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地方戏: 何时处处听“乡音”

​​薪火相传地方戏

非遗地方戏: 何时处处听“乡音”

非遗地方戏: 何时处处听“乡音”

非遗地方戏: 何时处处听“乡音”


“海兴南锣,是土生土长的剧种,从孕育到产生和发展,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明万历年间流传在当地的民间小曲——《打枣杆》脱胎衍变而来。因其主要打击乐器广锣(俗名‘铛子’),所以北方人便称之为‘南锣’。”谈及即将代表河北省参演2020年“戏曲百戏盛典”的海兴南锣剧《顶灯》,参与创新创作的我市戏曲编剧赵宪坡,一语道破这一非遗地方戏的传承脉络。

在赵宪坡的叙述中,记者了解到,作为省非遗,南锣剧在海兴流传甚广,各村民间艺术团体、业余剧团都有此剧,各乡镇集市庙会、逢年过节更是必演剧目,百姓喜闻乐见。不过,在传承过程中,随着时代变迁,南锣剧也曾处在消失的边缘。

“客观环境的转变,以及当下观众欣赏角度和水平的差异,加上作品本身始终没能脱离秧歌剧等原因,南锣剧的发展与传承曾经面临着挑战,现在经过创新创作,南锣剧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从事戏曲编剧多年,赵宪坡掌握了有关南锣剧的大量资料。

过往辉煌成功,曾经传承困境,今天正在创新发展,南锣剧的兴衰史,也代表着其他沧州非遗地方戏的现实境遇。

“沧县木板大鼓是国家级非遗,遗憾的是现在老艺人健在的不多了,登台演出的多是18周岁以下的孩子,中青年演员中就四五位能唱,出彩较少,存在传承断代现象。”沧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金芳说,极具地域特色的沧县木板大鼓,保护和传承形势严峻。

在沧州众多地方戏中,沧县木板大鼓、河间西河大鼓、青县哈哈腔、海兴南锣剧等都已经入选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地方戏传唱了数百年,它们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文化价值穿越时空


“咱们的木板大鼓全国独一无二,拥有400多年历史。另外,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都是从沧县木板大鼓演变过去的,可以说沧县木板大鼓是它们的母根。”沧县木板大鼓传承人王银杰用“母根”来形容沧县木板大鼓的文化价值。

非遗地方戏有一方水土的滋养,同时又能折射一方地域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地方文化的艺术表现,也是我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县哈哈腔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形成。它跟河北梆子是一个板腔体,主要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唱到快时好似万马奔腾,唱到慢时,又像小桥流水。青县、献县、河间、南皮这一带最为流行。哈哈腔每到一个演出地,观众都叫好。之前在河间、沧县演了20天,最后撤台时,观众还不让走,又清唱了两小时。”青县哈哈腔传承人刘宗发多年来一直在坚守,最大的动力就是来自乡亲们喜欢。

非遗地方戏通俗易懂,往往能够起到寓教于乐的教化作用,比如即将在“戏曲百戏盛典”上演的曲目南锣剧《顶灯》,就有劝人不要赌博的剧情内容。

“海兴南锣剧唱腔汲取了大量的海兴地方民间说唱艺术,演唱舒展悠扬,表演伴有杂技、武术、舞蹈等动作,道白是海兴地方方言土语,剧情多体现海兴一带民俗,传统剧目演员大多为一丑一旦,演出滑稽、幽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人们尊老爱幼、积德行善、勤劳耕织、尚文进取等。”赵宪坡说。

另外,这些优秀的地方戏也为其它艺术形式提供了养分。“许多人们熟知的音乐作品都有地方戏的元素,比如节奏轻快的女生小合唱《放风筝》就是改编自河北三大民间秧歌之一的南皮落子。”中国音协会员褚玉生说,“这些优秀的非遗地方戏,是前辈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代表着这片土地上的丰富文化,艺术工作者有责任守护好这些文化遗产,将其发扬光大,留给后世子孙。”

何时处处听“乡音”

“海兴近几年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给南锣剧带来了希望。特别是通过对南锣传统剧目《顶灯》的整理、改编和新编现代戏《豆腐王》的亮相,无论角色、行当、戏文词格、唱腔音乐,还是文武场、锣鼓经等,都在继承的前提下有了新的突破,并开始从无板式向有板式发展,终于使之成为比较完美的南锣戏曲,为南锣发展辟出了新路。”赵宪坡认为,传承非遗地方戏任重道远,需要传承人、保护单位、业界专家等各有关方面一起努力。

在这方面,沧县木板大鼓的保护、继承和发展,值得学习和借鉴。

“1999年,在木板大鼓还没有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对它的保护。到了2003、2004年,我们的木板大鼓培训机构成为省里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工程试点单位。2006年,它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沧县对木板大鼓的传承非常重视,从2002年开始,举办首期木板大鼓培训班,年年举办古韵书场,每年拿出一个多月的时间,有时是一个半月。2007年,沧县成立了木板大鼓传习所,从那时开始举办木板大鼓培训班。木板大鼓老艺人们白天教学生,晚上在县礼堂广场说书,每年都要举办消夏演出,平时还要下乡巡回演出。如今开展木板大鼓进校园活动,也为培养新生力量奠定了基础。”刘金芳说。

除此之外,唱响非遗“乡音”还可选择抱团发展和开展线上推广。一方面,可以由相关部门统一协调,成立地方戏联盟,开展艺术交流,培训人才,扩大影响;另一方面也可借势互联网进行线上传播,目前在线直播平台关注度很高,可以把地方戏中的优秀剧目,通过网络直播,实现跨区域推广。总之,未来非遗地方戏的发展,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才会让地域性戏曲艺术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