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宮廷如何遴選宮女

後宮,是皇室內廷生活的主要區域,而這片區域裡大多都是女子。而女子中除了皇室親眷、妃嬪外,最大的群體就是宮女。

宮女,滿語的意思是好看的女子。宮女和秀女一樣也是需要通過遴選,但因她們出身不同,之後在宮中的地位、歸宿也大有不同。


清朝宮廷如何遴選宮女


世僕出身,按需遴選

清朝制度,三年一次引選八旗秀女,一年一次引選內務府秀女(即為宮女)。

選宮女和秀女的目的是不同的,是為供內廷各宮主位的役使,因此宮女出身大多不太高,即包衣佐領、管領下女子等。

在雍正時期,明確了宮女挑選的範圍:“嗣後凡挑選使令女子,在皇后、妃、嬪、貴人宮內者,官員世家之女尚可挑入,如遇貴人以下挑選女子,不可挑入官員世家之女,若系拜唐阿、校尉、護軍及披甲閒散人等之女,均可入選。”

由此就可以看出,宮女出身不高,基本出自內務府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包衣、披甲人、蘇拉、匠役、園戶、筆帖式等人之女,之後通過任職的地方斷出一定的高低。主要還是根據內廷妃嬪階品的高低進行劃分。宮中明確了內廷主位宮女數額的分配:皇太后十二人,皇后十人,皇貴妃八人,妃、嬪皆為六人、貴人四人、常在三人、答應二人。

根據康熙後宮約為六七十位妃嬪、乾隆約為四十幾位來說,那當時宮女人數的供應量在300人或是更多。

然而事實上,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居儲秀宮時,位下有名的宮女就有二十名,已經超過了配置八人。

宮女遴選規定了年紀,十三歲到十七歲為適齡,十七歲以上就是逾齡。遴選當天,備選宮女按照規定著裝,禁止穿漢人寬衣大袖服裝,乘坐車輛依次由神武門東筒子行走,繞至東華門,進北池子,繞景山,進神武門西柵欄,不得紊亂。篩選女子的家屬都在神武門外等候。整體來說是一套嚴格有序的遴選過程。


清朝宮廷如何遴選宮女


地位低下,命運難測

雖然宮女的出身低微不能和秀女對比,但是秀女一旦被選中,無論前途命運如何都將終生留在宮中直至老死,而宮女則有機會再獲自由。

清廷規定,宮女年滿二十五歲即可出宮,自行婚配。出宮前還可以得到一份微薄的賞賜,一般為白銀十兩,作為她多年服役的一點酬勞。因此一些窮苦人家也願將女兒送入宮中,不僅可以省下口糧,出宮後還能獲得賞賜。咸豐年間就曾因年滿二十五歲而遣出三名宮女,每人獲得了賞銀十兩。

當然也有宮女因病或者笨拙出宮的,道光帝時期,皇貴妃位下就有一位因病被趕出了宮,因病出宮的即便病好了也是不再錄用。

雖然宮女地位低下,但在清廷已是歷朝歷代來作為服役女子中較好的待遇。因為宮女都是旗人出身,雖有滿、蒙、漢之分,但身份高於太監,太監大多為純粹的漢人身份。所以在責打方面,主位懲罰也只可打不可罵,還不能打臉,至於用酷刑乃至宮女死亡的,作為主人也會受到懲罰。

比如乾隆帝晚期的寵妃,十公主固倫和孝公主的生母惇妃,就因為打死了一名宮女,公開批評處罰,降為嬪位,記錄檔案之中。

當然,我們在前文也看到了,宮女多在內廷服侍,而位高者的宮女更有可能出自世家女,或者有些宮女還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或是容顏姿色較好者,就被皇帝看中作了嬪妃,誕育皇嗣,從此改變了命運。


清朝宮廷如何遴選宮女


清朝歷代帝王后宮中還是有不少妃嬪是宮女出身,比如康熙朝的良妃、雍正朝的謙妃劉氏(果郡王的生母)、乾隆朝的孝儀純皇后魏佳氏起先是侍奉皇后的宮女等。

然而不管是秀女還是宮女,作為封建時代的女性只能根據當時的規則制度求以生存,沒有多少自我選擇的權利,更不要說是獨立的思想了。


清朝宮廷如何遴選宮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