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五駕馬車”將如何拉動新基建


產業互聯網“五駕馬車”將如何拉動新基建

產業互聯網作為連接用戶的上層應用,對新基建能起到自上而下反哺的作用,能將新基建更好地與終端需求銜接,使得其建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投入。

2020年是充滿“危”與“機”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迫使各國採取緊急措施,多種線下商業活動被按下暫停鍵,經濟減速甚至下行的壓力持續增加,世界的憂慮情緒不斷加重。

危機之中,以互聯網醫療、教育直播、遠程辦公、在線公共服務等為典型代表的新興數字化業態呈現出爆發態勢,產業互聯網發展被按下快進鍵,對抗疫復工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經濟復甦帶來了曙光。

面對不確定性持續增加的世界,產業互聯網將是未來重塑產業活力和韌性的關鍵。而產業互聯網變革,必然需要與工業時代基礎設施不同的“新基建”支持。新基建的核心就是數字基建,包括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雲計算等,是支撐數據採集、傳輸、存儲、計算、分析、應用、安全等能力的新一代基礎設施。新基建具備跨網、彈性、智能三大特徵,能有效支持產業互聯網,加快促成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

發展產業互聯網,也能對新基建起到自上而下的反哺作用。互聯網能將新基建更好地與終端需求銜接,使得新基建的建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投入。因此,發展新基建應更加強調市場機制和民營經濟的作用,充分鼓勵互聯網行業企業作為生態共建者參與。在此過程中,互聯網將著重發揮五種核心能力,為未來產業經濟發展增加確定性砝碼。


疫情倒逼產業互聯網“突圍”


(一)疫情按下經濟的“暫停鍵”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造成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從東方到西方、從北半球到南半球,諸多國家不得不採取限流限行到封路封城各種緊急手段,造成主要線下商業活動受限或暫停,全球經濟由此受到顯著衝擊。3月上旬從美國開始,多國股市發生連續熔斷,聯合國4月簡報更將今年全球總產值從此前預測的增長2.5%轉為下降0.9%,經濟的憂慮情緒不斷加重。

疫情暴露了當今全球化經濟的緊密性和脆弱性,局部的擾動將快速傳播甚至反覆共振,使得全球經濟減速下行幅度擴大、週期拉長的可能性持續增加。在物理隔離可能反覆持續、分工貿易可能萎縮遷移的情況下,如何找新“拉力”應對經濟衰退風險,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首要問題。

(二)產業互聯網按下“快進鍵”

疫情讓物理世界的經濟活動部分停擺的同時,數字世界開啟了接續和修復的“快進鍵”。以互聯網醫療、教育直播、遠程辦公、在線公共服務等為典型代表的新興數字化業態呈現出爆發態勢,對抗疫復工乃至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傳統偏重線下的行業,在疫情倒逼之下加速上線,線上方式也從過去的輔助手段轉換為主要手段。企業和機構不得不思考如何全面使用互聯網來開展經營活動,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僅把互聯網作為某些環節的補充,由此真正開啟了產業互聯網的轉型實踐。

在當前消費者已經充分互聯的情況下,產業互聯網轉向以互聯不夠充分的廣大企業和機構為對象,以其生產經營各流程環節為場景,提供互聯網化的技術、應用和服務,幫助它們成為能夠線上線下無縫協同運營的新型單位,完成數字化轉型。這不僅能讓企業和機構降本增效、創新業務,更能通過構建“數字分身”提高其應急修復能力。

(三)數字灌注未來經濟“韌性”

放到更宏觀的視角看,當各行各業通過產業互聯網完成數字化轉型,行業內的、行業與行業間的、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間都將實現有效互聯互通。由此形成的數字“比特”與物理“原子”之間的實時互動能力,將為未來經濟注入“韌性”,從而能更有效地應對不確定性變化。

從疫情期間的情況看,這種韌性至少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切換性。在原有經濟活動通道中斷的情況下,能借助數字化快速構建新通道,實現經濟活動的靈活切換。例如,疫情期間限制人的流動和聚集,大量企業無法開展現場辦公影響正常經營。通過視頻會議、在線文檔等方式採取遠程辦公,很多企業就能快速恢復基本、甚至全部的經營活動。

二是修復性。在原有經濟活動通道受阻的情況下,藉助數字化疏通或重連通道的節點,讓活動能夠延續和持續。例如,受疫情交通流控影響,物資採購流通不暢導致疫區出現抗疫和生活物資緊張等問題。電商和快遞服務平臺通過搭建全球採購和物流綠色通道,能夠迅速對接供需修復供應鏈,保障物資及時的流通和供應。

