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十大入世祕籍,值得終身領悟!

鬼谷子,戰國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清溪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谷子常入山採藥修道,於嵩山東南學仙。兩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為祖師爺,道教則將他與老子同列,尊為“王禪老祖”。

他名下的幾位弟子:龐涓、孫臏、蘇秦、張儀都是影響歷史進程的名將權相。

《鬼谷子》一書,作為縱橫家遊說經驗的總結,它融匯了鬼谷子畢生學術研究的精華,被歷代成為曠世奇書。

時至今日,深入剖析《鬼谷子》的智慧謀略,仍可令人汲取人生的精華。

鬼谷子:十大入世秘籍,值得終身領悟!

1、順勢而為

不可幹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

譯言:違背“天之正”而行事,即使成功,最後也必然失敗。

啟迪:鬼谷子將“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稱為“天之正”。他認為,逆之則雖成必敗、雖盛必衰。

世間萬物生生不息,但都遵循著發展規律,都有由生長、發展、壯大到盛極而衰的過程。

如若違反其自然規律,即使偶爾成功,終歸也逃不掉失敗的命運。商末紂王倒行逆施、荒淫無道、人心盡失,武王順應民意、發揚道義,進而成就偉業。所以,善於順勢而為,成功會離你更近。

鬼谷子:十大入世秘籍,值得終身領悟!

2、守得初心,方得始終

養志之始,務在安己:己安則志意實堅,志意實堅則威勢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譯言:修養心志之始,定要先安定自己。自己安定了,意志才堅定,威視才能固守。神威固守,才能調動一切。

啟迪:如果不能堅定地朝著志向去努力前行,那麼志向再高遠又有何用呢?曾國藩二十八歲時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很多人到了翰林院,只需鑽鑽門路便可坐等授官了。但曾國藩立志言:“棄天而佚,是及兇災。往者不可追,請從今始。荷道以躬,與之以言。一息尚活,永矢弗諼。”

不管是身在軍營還是做官,他都從早到晚不敢有一絲懈怠,就算風雨交加、身體有恙,依舊聞雞起床,夜半才眠,幾十年如一日。所以,守得初心,方得始終。

3、心靜慮遠,功不可間

心安靜,則神明榮;慮深遠,則計謀成。神明榮,則志不可亂;計謀成,則功不可間。

譯言:內心安靜,精神便會爽朗充沛;思考一深遠,謀劃事情便能周詳。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擾亂;謀劃周詳,事業的成功便沒有阻隔。

啟迪:諸葛亮曾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謀事時,心態保持安靜平和,無為以求,達到以心知物的境界,否則見理也就不明瞭,都是浮於表面的。

人在俗世之中,免不得終日忙忙碌碌。歷經浮世種種以後,我們曾經清澈如水的心早已混濁。

摒棄慾望,守得一顆清明的心,方能明心志,這樣的人會有多聰明自不必說。

鬼谷子:十大入世秘籍,值得終身領悟!

4、識人知人,人盡其才

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徵,乃可求,乃可用。

譯言:當有徵召來人才時,必須首先詳查他們之間的異同,辨別其言行,瞭解其才能,然後決定與這些人的疏遠關係,再決定如何使用這些人。

啟迪:我們知道,可以燉一頭牛的大鍋肯定可以燉熟一隻雞,但是這需要浪費多少柴火?又例如,讓蘇東坡去洗衣服,肯定不如洗衣女洗得乾淨。讓姚明去打乒乓球,也肯定成為不了巨星。

因此,在識人用人時,一定要根據他的能力與潛力來判斷他是否合適這個位置。

但讓張飛去搖著羽毛扇運籌帷幄,叫諸葛亮手持長矛上前線,這樣的錯誤在歷史上不斷重複上演。

趙孝成王不顧周圍人的反對,非要指派趙括指揮長平之戰,結果造成40萬人被白起坑殺,趙國國力迅速衰敗。

如果讓趙括去教授兵法,憑藉他的口才和兵法知識,很可能會成為桃李滿天下的名師。

天下人都笑話趙括紙上談兵,其實一意孤行的趙孝成王才是罪魁禍首。善於知人識人,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才是成功之基。

5、忤合行事,事半功倍

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

是以聖人居天地之間,立身、御世、施教、揚聲、明名也;必因事物之會,觀天時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與之轉化。

譯言:凡是有關聯合或對抗的行動,都要有相應的計策。變化和轉移就像鐵環一樣環連而無中斷。

然而,變化和轉移又各有各的具體情形。彼此之間環轉反覆,互相依賴,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制。

所以聖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處世都是為了說教眾人,擴大影響,宣揚名聲。

他們還必須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繫來考察天時,以便抓有利時機。國家哪些方面有餘,哪些方面不足,都要從這裡出發去掌握,並設法促進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轉化。

啟迪:一切事物都在發生著變化,它們相互關聯,有著自己的當前所處狀態和由條件決定的變化趨勢。

我們要具體分析成與敗的先決條件,做出基本的判斷,做到先知先覺,推動事物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鬼谷子:十大入世秘籍,值得終身領悟!

