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以醫共體之“通” 解群眾看病之“痛”

當前,由於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很多患者捨近求遠,到城市醫院就醫,造成“城市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冷冷清清”的現象,而在家門口放心舒心就醫是廣大百姓的期盼,近年來,廣德縣致力於解決這一突出矛盾,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真正實現縣域醫共體建設落地開花。

一場手術,兩個小時,牽動醫院、外界、患者家屬三方人心。

4月5日晚,一位86歲的老人由家人護送急匆匆來到縣醫院急診室。老人當時心慌氣短,心跳只有32次/分,此前就已暈厥數次。“這是心律失常,隨時有心臟停跳的風險!”急診科醫生當時心中警鈴大作,老人必須立即安排手術。

對於老人的症狀處置,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轉院就診,二是就地處理。按照以往慣例,受制於本地醫療條件,病人家屬往往更傾向於將病人送往外地三甲醫院。但老人情況等不得、慢不得,轉診過程中更是兇險難測,在與病人家屬充分溝通情況下,老人最終留在縣醫院進行手術。

夜晚21時許,病人進入DSA導管室手術,來自弋磯山醫院的主任醫師楊玉雯親自掛帥,縣醫院心內科主任邱五一和丁厚醫生為病人做了手術。兩個小時手術時間,術中患者再次出現暈厥,又出現室性心動過速,楊主任決定先安裝臨時起搏器,再安裝永久性起搏器,最終從死神手中拉回了病人的生命。

這場手術棘手又兇險,在縣醫院急診急救史上幾乎從未有過。事實上,正是得益於縣醫院DSA診療技術的突破,弋磯山醫院專業醫師的高超水平,為這場手術提供了先決條件。手術成功後,病人家屬握著主刀醫師的手連連感謝,“現在咱縣級醫院醫療水平確實提高了,這麼大一場手術在家門口就完成了,省了一筆大開支不說,人也免得奔波勞累。”

“醫生跑、技術跑,病人不用跑。今年隨著我們正式掛牌弋磯山醫院廣德分院以來,在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各方面都與三甲醫院實現了資源共享,對我院提高醫療技術服務水平 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今後很多患者足不出戶,在家門口就能看專家,又大大節省了開支,著實方便了患者。”縣醫院有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隨著縣級醫院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生病後不再向外地醫院“擠”,而是就近選擇縣級醫院治療,因為他們知道很多大小醫院如今已實現資源共享,儼然是“一家人”。這一變化,源於該縣創新探索推動醫療衛生資源下沉,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醫改模式——“醫共體”。

今年,可謂是廣德縣“醫共體”建設的“豐收年”,3月,縣醫院成功牽手弋磯山醫院,正式掛牌弋磯山醫院廣德分院;2月,惠民醫院正式簽約合作浙醫二院醫療集團,開創了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跨省合作的新篇章;中醫院先後加入安徽省中醫院、蕪湖市中醫院、省立醫院、省立兒童醫院等三甲醫院組建的醫聯體,定期組織專家座診、義診、培訓……一樁又一樁的向上“聯姻”,正是讓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提高縣級醫院診療能力,幫助群眾實現大病不出縣,以醫共體之“通”,破解群眾看病之“痛”。

醫共體的本質不僅是“上聯”,亦是“下通”。為了真正打通醫療服務“最後一公里”,我縣各大醫院除了向上聯結大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省市級醫院的同時,也加強向下聯結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促進形成“首診在基層,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的有序就醫格局。

不打“單張牌”,改打“組合牌”。如今,縣醫院已聯合新杭鎮中心衛生院、楊灘鎮中心衛生院等7個鄉鎮和74個一體化村衛生室組成了醫共體。中醫院聯合邱村鎮中心衛生院、誓節鎮中心衛生院、柏墊鎮中心衛生院以及50個一體化村衛生室組成了醫共體。除此以外,兩個醫院還分別與鄉鎮中心衛生院組建緊密型醫共體,分別覆蓋了參合人口28萬人和16萬人。

藉助“醫共體”的東風,我縣醫療服務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如今,我縣病人上下轉順暢,病人外出就診量明顯減少,醫療負擔逐步減輕。2016年以來,醫共體內共下轉病人2765人次,上傳病人9365人次。2018年全年新農合實際補償比達73.2%,較去年同期相比提高4.2個百分點。

醫共體的上下互通,可謂一通百通。既通了技術,又通了服務,既“通”了群眾的看病困難,又使得優質的軟硬件資源上下互通,為看病患者帶來了福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