商貿、金融、居住於一體的生態示範區、高新產業集聚區、現代化商務新區,成為國內工業園區的標杆。

蘇滁現代產業園結碩果。2015年9月,國務院批准將蘇滁現代產業園納入蘇州工業園區開放創新綜合試驗區;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批准以園區為主體設立國家級滁州產城融合示範區;2019年2月,蘇滁現代產業園更名為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快推進中新蘇滁現代產業合作園等一批省際合作園區建設,推動產業深度對接、集群發展。”

南北共建,跨江融合

南北共建園區是江蘇省委省政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化南北掛鉤合作、加快蘇北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舉措。在蘇州宿遷兩市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11月,蘇宿工業園區正式成立。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園區得到長足發展,對推進南北產業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蘇宿工業園區已吸引投資410多億元,畝均投資強度超500萬元,逐步形成了電子電氣、精密機械、新材料和新能源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短短十幾年時間,蘇宿工業園區把一片蘇北農田打造成為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較為完善的現代新城,基本完成全區13.6平方公里範圍內“九通一平”基礎設施的開發,就業人口達到4萬餘人,園區居民近2萬人。園區公舍、明日鄰里中心、陽澄鄰里中心、汙水處理廠、蘇宿工業坊和生產力中心等一批功能配套設施建成投用。

蘇宿工業園區引進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發展服務理念、規劃建設體系,外資項目層次、投資規模在全市乃至整個蘇北地區處於領先位置,外資項目總投資達27.6億美元,先後引進了宿遷最大的臺資項目可成科技、最大的日資項目尼吉康。通過蘇宿工業園區,宿遷與蘇州等蘇南發達地區實現了無縫鏈接、互聯互通,蘇宿工業園區成為宿遷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大大提升了城市發展的外向度水平。

當前,蘇宿工業園區不僅成為推動宿遷經濟發展、產業轉型的重要平臺和載體,而且是全省南北共建工作的標杆和典範,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大亮點。2019年10月17日、21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分別召開省委常委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推進南北共建園區工作,初步確定了支持蘇宿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創新試點、建立健全運行管理體制、創新園區合作投資模式、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等10個方面支持政策。

長三角一體化江蘇行動| 跨界區域共建共享,取得哪些進展和經驗?

2003年,隔江相望的江陰、靖江的一個大膽舉動“石破天驚”,在全國引起震動:打破行政區劃界線,實施聯動開發,在靖江設立江陰經濟開發區靖江園區。而今,曾經荒涼的江灘變為發展的熱地,60平方公里範圍內,一片片標準廠房拔地而起,催生強勁發展動能。

在聯動開發的帶動下,江陰、靖江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全面融合,大量的蘇南企業到靖江投資發展並取得了成功。“沒有這個園區,就沒有揚子江船業的今天!”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公司負責人深有感觸。作為跨江聯動開發的首批項目之一,揚子江產業目前手持訂單量居全國第一,全球前五。

在2003年,揚子江船業集團公司負責人決心建設世界級船廠,可江陰並沒有建設現代化大型造船廠的區域。兩岸聯動開發的契機,讓揚子江在江陰-靖江工業園區得到迅速擴張,一躍成為中國建廠速度最快、生產效率最高、經濟效益最好的新建船廠。

此後,新長江實業集團、中船澄西船廠、海鵬特種車、大明重工等一批優秀企業在兩地政府的引導下投資了大體量的優質項目,累計投資額超過了100億元。這些企業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獲得了新的資源、新的平臺和新的發展空間,產業層次、發展能力也獲得新提升。

“產業強則園區強”。近年來,園區已成功打造出中國民營造船、國家重鋼結構兩大產業基地和“特色冶金—機電—汽車零部件—特色車輛”“特色冶金—鋼結構—船舶修造”兩條產業鏈以及船舶、汽配、冶金、機電、鋼結構和現代服務業六大產業集群。

長三角一體化“江蘇實施方案”要求,加快南北合作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推進蘇宿合作高質量發展創新實驗區建設,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制度。支持江陰—靖江工業園區建設跨江融合發展試驗區。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信息社江蘇中心、新華報業網、新民晚報、江蘇經濟報、宿遷日報、江陰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