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巴菲特的股東大會,你約不約?

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慈善拍賣活動迄今已舉辦十年。2000年開始以來,這項競拍活動的最低中標價格為2001年時的1.8萬美元。

後巴菲特的股東大會,你約不約?

eBay每年會拍賣一個與“股神”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機會。而在此前,共有三個中國人拍的。與每年一度的午餐拍賣齊名的便是“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每年的股東大會。就在今天,在美國中部小鎮、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召開了2019年度的股東大戶。

伯克希爾股東大會通常被稱為“巴菲特股東大會”或“資本主義的伍德斯托克”(Woodstock of capitalism)。與1969年誕生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類似,伯克希爾股東大會自1973年起舉辦,歷史悠久,不僅每年的活動期也長達三天,還吸引到上萬名全球志同道合的投資者慕名而來。

由於今年伯克希爾董事長巴菲特和他的“老大哥”、公司副董事長芒格分別已有88歲和95歲高齡,不少人擔心這將是兩位老人最後一次親自主持股東大會。


後巴菲特的股東大會,你約不約?


隨著對巴菲特繼任者的討論日漸火熱,巴菲特親自主持的股東大會變得像現實版《權利的遊戲》最終季一樣,“看一集少一集”。

後巴菲特時代,你還去關注股東大會。關注他的慈善午餐嗎?

僅看內容的話,巴菲特和芒格在股東大會上的演講每年都一樣,強調價值投資、護城河、不做自己不懂的事。雖然談論熱門時事每年不盡相同,例如2014年談歐債危機、2015年談零利率對保險公司的負面影響、2017年談美國經濟的貧富差距,但這些內容並不是非要到現場才能獲取,那麼人們為何還願意一直參加巴菲特股東大會呢?

“股東大會永遠在同一個地方,即便你沒有去聽,一些東西也會進入潛意識,也許一年後,你在這裡聽過的東西突然出現在腦海,並解決了你遇到的問題或挑戰。”

Farnam Street是一個最近在華爾街熱度飆升、被橋水達利歐和Third Point的Daniel Loeb等對沖基金大佬“打Call”的博客,其創始人Shane Parrish是巴菲特價值投資的信徒,博客理念是通過嚴格遵守一些原則來“提升自我”,博客名字正取自伯克希爾的公司地址(Farnam街3555號)。

Parrish從2008年起每年都到現場參加巴菲特股東大會。他承認,自己就算再專注,也不免在大會過程中走神,畢竟不少提問每年都會重複,巴菲特和芒格的回答也基本可以預測。但他認為,重要的並不是巴菲特和芒格在會上說了什麼,而是每年看似一成不變會議傳遞的理念:

我們所處的世界無時無刻充斥著噪音,到處都有人試圖告訴我們學習新的東西、想跟我們灌輸一些新的知識,但卻缺乏實幹精神。奧馬哈的存在是一種提醒,點明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參會之人都屬於社會中一個獨特的子文化,不管他們職業為何,都有延遲享受、正直和慷慨的共同價值觀,也有相同的學習衝動。在這裡每個人都很快樂,你整日被你想要成為的那種人所環繞。

在奧馬哈,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品味美食、與朋友交談、與陌生人對話和學習中。這是一種溫和的壓力,也令整個經歷變得非常刺激。我時常想,這些人比我聰明得多,我真的需要閱讀更多,我想變成更好的自己。

當聽到巴菲特和芒格講話時,周遭所有不重要的噪音都消失了。參會近10年,面對相似的提問和可預知的回答,我還是沒有聽夠,因為重點恰恰存在於股東大會的形式中:保持不變。兩位老人每年都在談論相同的一般性普適原則,令我懂得學習去“複合知識”,而不是日日求新。

你可以看到巴菲特和芒格如何用普適性原則來適應當今的現實,這些不是一廂情願的妄想,而是成為一個透視世界的鏡頭,展示了對世界上正在發生變化事情的深刻和多層次理解,隱含著兩人如何與世界合作、而不是與之對抗。

離開奧馬哈後,我的世界變得清晰,對重要事物的感覺得到更新。我可以摒棄噪音,作出更好的決定、成為更好的人,對物質問題的焦慮則被擱置。我不是去奧馬哈尋求某個具體問題的答案,而是去參與一種“追求”,去那裡加深對工作和生活中重要事物和關鍵思想的理解。

2019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不論你是第一來、第N次參加,抑或不能到場,都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一個時代要結束了。這不光是因為巴菲特和芒格年事已高,伯克希爾昔日的輝煌也有一種不可再現之感,畢竟在經過黃金年代後,巴老的投資組合很難再以三位數的優勢跑贏大盤。

財經媒體Business Insider認為,當前的巴菲特股東大會就像一個奇觀、一場狂歡節、一種宗教活動,所提供的平臺和其上發生的活動遠遠超過了會議官方目的。當巴菲特和芒格退出歷史舞臺後,伯克希爾將繼續前行,但這種形式的狂熱年會將不復存在:

沒有了富有魅力的領導者,盡責的投資者仍會閱讀伯克希爾年報,但不會有人排隊與Ajit Jain拿著可口可樂的人形紙板合影,當被問及Gregory Abel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時,也不會有人流淚。(注:2018年1月Jain和Abel升任伯克希爾副董事長,其中一人或接替巴菲特成為董事長。)

在“後巴菲特時代”,伯克希爾股東大會將繼續下去,一些粉絲會離開,一些粉絲依舊被一種精神吸引而來,但更像是一種歷史的記憶。幾個世紀後,當歷史學家試圖拼湊這段時期美國曆史的敘事時,將不得不解釋這樣一種奇觀:

四十多年裡,人們不遠萬里來到美國中西部的一座小城,他們甘願風雨無阻在沒有廁所的戶外排幾個小時隊,只為了聽兩位老邁的億萬富翁談談股票市場、人生或者任何令他們感興趣的東西。這是美國商業或文化史上無法類比的獨特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