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共體”讓老區群眾“病有所醫”

近日,臨沭縣婦幼保健院成功搶救一名羊水栓塞產婦。在這場“奪命”大戰中,婦保院醫療團隊四十多名醫務人員快速反應、默契配合,在臨沭縣危重孕產婦搶救專家小組和臨沂市危重孕產婦救治體系專家組的電話和現場指導下,歷經近5個小時搶救,終於將產婦從“鬼門關”拉了回來,在與死神的賽跑中取得了勝利,母子平安。這是臨沭縣“醫共體”建設以來,整合市縣醫療資源、提升服務能力的一個成功範例。

構建縣域醫療服務體系,打造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讓群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臨沭縣衛生健康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明坤自豪地說,今年以來,臨沭縣積極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重構醫療服務,優化診療流程,整合技術力量,縮短救治時間,規範救治流程,改進醫療服務質量,科學配置醫療資源,降低醫療成本,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醫共體”讓老區群眾“病有所醫”


整合資源 上下聯動 探索構建縣域分級診療新模式

強化縣級醫院龍頭作用,統籌兼顧實現縣級“強”。科學搭建醫療服務平臺。明確牽頭醫院是縣域“醫共體”建設的關鍵,在整合縣域醫療資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臨沭縣在充分考慮基礎設施、醫療人才、診斷設備等因素的基礎上,明確由臨沭縣人民醫院牽頭組建縣域醫共體,成立一體化管理辦公室,下設綜合保障等五個服務部,抽調專兼職人員共14人,統籌管理全縣的醫療機構。在保持各成員單位法人資格、單位性質、人員編制、投入渠道、職責任務、優惠政策、原有名稱“七不變”的基礎上,實行人事、財務、藥品目錄、採購配送、診療標準、醫保支付、醫防融合、績效考核、信息系統、後勤保障等“十統一”管理。依託縣人民醫院建立醫學檢驗、病理診斷、影像診斷、消毒供應、轉診會診、信息數據、物資配送、綜合運維8大醫療服務中心,實現城鄉一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分級診療、共同發展。

積極構建上聯下通格局。投資1000萬元建設臨沭縣衛生健康信息平臺,實現醫共體內部信息互聯互通。目前,臨沭縣“醫共體”轉診會診中心已與臨沂市人民醫院、山東省立醫院、青大醫療集團、上海龍華醫院、北京名醫專家團等省內外知名三甲醫院建立醫聯體合作關係,建立轉診會診平臺,實現遠程會診、遠程教學、遠程學術研討等功能,為群眾看病就醫提供便民惠民服務。做實分級診療基礎。編制《臨沭縣醫共體分級診療疾病目錄》《臨沭縣醫共體轉診會診專家組名錄》,明確縣、鎮醫療機構可以治療的病種,摸清醫共體內醫療資源分佈情況。患者在醫共體內就醫,可根據病情及患者家屬意見,由醫共體負責預約、邀請各級專家來沭會診,對於確有必要上轉的,可由醫共體轉診會診中心代為聯繫,為患者提供最優質服務。醫共體內部實行單病種付費、連續計算起付線,鎮街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報銷比例由85%提高到90%,最大程度讓利於民。

強化鎮街衛生院樞紐作用,因地制宜實現鎮級“活”。加大財政扶持補助力度。從今年起,縣財政每年撥付保障資金2000萬元,並逐年遞增,由醫共體根據鎮街衛生院績效考核成績予以補助發放。對全縣43名鎮街計生辦工作人員實行專項管理,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管理團隊,負責對所在轄區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的日常管理、績效評估和監督考核等職責。加強衛生院標準化建設。認真開展雙創雙提雙滿意活動,在硬件設施到位同時,各鎮街衛生院大力開展標準化提升工程,改造院容院貌,努力打造溫馨舒適的就醫環境。目前全縣鎮街衛生院標準化建設達標率83.3%。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堅持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兩手抓、兩手硬,對下加強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對上加強與醫共體縣級醫院的合作交流,共建優勢學科,落實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確保轉得出、接得住。

