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長官集,潮起潮落追夢來!安徽省臨泉縣這個地方曾經攪動多少風雲?

長官古鎮位於臨泉縣中部,歷史悠久,風景秀麗,鎮內回漢兩族長期集聚生活,和睦相處。明清時,這裡舟車輻輳,山陝商人云集,歷史文化遺存豐厚,生態環境優良,享有“千年古鎮,皖北江南”的美譽。2018年被評為“美譽安徽旅遊十大古村鎮”。本報就此約請臨泉縣文史愛好者文濤撰文,談談長官古鎮的前世今生、歷史典故和文化遺存。今日刊發,以饗讀者。


千年古鎮長官集,潮起潮落追夢來!安徽省臨泉縣這個地方曾經攪動多少風雲?

四方貿易漕子集

長官古鎮的形成至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古潤水穿境而過,延河、小延河在鎮東交匯,古為漕集重地,素有“小朝邑”之稱。西周時屬沈國,春秋、戰國時屬楚國沈縣,秦時屬淮陽郡寢縣,西漢時先後屬汝南郡平輿、浸等縣,東漢、曹魏、兩晉到南北朝期間屬固始縣,隋唐之初為瀋州本州轄區。隋疏浚“三嚴水”,淮潁漕運線穿境而過,潤水通往高塘坡,至潤河集入淮。
唐元和元年(806年),潁州在這裡設揚子轉運使,長官成為連接潁州、蔡州、陳州“運糧河”的重要中轉碼頭。延河、小延河、潤河在此交匯成集。唐元和十一年(817年),唐朝名將李愬雪夜奇襲蔡州,討平淮西鎮,一舉端掉囂張的藩鎮,連接淮南和淮西的運糧漕運線發揮了重要作用。多年來,長官鎮出土的黃釉瓷碗、黃釉三系壺、四系瓷罐、唐黃釉瓷碗等隋唐時期的文物,說明隋唐時期長官境內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都有所發展,集市已經形成。
宋金時代,長官屬沈丘縣郭下鄉。沈丘縣南通軍事重鎮永安(今屬阜南)的官道從此經過。淮洪潁漕運上通汴京,下達淮泗。江淮與江南地區的糧食、財賦通過漕運源源不斷西運帝都開封。延河向北通潁水(今泉河)過沈丘(今臨泉縣古城子),項城(今沈丘),過蔡河達汴京(今開封);向東到順昌府(今阜陽市);向南過小延河、潤河、淮河達揚州;向西經李鐵集、龍口達蔡州。宋代運糧水路騎延河兩岸,街道低窪,時稱“漕子集”。延河兩邊商鋪林立,商賈雲集,碼頭檣帆雲集。宋代商業的普及,也讓下層百姓變得更加富裕,境內宋金遺珍文物眾多,如宋代“出門稅”稅銀鋌、宋禽獸博局紋銅鏡,宋花鳥銅鏡,宋白釉瓜稜執壺,宋元佑元年銅權等。縣博物館曾對鎮東船形磚砌宋墓進行發掘,出土不少文物表明當時長官境內是四方貿易匯聚地之一。

