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需要藥物治療嗎?

有很多患者在體檢時會發現感染幽門螺桿菌,那麼幽門螺桿菌陽性究竟有什麼危害呢?需要治療嗎?治療後成功後還需要複查嗎?這篇文章帶你瞭解有關幽門螺桿菌的前世今生。

查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需要藥物治療嗎?

首先,我們看看常用的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方法有哪些?

1、血清學檢測:人多在兒童期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後1~3個月可激發機體免疫反應,產生相應抗體。其抗體可持續存在數月至數年。所以,血清抗體陽性,不一定指示現在存在幽門螺桿菌活動性感染,有可能是幽門螺桿菌已經被根除,而抗體仍持續存在。對於既往未曾接受過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者,血清抗體陽性,常提示被檢測者存在現症感染可能性大。

2、呼氣試驗方法:有13C-呼氣試驗和14C-呼氣試驗,前者無放射性,後者有放射性,雖然放射劑量不大,但兒童和孕婦檢查還需謹慎。目前認為呼氣試驗是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金標準。多數情況下,尿素呼氣試驗陽性,尤其當其檢測值在正常參考值上限2倍以上時,提示被檢測者存在幽門螺桿菌活動感染。

查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需要藥物治療嗎?

呼氣試驗檢測值的高低與疾病輕重無關,而是和細菌的負荷量和細菌的增殖程度有一定關係。但當呼氣試驗的檢測結果接近臨界值附近時,檢測結果存在假陰性或假陽性可能性就越大,當呼氣試驗檢測值距離臨界值越遠,其可能性就越低。

3、其他方法:胃粘膜活檢尿素酶檢測、病理檢測、培養、糞便檢測等,這些臨床上應用都比較少了。

那麼一旦確定幽門螺桿菌感染,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需要藥物治療嗎?

一般情況下,35歲後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特別是有消化道症狀者,需行胃鏡檢查進一步明確病情。

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家,近年來研究發現胃癌發病的年齡在不斷前移。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發生最重要的,且是可控的危險因素。對於35歲以上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醫生建議要先做胃鏡檢查,瞭解胃內情況後再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以降低和避免腫瘤的漏診風險。由於先除菌、再檢查,可能掩蓋病情、延誤診斷,因此 要在開始治療前先做內鏡檢查。

查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需要藥物治療嗎?

那對於沒有症狀的患者來說,就一定沒有問題嗎?

答案是否定的,只要存在幽門螺桿菌活動感染,胃黏膜就一定有炎症。但患者是否有症狀和是否存在胃黏膜嚴重病變無關,患者症狀輕重也與胃黏膜病變輕重無關。對於無明顯症狀,而接受了胃鏡檢查的患者中,經內鏡檢查發現存在各種病變,如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

目前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主要通過含有抗生素等多種藥物的聯合療法,常用的有三聯療法和四聯療法。多種藥物聯合應用,必然會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對於感染性疾病的治療,理想的治療方案應當是:細菌培養+藥物敏感試驗,根據結果選擇敏感的抗生素,再結合感染菌株及感染者自身特性,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但由於幽門螺桿菌在體外培養條件苛刻、費時、費力,培養陽性率也很難達到理想水平,而細菌耐藥基因檢測費用較高,因此該檢測目前還不能普及,目前對幽門螺桿菌的根除治療,醫生目前普遍採取的是經驗性治療。

查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需要藥物治療嗎?

幽門螺桿菌感染一旦根治,日後是否還需要複查?

患者治療後症狀是否緩解,與細菌是否根除沒有必然關係。症狀沒緩解不代表細菌沒有根除;症狀完全緩解也不能提示細菌一定根除了。因此,細菌是否根除,還需要通過複查呼氣試驗檢查來明確,一般在根除幽門螺桿菌停藥後1~3個月複查,複查過早可能存在假陰性。

由於中國幽門螺桿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率比較高,目前的根除方案根除率都達不到最理想的效果。即使較好的方案,根除率達到90%左右,也有10%至20%的失敗率,因此,需要通過複查才能明確細菌是否根除。此外,幽門螺桿菌在人與人之間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尤其在家庭成員之間,只有在治療後確定細菌根除,才能夠真正地消除傳染源。

查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需要藥物治療嗎?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發病均密切相關,其中除了消化性潰瘍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這兩種疾病外,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感染者未來胃癌發生的風險。同時,感染者可能還會有其他獲益,如降低潰瘍病發生的風險、改善消化不良症狀等。根除治療對於年輕患者獲益較大,而對於老年患者就需要權衡利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