三是伸縮性。在原有經濟活動通道不足的情況下,藉助數字化擴展通道節點和容量,讓更多活動能夠開展從而滿足需求的增加,並且在需求收縮時也能隨之釋放多餘的資源。例如,疫情促使大量活動轉到線上,導致對網絡和計算資源的需求激增。傳統信息技術很難快速響應,而通過雲計算就能快速擴容和調配資源滿足短時間爆發的新需求。

此外,疫情還使得大量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現金流緊張,從而對資金需求激增,通過在線金融平臺能夠將各類借貸、融資、稅收、資助等政策及申辦渠道匯聚,對接給企業按需選擇和快速獲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保障經濟的穩定。


新基建是產業互聯網變革的“底座”


(一)新基建的核心是數字基建

產業互聯網是產業的數字化變革,是重塑未來產業活力和韌性的關鍵。

歷史上每一次產業變革,都呈現出從底層到頂層、從局部到整個產業體系的換代升級。作為數字時代的產業模式和體系,產業互聯網必然需要與過去工業時代基礎設施不同的“新基建”。

新基建的核心就是數字基建,是支撐數據採集、傳輸、存儲、計算、分析、應用、安全等能力的數字化基礎設施。有了新基建的支持,各行各業就能有效獲得關鍵的數字化框架、資源和技術,在此基礎上便利開展各種數字化應用創新,加速實現向產業互聯網的升級。

(二)新基建的三層結構與三大特徵

新基建雖然有個“新”字,但並非孤立存在、也不是對傳統基建的替代。實際上新基建與傳統基建密切相關,很多情況下新基建將與傳統基建嵌套融合,共同發揮作用。

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新的數字化設備和系統安裝於道路、建築等傳統設置之上,共同作用才能實現城市的智能運行。具體認識新基建,可以從範圍和功能兩方面入手。

範圍上,新基建可分為核心層、基礎層和創新層三個層面。

核心層指純數字技術軟硬件的基礎設施。包括5G 、數據中心、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是整個數字經濟的技術根基。

基礎層指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升級,例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在這些領域中,傳統基建投資佔比較大,但近年來拉動效用遞減,通過投入數字化改造能再發揮穩投資、促增長的主體作用。

創新層指以數字化為內核的全新基礎設施,例如無人配送物流系統、無人工廠、無人智能終端等,對未來新興產業和經濟形態的支持作用大。

功能上,新基建具備跨網、彈性、智能三大特徵,使其更能應對環境變化。

跨網指新基建不是單一孤立的單元,而是

多種基礎設施的數字化互聯網絡。目的是讓分散在各種傳統基礎設施中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能夠彼此配合高效運轉。尤其在遇到疫情等突發事件“斷流”時,藉助新基建能夠快速修復連接與保障流通。

彈性指新基建不是固態不變的,而是動態耦合的雲化體系。新基建要能根據環境變化迅速調整狀態,保障建於其上的平臺和業務運行正常。雲計算能快速調配網絡和計算等數據資源,支持各類應急應用快速開發上線。而在應急狀態解除後,這些資源又能快速釋放,應急應用也能有效轉變為常態應用,以避免資源浪費。比如,緊急上線的健康碼正在演變為用戶授權下的“一碼通”,未來將支持醫療、出行等系列服務便利開展。

智能指新基建不是單純被使用損耗的物理資產,而是擁有數據智能的軟硬件系統。數據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算法軟件,擁有了能幫助使用者決策的智能。尤其當這層數據智能疊加到傳統基建之上,能爆發出巨大的效率價值。如疫情大數據與交通結合可指導通行流控、醫療影像 AI 與醫院設備結合可輔助疫病快速診斷、電商與物流數據結合可精準匹配物資供需等。


產業互聯網反哺新基建的五種核心能力


產業互聯網作為連接用戶的上層應用,對新基建能起到自上而下反哺的作用,能將新基建更好地與終端需求銜接,使得其建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投入。因此,發展新基建,應更加強調市場機制和民營經濟的作用,充分鼓勵互聯網科技企業成為生態共建者,積極參與傳統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在數字基礎設施、全新基礎設施建設中勇於創新,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突破。在此過程中,產業互聯網將著重發揮五種核心能力。

(一)微接口能力,實現新基建跨網連接

利用各種便利接口快速實現到用戶的“最後一公里”,使新基建能夠有效保障多要素、端到端的聯通。疫情期間小程序、公眾號、二維碼等微接口的湧現,以低門檻的海量用戶連接能力,凸顯出對社會快速應急和恢復的廣泛價值。

在公共服務領域,疫情地圖、同行查詢、健康碼等小程序實現極速上線,保障了居民出行和城市治理安全;商業服務領域,零售、外賣為代表的生活服務平臺工具也發揮了關鍵的互聯作用,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和商家基本經營。