山陝商人修會館

明清時期,長官地處潁州、陳州、汝寧三府之間,往來三府的要道經過這裡,鼎盛時期一度成為方圓百里最大的物資集散地。
到元代,蒙古人、回回人開始南下經商。元時曾設立長官司提領所。根據當地傳說,元末,有一位叫夏慈的打漁人,在此開設小旅店。歷經元末明初戰亂,境內人口減少九成以上。明初,境內遍地瘡痍,洪水氾濫,河道淤塞,人煙稀少,虎豹出沒,舊集鎮消亡,但夏家的小旅店在戰亂中幸運地保存下來。洪武年間幾次移民,夏家小旅店靠賣茶賣飯,生意逐漸好轉。此時,夏慈的兒子在京城應天府做官,移民稱該旅店為“夏長官店”,此後該地被稱為“長官店”,簡稱“長官”。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山西、陝西回民商人移居本縣長官店、楊橋等地定居,伊斯蘭教傳入後建清真寺。同年,山陝商人南下,以賣火鐮火石為業,落腳長官店,初興建會館10間。夏家、山陝商人與回民商人同興長官店集。據此,在延河南的長官店集也稱協興集(以下均簡稱長官)。
經過多次較大規模移民,當地人煙增加。洪武十四年設沈一延河圖,主戶,長官屬之。建文元年(1399年)爆發靖難之役,到永樂元年(1403年),長官人口再次大幅度下降,協興集再廢。從永樂二年(1404年)開始,當時的中央政府通過招誘、徵派的強迫辦法,從山東棗林莊等地陸續移民到本地墾荒耕植。山西、陝西陸續有“李、佀、 韓、梁、王、蔡、馬、賀、楊、門、魏、 程、蘇”13 姓也落戶於此,外來移民與本地百姓混居。隨著定居的人越來越多,集市再次在延河北長官坡復興,稱為長官集。據《明正德潁州志》記載:長官店坡,在西鄉,窪淖沮洳,不堪耕治。河邊集市,亦眾客戶。成化八年(1472年),圖改裡,長官集改屬沈十一里(楊官裡)。成化年間潁州知府劉蜇修小延河,延河與潤河貫通。嘉靖年間長官已成為潁州15集之一。到萬曆元年 (1573年) 長官清真寺建成。明末長官已成為潁西著名的大集鎮之一,各行各業十分興旺,農曆單日逢集。


明朝末年,李自成從陝西起義,陝西和山西很多地方戰禍不斷,山西蒲州、長治,陝西新鋒、大荔、澄城等地官僚、商人和大批難民來到長官躲避戰亂。當時,長官集上舟車輻輳,有賣火鐮火石的,有行醫的,有賣糧的,有賣布的……後來,這些商人大多在此落戶。由於陝西與山西交界,語言、風俗習慣相近,可稱同鄉。順治十八年(1661年),山陝晉商李本、李書兄弟倆買土地共31畝,重修山陝會館的大關帝廟、東西廂房、花戲樓等。一座雄偉、富麗,具有鮮明地方風格的古建築群矗立於長官集東。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次疏浚了延河、小延河和潤河淤塞航道。從長官水路向西沿延河過李鐵集、瓦店巡檢司、過楊埠到達汝寧府(今汝南縣)。長官集向東北沿延河過楊橋西門外、沈丘集北門外達沈丘縣(今沈丘老城鎮)。長官向東南沿小延河過橋口村、到港埃與潤河相連接,達阜陽縣把總所在地驛口橋(今老集),沿潤河過土碑集(今土坡)與小潤河合流,過潁上至三河尖入淮。長官陸路大道有兩條,一條出敏毓門往東南過老軍屯(今謝集)的雙貞橋達方集縣丞。另一條出瑞耀門往南過安流集(今宋集)、興安集(今張新)小店孜到達阜陽外委把總地艾亭。出同興門向北從高集過泉河到黃溝集、從稅子鎮過沙河通亳州。道路彎曲不平,運輸工具主要是獨輪木車和四輪太平車。乾隆十三年,阜陽知縣侯茲編集鎮為保,西三里轄長官店、中心店(今柳集)和曹家集(今曹寨)三大保,里長住長官。西三里長官共有五個寨門,清真寺南叫瑞耀門,也稱大南門。小十字街向南稱敏毓門,也稱小南門。山陝會以東稱通德門,也稱東門。大十字街向西稱望華門,也稱西門。北門稱同興門。乾隆年間,長官店的工商業達到歷史上最鼎盛時期。

千年古鎮長官集,潮起潮落追夢來!安徽省臨泉縣這個地方曾經攪動多少風雲?

