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廳裡吃個飯,然後被感染了!還未徹底消除,務必時刻警惕

隨著四月接近尾聲,五一即將迎來,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在家裡待得夠久的了,看到各個街頭路邊已經恢復了以往的繁華,出來排隊吃火鍋,吃燒烤的那就不再少數,這樣一看感覺疫情早已過去。很多朋友肯定又在積極籌備去哪個風景區旅遊,去某某家的火鍋店聚聚,誰誰誰農莊的櫻桃成熟了等等一系列的打算。如果疫情真的早已過去,那就全民歡喜了。看看目前的狀況吧:

餐廳裡吃個飯,然後被感染了!還未徹底消除,務必時刻警惕

餐廳裡吃個飯,然後被感染了!還未徹底消除,務必時刻警惕

餐廳裡吃個飯,然後被感染了!還未徹底消除,務必時刻警惕

全國已經達到150多萬人了,而且現在還在以萬計的增加,這些都值得我們我們去警惕,目前我們國家增加的確診人數主要就集中在境外輸入,那我們又在看看最近大家都關注的中俄邊境吧!

餐廳裡吃個飯,然後被感染了!還未徹底消除,務必時刻警惕

聽者永遠覺得距離自己很遙遠,沒有發生在自己身邊感覺那都不是什麼事情。如果此時的你,對這個病毒還在抱這種幻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下面我們就看看在餐廳裡吃個飯,然後被感染了,後悔也晚了。

最近外國某雜誌在網站發行了一篇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涉及了一同在餐廳就餐的3個家庭,每個家庭都出現了感染。

據研究,廣州的A、B、C三個家庭,共10人在同一家有空調的餐廳用餐。

該餐廳是一棟5層樓房的空調大樓,三樓用餐區佔地145平方米,每個樓層都有自己的空調。每張桌子之間的距離約為1米。A和B家庭分別坐了接近1小時,A和C家庭坐了70分鐘左右。中央空調的出風口和迴風口位於C桌上方。而A家庭剛剛從武漢回來(當時誰也不知道,更何況你去餐廳吃飯會去告訴你旁邊的人說我是從某某地方回來的嗎?人家可能還會認為你是神經病),結果A、B、C均被感染。

具體情況是這樣的:

1、 2020年1月23日,A家庭從武漢出發,抵達廣州;

2、 2020年1月24日,患者A1與其他3名家庭成員(A2-A4)在某餐廳共進午餐;

3、 與此同時,B、C兩個家庭坐在相鄰的桌子旁;

4、 2020年 1月24日晚間,A1患者出現發燒和咳嗽症狀,入院治療;

5、 截至2月5日,共有9人(A家庭4人、B家庭3人、C家庭2人)感染了COVID-19。

調查發現,B和C家庭中受感染人員的唯一已知接觸傳染源是餐廳中的患者A1。

對於B家庭,研究人員推測,最可能的情況是3個B家庭成員都直接被患者A1感染。但也不排除是第一位生病的B1傳染給了B2和B3。而對於C家庭,可能的情況是C1和C2都被A1感染,也或者是C1在護理C2的同時被感染。

2020年1 月 24 日,共有 91 人 (83 名顧客,8 名工作人員) 在這家餐廳用餐,其中,共有 83 人在三樓的 15 張桌子上吃過午飯。83 名客戶中,有10人確診 COVID-19,另外 73 人被確定為密切接觸者,並被隔離了 14 天。

在餐廳裡吃個飯,怎麼就被感染了呢!不得不讓我們警惕啊!

調查人員排除了氣溶膠傳播後,經過進一步的研究推測認為:暴發的最可能原因是——

液滴傳播。

其實,就是你熟悉的“飛沫傳播”,而空調在這裡做了“幫手”。研究提到,較大的呼吸飛沫(> 5微米)在空氣中保留時間很短,移動距離也有限,通常<1米。患者A1與其他桌子,尤其是桌子C的人之間的距離都> 1 m。但是,來自空調的強勁氣流可能會將液滴從C桌傳播到A桌,再傳播到B桌,然後再傳播回C桌(出風口→C→A→B→進風口)。

對此,研究人員建議餐廳需要增加餐桌之間的距離,並注意空調風向和改善室內通風。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環境所所長施小明提醒:

1、排隊過程中要佩戴口罩,減少交流,與相鄰的顧客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

2、排隊時打噴嚏的話,用紙巾遮住口鼻,或採用肘臂遮擋等。

3、取餐時,應避免用手直接觸碰頻繁接觸的物體表面。

4、在付款的時候儘量選擇二維碼等非直接接觸電子付款的方式,減少使用現金結算。

5、就餐前,選擇表面清潔的桌椅且靠近門窗等通風較好的位置就坐。

6、要注意手衛生,可用洗手液在流水狀態下洗手或者使用手消毒液揉搓雙手。

7、在用餐的過程中,摘下口罩時,要注意保持口罩內側的清潔,避免汙染。

8、避免面對面就坐,可以選擇同向而坐,且相隔1米以上。

9、儘量縮短就餐時間,減少同行人員之間的交流。

10、如餐廳就餐人員較多,應選擇打包帶走的方式。就餐結束後,應立刻離開餐廳,減少在餐廳的逗留時間。

現在疫情還未徹底消除,無論是在工作途中、還是日常生活中或者即將到來的五一節假日,都需時刻做好防範工作,不要因為一時之歡,拿自己或朋友的生命開玩笑。如果看到這裡的朋友,希望你可以動動您的手指轉發給你身邊的朋友,提醒他們也是在保護自己,我們自己的健康也是朋友的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