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三)

可以讲西方心理学正在向东方转向,正在不断的借鉴或者直接使用东方思想文化,就像当年的荣格和海德格尔。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东方主要指印度而非中国。进一步的说是印度的宗教,特别是佛教观点和修习方法。有人会说荣格和海德格尔不都是受到了《道德经》的启发吗?实则佛老的底层逻辑是一家,空与无的表述各异而已。

如果说西方重理,则佛老重心。这样看来西方的心理学原本就是有缺失的,讲理不讲心,讲理不讲道。

心的实相是什么?世间的源起,心造万物,变动不居,且不可言说。讲体悟,重直观,轻思辨。主张身心一体,物我浑然一体,才得圆满。

心动生意生识,生色界人间。所以深受佛老思想影响的阳明先生才提出“意之所在便是物”的观点,是意不落空,物上见心。也因此才有了阳明先生的“心上功夫,事上磨练。”

事实证明,意识或者认识也是有基本规律的。这也正是胡塞尔创立现象学的初衷,就是要为所有的自然科学奠基,回答认识何以可能的大问题,要知道此前的众多哲学大咖们都曾遇到但都无法回答。

现象学可以理解为就是当代佛学,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意向性”,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强调意识的构造特征,并且意识是活的流动着的。(更多内容请关注我的现象学读书会)

回到心理学临床领域我们不难发现,源自印度的特别是佛学里的不少东西正在盛行,甚至有了诸如佛教心理学和道家心理治疗理论。这是必然的,由理到心,由外到内,由可见的到不可见的,由实体到关系。

正如孔子由礼到仁,由朱熹格物到王阳明的格心,以及汉儒到宋明理学,还有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甚至西方的理性启蒙到反理性运动。

但是否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心理学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要补缺但更要前行。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