文化交融地 古鎮寺廟多

明清時期,四大宗教在長官彙集。據《臨泉縣民族宗教志》記載,長官原有佛教寺廟四處,一是東嶽廟,遺址位於現在的鎮二小,原有房屋20間,原有土地30畝,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的廟會,為長官現廟會之源。二是大寺廟,在大南門外路東,原有房屋16間。三是奶奶廟,位於小南門外,原有房屋3間,土地5畝,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廟會。最著名的是現遺存的山陝會館關帝廟,現遺存的山陝會館關帝廟經過多次修繕。據《續修關帝廟創記》碑文載:長官店舊有一山陝會館一所,修肇於嘉慶丙辰,增廣於道光丙申……同修會張鳳林,萬和正首張信太共捐錢370千文。每年農曆五月十三和十一月十三的廟會。長官原有道教廟觀三處,一處是東門外路北的三皇廟,原有房間11間,土地20畝,農曆九月十三日廟會。二是位於北門外的土地廟。三是位於北門裡,涎河北岸的火王廟。現遺存的長官清真也經過多次修繕,據清嘉慶年間重修《長官清真寺碑文》載:……張文玉將自置地20畝,捐錢70千文以作經學束脩之資,穆桂文、馬仲山、張兆目等捐款數百文。鴉片戰爭後,天主教從蚌埠教區傳入長官,道光年間在長官集南頭(現長官戲院西北角)修建具有異域風情的天主教堂,教堂有20餘間,是阜陽縣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時有教徒600餘人。


晚清到民國 往事煙雨中

晚清時期,長官附近是捻軍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同治四年(1865年)東捻軍首領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等從河南沈丘縣過李橋攻打長官,最終從西門攻破。長官之戰非常慘烈,大小十字街口血流成河,屍堆成山,家家縞素,很多建築遭到破壞。清軍張德清從驛口橋趕來阻擊,很快把東捻軍趕回河南。同治七年(1868年)初,捻軍在潁州西鄉最終遭到清軍血腥鎮壓。
光緒年間,長官屬於阜陽縣西三鎮,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和發展。張、李、馬、程、穆、王、杜、郭等八大戶控制長官的經濟和政治。張氏家族一直是長官最大的家族。但源流不同,重修長官山陝會館、清真寺等都與張氏家族有關,張氏祠堂建在北寨門外。李家祠堂建於西寨門外,光緒年間,集人李萬祥舍地一頃40廟,開辦長官義學,興建文昌閣。磚瓦結構,出簷挑扇,中立木質碑書“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位”,遺址位於現育才閣。長官小十字街東有馬相府,臨街大門樓雕樑畫柱,大書“文魁”二字。主人叫馬鳳剛,回族,光緒二十五年乙亥科進士,任陝西省白水縣知府令,馬為官清正。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緒帝倉皇出宮,逃往西安,途經白水縣,馬鳳剛恭迎聖駕,殷勤侍俸,博得慈禧的歡心。次年,慈禧與光緒帝回到北京,大賞救駕與接駕的功臣,賜其父馬崇德進士功名,封其母為誥命夫人。馬鳳剛升任西安知府,人稱馬相國。辛亥革命後,馬鳳剛辭職還鄉。


清代到民國長官流通寶豐、順來和盛德三種錢票。寶豐錢莊為山陝商人程寶豐創辦,遺址在現回民幼兒園。順來錢莊為穆學文創辦,他以開皮行和鹽行為主,地址在育才閣西(原長官被服廠)。盛德錢票由協興泰錢莊發行,為王湖的王姓創辦,山陝商人李盟入股,遺址在現在的夏家後人夏傑居住地。三家錢莊憑自己的家產和商店的資本,以自己行店的名義發行票子。民國初年建立長官郵政代辦所,1912年順來錢莊開始印製錢票,票子曾經流通到蚌埠和漢口等地。這是長官商人“誠信”經營的最好體現。
宣統三年(1909年)回民杜寬捐款在延河重修連接長官南北的三孔紅石拱橋(1983年復建後稱復興橋),橋上修了兩個城門,南門協興門,北門長佛門。至此,長官有七個城門。二層的城門中間放置土槍、土炮,用於防匪防盜。長官南北集中間以延河為湟,杜寬橋北以本地漢族為主,杜寬橋南的集市因由山陝商人和回族為主興起也稱協興集,這時的商業中心主要集中於延河南的大小十字街。
民國初年,長官集仍屬於西三鎮,為阜陽西鄉之地。總體上,位置偏僻,封建保守,政治腐敗,匪患嚴重,自然災難頻發。加上土質瘠薄,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1923年底,共產黨員張蘊華遵照黨的指示棄學返鄉,在阜陽西三鎮開展黨的工作。他組織學生會、窮人會、夜校等,提出“扒廟宇,打神像,興學堂”的口號。1928年建立農民赤衛隊,1929年辦起了長官小學,張蘊華任校長,帶領學生、教師和窮人先後扒掉7座廟宇和文昌閣,又扒掉自家3間瓦房,建成了育才閣。他還在在清真寺創辦回民小學,在山陝會館創辦山陝職業學校。1931年,張蘊華、賈廣聚、曹國勳發動長官店革命暴動,在我黨歷史寫下光輝篇章。