強化村級衛生室網底作用,多措並舉實現村級“穩”。推進鎮村衛生一體化管理。進一步推進鎮街衛生院對村衛生室實行統一行政管理、人員管理、業務管理、財務管理、藥品器械管理、績效考核 “六統一”管理模式,逐步形成鎮街衛生院延伸舉辦或領辦村衛生室的一體化辦醫格局,提高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加大運行保障力度。縣政府對每個考核合格的一體化管理村衛生室每年補助運行經費2萬元;為682名在崗鄉醫購買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解除鄉醫後顧之憂。鎮街衛生院加大對村衛生室管理、培訓力度,提升村級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達標率90.2%。建立鄉村醫生准入機制。實施從本地應屆高中生或返鄉大學生中選擇人才到高等醫學院校進行定向培養制度,由縣財政承擔費用,簽訂合同到村衛生室服務,解決鄉醫服務能力不強和逐年減少問題。把523名村計生專職主任全員培訓、考試合格後,聘任為村級健康保健員,納入家庭醫生簽約團隊,發揮走村入戶、熟悉村情的優勢,做到隊伍“穩”。

強化統籌 人財保障 釋放縣域醫療資源新活力

強化組織領導,紮實推進改革。調整充實全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雙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擔任成員,具體負責上級深化醫改各項工作任務落實。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常委會、常務會議、專題會議、現場會議,研究部署醫共體建設工作。財政保障到位,基礎設施提檔升級。近年來,臨沭縣先後投入1億餘元用於衛生健康民生事業。新建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精神衛生中心、8處鎮街衛生院門診綜合樓、80處村衛生室,改造提升196處村衛生室。今年,繼續投資4億元,啟動縣人民醫院二期、縣中醫醫院門診綜合樓,2處鎮街衛生院門診綜合樓建設項目,對集中改造剩餘的28處村衛生室全部實施新建。人才保障到位,技術力量不斷加強。積極開展“百家名醫進臨沭”“百名醫生赴名院”“雙百人才培養行動”活動,2019年共有128名國家級知名專家來臨沭坐診、帶教,先後派出78名中青年骨幹到上級知名醫院進行中長期進修學習。在建立“請進來、走出去”人才交流機制的同時注重激活本土人才,簡化醫共體內醫師執業手續,醫共體內各醫療機構執業的,不需辦理主要執業機構變更和多執業機構備案。針對公立醫院編制資源“總體緊缺、編制資源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對臨沭縣人民醫院調整控制總量,由1200名調整為1900名,以滿足新院建成投入後的發展需求。基金保障到位,醫保支付改革探索有力。充分發揮醫保基金槓桿作用,印發《臨沭縣醫療共同體居民醫保基金預付打包付費實施方案》,對醫共體實行居民醫保基金總額控制 “大打包”付費,縣醫療保障局準確定位服務醫改職能,協助縣醫共體一體化管理辦公室做好居民醫保基金預算、兌現、監管等工作。

防治結合,科學樹立“全民健康”服務新理念

做新健康服務,把群眾大健康的理念“樹起來”。加大宣傳力度,整合愛國衛生、疾病防控、婦幼衛生、健康教育、醫療服務等健康服務資源,通過服務體系的補缺補短、科教強衛的支撐保障、智慧醫療的開發運用等方式,共同推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把群眾慢性病、生活習慣“管起來”。全縣共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148個,把65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家庭醫生簽約範圍,實現了手機APP信息化簽約、管理、隨訪。在全市率先兌現65歲及以上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費由醫保基金承擔35元的惠民政策,打了造“如約而至,健康同行”臨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新品牌。做實健康信息共享,把群眾信任的“留下來”。依託全縣衛生健康信息平臺,實現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連續記錄和個人健康信息平臺共享,醫共體內醫療衛生信息互聯互通,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讓個人健康信息成為看病就醫的“活檔案”。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上級專家的高水平服務,有效降低了看病就醫負擔。三季度,縣域內就診率同比上升了8%。(李新 李敏)


“醫共體”讓老區群眾“病有所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