可以說,有了微接口能力,新基建就能最大化發揮對社會、對每個人的普惠價值。

(二)技術迭代力,加快新基建建設落地

以數字技術的高效研發和迭代能力,參與共建新基建的數字核心,能夠有力支持各行各業的自主創新。疫情期間,互聯網行業積累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資源及能力,為諸多行業的數字化抗疫和復工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山大學、清華大學等利用騰訊雲提供的海量算力和智能算法,大大加速了新冠病毒藥物研發;各地教育部門藉助騰訊教育雲資源快速搭建在線學習平臺,讓廣大學生能“停課不停學”;更多的行業和機構則通過騰訊會議等創新應用,快速實現復工復產。

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平臺的大規模技術資源調配能力發揮了突出作用,是實現新基建“彈性”的重要保障。為滿足激增的海量用戶使用,騰訊會議8天就緊急擴容主機超10萬臺,這種效率在傳統基建、傳統公共服務模式上是難以想象和實現的,這也體現了互聯網參與新基建的核心價值體現。

可以說,疫情為傳統行業和互聯網的深度結合提供了大規模的“試驗場”,更有效利用互聯網技術基礎開展創新變革的行業企業,有望率先恢復經營“疫後重生”。

(三)開源協同力,擴大新基建公共價值

通過牽頭推動開源合作,可最大化新基建的公共價值。開源天然有利於新基建的發展,其開放性能激發全社會的創新迭代能力,並讓技術成果能快速成為全社會充分共享的基礎設施。

騰訊一直是開源生態的堅定擁抱者與積極建設者,通過開放輸出積累多年的連接、計算與交互等多方面能力,積極推動和參與開源社區建設,全力輔助新基建的生態共建。雲操作系統、企業級容器等多項核心技術的開源共享,有效滿足了各行各業碎片化與定製化的需求,降低了各行各業打造數字化助手的成本。

截至2020年3月19日,騰訊在GitHub上發佈的總項目數達到100個,Star 數超28萬,全球排名前十。在採用開源技術的新基建支持下,各行各業將能避免費力重複“造輪子”,大大縮短創新和迭代週期和成本,同時還能將更多精力用於聚焦核心業務發展。

(四)平臺生態力,促進新基建經濟拉動作用

互聯網成熟的平臺生態運營能力,能夠將新基建捲入豐富的生態系統中,放大其對整個生態經濟的拉動作用。新基建不再是單一的、固定不動的物理基礎設施,而是數字化、軟硬件結合的複雜系統,需要技術、應用與產業多方參與才能有效發揮作用。新基建生態將基於互聯網和各傳統行業的生態大融合,創造出全新的生態圖景。

互聯網將重點為新生態引入眾多的數字化的開發者及生態夥伴,與傳統產業研發力量結合,通過共享技術能力、業務邏輯和專業系統等,基於平臺應用的創新需要,共同完成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這就使得新基建與平臺、應用能有機結合,“按需而建”發揮最大作用。

典型如工業互聯網,騰訊就與三一重工、富士康、商飛等多家制造業龍頭企業合作共建,讓底層的雲計算基礎設施能適配不同工業子行業平臺的需求,同時帶動開發者參與上層的應用開發,形成生態整體聯動。

(五)全域安全力,提高新基建的安全性

從頂層應用安全到底層技術安全貫穿,協助新基建打造產業級的應用安全保障體系。在社會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各行業全方位、全天候運行的網絡應用和服務,將為新基建的穩定與安全帶來新的挑戰。互聯網基於豐富的業務場景,能從最終應用安全需求出發,結合底層雲服務與周邊組件的安全可控需求,有效聯動供應鏈上下游如操作系統、開源軟件、產品周邊攻擊的防禦和應對,聯合打造廣泛適應於各領域的產業級網絡安全基礎設施與服務。

騰訊安全已開放靈鯤監管科技平臺、天御星雲風控平臺、天御反欺詐系統三大平臺能力,面向泛金融、泛互聯網、智慧零售等群體,解決新業務場景中的安全問題,同時還推出安全專家服務平臺,將安全思維從被動防禦升級到主動佈局,提供戰略視角的安全諮詢服務,為企業數字化生命週期保駕護航。

可以預見,隨著新基建的穩步推進,產業互聯網正迎來加速發展的新機遇。產業上層的數字化變革也必將“反哺”底層的新基建,為其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共同推動中國經濟的新舊動能轉換、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國家數字競爭力提升。這將為不確定性持續增加的未來,增加至關重要的確定性砝碼。

文 | 司曉(CAIJINGELA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