臨泉設縣前,省政府曾派臧德滋、省建設廳測繪人員至阜西一帶實地勘察。擬新縣城址選擇3處,即長官店、沈丘集和楊橋集,測繪人員最初方案傾向新縣治設於長官 。理由是:長官為全境中心地點,地勢平坦,橫跨延河兩岸,四通八達,交通便利,易於指揮全境。縣治初名為阜西縣或三河(指沙、泉、洪三河)縣。由於當時延河道航運淤塞。張蘊華革命暴動失敗後,群龍無首,族群矛盾尖銳,阜西設治10人籌備委員中無長官紳士。籌備委員多傾向選擇設於皖西北門戶的沈丘集,最終在省政府第257次談話會議中通過,新縣定名為“臨泉縣”。1935年臨泉復置縣治後,長佛門北長官稱第一區長官店聯保,協興門南稱第二區協興鎮聯保。

抗戰多義士 青年求學處

1937年8月13日,抗戰時期慘烈的中日淞滬會戰打響,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隊,長官店人郭子友當時是中央軍校教導隊一團(團長周振強)5連的學生,郭子友和同窗從8月底到上海,堅守長達2個月之久。1937年11月在上海蘇州河畔八字橋抗擊日軍戰鬥中壯烈犧牲,年僅19歲。
1940年冬,魯蘇豫皖邊區黨政分會總部(後改為總司令部)遷到臨泉。大軍雲集,淪陷區的大批機關、學校、官僚、青年學生和軍人流亡長官集附近。總司令部機關報《重建日報》報社(社長湯恩伯兼,實際負責人王鳳池)遷於長官集北張寨。1942年1月,日本侵略軍飛機在長官北張寨小學操場上空投下炸彈,幸無人員傷亡。


1942年5月,侵華日軍在岡村寧次的直接指揮下,集中兵力,企圖一舉消滅冀中抗日的回民支隊,時距阜東縣城(今河北省阜城縣)8 華里的回民支隊陷入敵包圍之中。支隊司令馬本齋、參謀長張剛劍指揮部隊沉著隱蔽。待敵大隊通過後,敵後衛部隊 400 餘人欲進莊搜索時,長官人張剛劍率領的回民支隊迎著敵後衛部隊向西猛撲,殲滅日偽軍 300 餘人(死屍裝 8 汽車),成功突圍。
抗戰期間,騎二軍軍部(軍長廖運澤)的野戰醫院設於長官集長佛門北路東的火神廟(即建國初期的長官區衛生院)。野戰醫院有醫生有十多名,護士二十多名。1944年4月,日軍進攻阜陽,“邊區黨政工作總隊”遷住長官西三里大亓莊,饒樓。騎二軍八師在十八里鋪、三十里鋪和六十里鋪的阻擊戰中,眾志成城,戰鬥慘烈,傷員被及時轉回長官野戰醫院。火神廟無法容納,一百多名抗日傷員在“魯一臨中”師生的協助下,轉移到山陝會館。日本投降後,騎二軍軍部僱了十多輛馬車,將尚未痊癒的抗日傷員送到蚌埠,然後坐火車到杭州的後防醫院養傷。
1943年,著名的教育家張敏之奉山東省政府命令,為招收從山東淪陷區流亡出來的愛國青年學生讀書,在長官借用育才閣和山陝會館及民房,創辦了一所公費學校——山東省立臨時中學。後因在阜陽又辦了一所山東省第二臨時中學,於是該校改稱山東省第一臨時中學(簡稱“魯一臨中”)。國民政府教育部後將山東省立高中改為國立高中,張敏之改任國立二十二中第一分校教務主任,第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李仙洲兼任校長,但不駐校,張敏之為該校實際負責人。1947年春,張敏之率該校師生離開長官鎮。

