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凌駕於俗念之上,在“入世”與“出世”之間遊刃有餘

道德經:凌駕於俗念之上,在“入世”與“出世”之間遊刃有餘。

道德經:凌駕於俗念之上,在“入世”與“出世”之間遊刃有餘

提起《道德經》時,很多人第一想到的都是避世的修行,逃脫世俗的頓悟。

其實並非如此,道家思想不是教我們消極的避世,而是教我們積極的入世,並且在入世中有更多的坦然與智慧,並且有效突破俗世的認知。

在出世和入世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不用刻意的避世,身處紅塵中,也有一顆超脫的智慧。

《道德經》中說: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這一篇章就說明了道家思想中,把道的智慧融入於紅塵的道理。

道本身是中虛真空的,使用起來是無窮盡的,非常深邃,如同萬物之源,脫掉鋒芒,消極糾紛,收斂光耀,混同於世俗。

道德經:凌駕於俗念之上,在“入世”與“出世”之間遊刃有餘

道永遠不是脫塵離俗的虛無,而是一種深居於入世之後的覺悟,沾著三分煙火氣,超脫於紅塵紛擾的智慧。

一個人最重要的智慧,就是不要讓自己永遠的處在一個狹小的思維空間之中,即便是人處在世俗之內,但是心也要在紅塵之外,以超脫認知,超脫世俗的心思面對生活。

正所謂“身在紅塵中,心在俗世外”

很多人的內心之所以揹負太多的負擔,一直負重前行,都是因為過度執念於世俗的得失寵辱。你越是在乎的東西,越是讓你感到痛苦。

所以道家思想中告訴我們的就是解決內心的負擔,只有這樣,在入世和出世之間,才能有一種遊刃有餘的智慧,這更是超脫於入世之中的執念境界。

道德經:凌駕於俗念之上,在“入世”與“出世”之間遊刃有餘

在唐玄宗時期,李泌小時候就有神童的稱號,後來和還是太子的唐肅宗相識。

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唐肅宗面對強大的叛軍,想找李泌幫忙,就請隱居的李泌過來。

後來,唐王朝沒有安史之亂的戰火中灰飛煙滅,除了多虧郭子儀和李光弼等大將的浴血奮戰之外,也多虧了李泌的“山人妙計”。

後來唐肅宗收復失地,去見李泌,兩個人一起同榻而眠,當時李泌因為身居高位,受到小人陷害,明哲保身,後來退居山林。

唐太宗繼位,又被請出山,出任朝廷要職,後來遭排擠又安然隱退,又到唐德宗時期,李泌又再次出山。

李泌,一生經歷四朝皇帝,在安史之亂危難之時鼎力相助,後來安然身退,四朝皇帝都能夠對他恩寵有加,奉為師友,這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帝王之師。

但是李泌一直保持著一生隨性,順應自然,在外建功立業,在內修身養性,並且過得平靜,處事沒有居功自傲,也沒有因為自己的有著高位就貪慕虛榮,享受富貴。

道德經:凌駕於俗念之上,在“入世”與“出世”之間遊刃有餘

所以,他才能夠有一種入世的智慧和隨時擺脫世俗的灑脫,才能夠不斷的全身而退。在那個朝廷混亂的時代,仍然能明哲保身,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自老視少,可以消奔馳角逐之心;自瘁視榮,可以絕紛華靡麗之念。

以老年的眼光看待少年的行為,可以消除很多追名逐利的心思,從衰敗的情形看繁華時的景象,可以淡泊追求榮華富貴的念頭。

人最重要的智慧,就是能夠居於繁華之中,也能夠超脫世俗之外,有危機意識。出世時也不是為了逃避,入世時也沒有懼怕紅塵,就像李泌,即便多次建立功業,但仍然能淡泊看待世俗外物,才能免除外物束縛。

道德經:凌駕於俗念之上,在“入世”與“出世”之間遊刃有餘

即便有功名利祿的誘惑,也能放眼長遠,居安思危,避免危險的出現,這才是能夠超脫當下侷限思維的認知,才有避免禍患的智慧。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