6、見微知著,以小見大

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譯言:自己先要平靜,以便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辨別雄雌。

雖然這還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據細微的徵兆,探索出同類的大事。

啟迪:鬼谷子曾言:“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泰)山之本。”萬事萬物在開始時就像秋毫之末一樣微小,一旦發展就像泰山一樣宏達。

可見宏大是從細微那裡來的,認識宏大應該從細微開始,當事物一旦已經發展到宏大的階段,它就已經是既成的事實而被眾人所知並無法改變了。

所以要從細微處著眼而預見未來的趨勢,但能做到這點的人是很少的。無怪乎鬼谷子感慨說:“事之危也,聖人知之。”

見微知著需要強大的觀察力,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還需要開闊的思維與聯想。

凡人只見蘋果熟透落地,牛頓卻從中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正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倘若不能以小見大、防微杜漸,往往會釀成大禍。

7、說話一定要因人而異

故與智者言,依於博;與博者言,依於辨;與辨者言,依於要;與貴者言,依於勢;

與富者言,依於高;與貧者言,依於利;與賤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於敢;與愚者言,依於銳;此其術也,而人常反之。

譯言:所以與智者談話,就要以淵博為原則;與拙者說話,要以強辯為原則;與善辯的人談話,要以簡要為原則;與高貴的人談話,要以氣勢為原則;

與富人談話,要以高雅瀟灑為原則;與窮人談話,要以利益為原則;與卑賤者談話,要以謙恭為原則;與勇敢的人談話,要以果敢為原則;與上進者談話,要以銳意進取為原則,這些都是與人談話的原則。然而不少人卻常常背道而馳。

啟迪:有些人認為,我們每天都開口講話,再稀鬆平常不過了。其實不然,一句話可以使人反目成仇,也可以改善人際關係。

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意思是,通過一句話就可以透視出這個人的智慧與否,所以說話一定要謹慎。

鬼谷子:十大入世秘籍,值得終身領悟!

8、不偏不倚,中正平和

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與深;聖人之道,在隱與匿。非獨忠、信、仁、義也,中正而已矣。”

譯言:古語說:“天地的造化在於高與深,聖人的治道在於隱與匿,並不是僅講求仁慈、義理、忠誠、信守,只要所用是為了正道就行。”

啟迪:鬼谷子非常崇尚權謀,與儒家崇尚的“仁、義、禮、智、信”不同,他認為聖人的行為準則並不僅僅是忠、信、仁、義,而是中正。所謂中正,就是不偏不倚的平衡狀態。

9、賞貴信,罰貴正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賞賜貴信,必驗而目之所聞見,其所不聞見者,莫不諳化矣。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君。

譯言:運用獎賞時,最重要的是守信。運用刑罰時,貴在公正。賞必信,刑必正,必須讓臣民親身見聞,這樣對於那些沒有親眼看到的和親耳聽到的人,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君主的誠信如果能暢達天下,那麼又何懼那些奸邪之徒干擾呢?

啟迪:吳起在擔任魏武侯時,想攻下靠近魏境的一個秦國小哨亭,因此需要徵集百姓從軍。

於是吳起就在北門外靠置了一根轅木,然後下令道:“誰能把它搬到南門外,就賞給誰上等田地,上等住宅。”但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

後來有個人來搬,吳起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賞。不久吳起又在東門外放了一石赤豆,並下令說:“誰能把它搬到西門,賞賜如前。”人們搶著搬它。

接著吳起下令道:“明天將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國大夫,賞他上等田地住宅。”人們爭先恐後去攻打哨亭,一個早上就拿下了。

說到罰,在商鞅變法時,太子觸犯法律。商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反。

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對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在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後來,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開始遵從法令。

賞與罰、獎與懲,同樣需要中正。獎是正激勵,有功不賞,則無人思進取。懲為反激勵,有過不罰,則惡人將肆虐。話事人的賞、罰有信、有度,才會形成良好的風氣。

10、內省自察,知人先要自知

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光與響;

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舌之取燔骨。

譯言:要想掌握情況,要先從自己開始,只有瞭解了自己,然後才能瞭解別人。對別人的瞭解,就像比目魚一樣沒有距離;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音與迴響一樣相符;

明瞭對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不走樣;偵察對方的言辭,就像用磁石來吸取鋼針,用舌頭來獲取焦骨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

啟迪:《孫子·謀攻》中雲:“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知己為先,知彼為後,自知才能知人。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知道別人的善惡長短固然是聰明,但要明白自己卻需要大智慧。

鬼谷子:十大入世秘籍,值得終身領悟!

如何才能瞭解自己呢?這就需要不斷的內省自察,就彷彿在心中安上了一面明鏡,照出自身的不足與欠缺。

但是現實中,往往眼睛盯著別人不足的人多,敢於自我反省的人少;狂妄自大者多,謙虛謹慎者少。

知道自己不足,揚長避短,才能在不利條件下,扭轉頹勢,反敗為勝。要懂別人,請先讀懂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