抗戰期間,長官商業再度興隆,改稱長官鎮。據《長官區志》記載,抗戰時期,長官集有商業店鋪約30家,飯店50餘家,菸酒店5家,雜行10餘家,浴池3個,肉架8個,酒坊4個,糧坊10個,染坊2家。鐵、銅、錫、銀鋪10多家。較著名的有李貫一的“全盛興”商店,以經營油鹽為主。陳懷珠的“協興商店”,以經營食品為主。趙慶福的“慶福百貨店”,以經營棉布、百貨為主。中醫有同發生(張文清辦)、同春協(韋子賢辦)、同義祥(劉懷林辦)、同春和(張春亮辦)四個堂號,西醫有北大、博愛、基督、建舉四家醫院。


千年古鎮長官集,潮起潮落追夢來!安徽省臨泉縣這個地方曾經攪動多少風雲?

建設新長官 文旅入畫來

1947年10月,陳、慄大軍在豫皖蘇軍區的配合下解放長官。臨泉縣民主政府將長官鎮改稱長官區。僅在解放戰爭中長官人犧牲13人,在抗美援朝中長官犧牲12人。如渡江戰役中犧牲的長官人萬寶生,金門之戰犧牲的長官人楊蘭賀、解放海南島戰鬥中犧牲的長官人杜恆山、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長官人徐英法。和平年代運糧犧牲的長官籍戰士李新成,長官籍的烈士張蘊華、曹國勳、郭子友……“忠”和“義”流淌在長官人的血液中。
1949年3月,“三縣一市”合併為臨泉縣,長官區下轄18個鄉和長官鎮。1961年長官區轄長官、單橋、郭寨、鐵佛、花蘭5個人民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改稱鄉。1992年撤區並鄉,區改為鎮。現長官鎮轄4個居民委員會和11個村民委員會。
2010年6月,長官山陝會館被確定為臨泉縣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6月被列入阜陽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28日,復建後的山陝會館開館。新修繕的山陝會館花戲樓長18米、寬12米、高10米,是典型的清代戲臺建築。磚木結構的花戲樓坐南朝北,戲臺與北側的關帝廟相對,中間一處開闊廣場。在關帝廟東側是財神殿,供奉五路財神,西側是觀音殿,供奉送子觀音,北側是春秋閣,供奉的是關羽。“每個地方的山陝會館幾乎都有一座關帝廟,說明山陝商人走到哪裡都把他們信奉的‘忠義’思想帶到哪裡,長官的山陝會館也不例外。”講解員聶忠榮介紹說,關帝廟大殿又叫雲長閣,是當時山陝商人每逢傳統節日紀念關羽的地方,當地山陝商人的後裔逢年過節都要來這裡紀念關羽。


據瞭解,從2016年開始,長官古鎮文化旅遊項目進入實施階段,內容包括修繕山陝會館及花戲樓亭館、育才閣、張蘊華烈士紀念館;修復老電影院,修建奶奶廟、關帝廟等;修建大型停車場、遊客接待中心,貫穿循環水路,連接延河,恢復兩座古橋;修繕清真寺,打造清真一條街,加快建設清真食品產業園,融入當地雜技文化表演及美食、清真等文化元素,打造“美譽安徽旅遊十大古村鎮”,推動當地特色文化旅遊業加快發展。

通訊員 文濤/文 本報記者 穆可亮/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