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人覺得讀書是最好的事情?

為什麼古人覺得讀書是最好的事情?

格言聯璧 學問類之四

《為什麼古人覺得讀書是最好的事情?》作者:雪冰

讀書便佳

這句格言非常經典,短短四個字,其實包含許多內容。首先可以看出來,中華民族的老祖宗都非常重視讀書,如果我們粗心大意,一定會忽略掉許多信息,而今天我們在學習這些珍貴的格言,就一定要認真仔細注意所有信息。

雖然這句話非常簡單,簡單言詞裡面包含的道理,既樸實又經典,通常情況下,越是深刻的道理,表達的時候越簡單,我們想要懂得這句格言的意思,還是應該從讀書這件事開始分析。我們可以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古人為什麼如此推崇讀書這件事。

咱們先可以觀察一下現在的社會狀況,許許多多的人都不明白事理,經常幹一些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帶給別人很多的傷害,同時也帶給自己更多的名譽損害,可是這些不明事理的人,大部分都還沒有覺察到自己做的事情有多麼的不好,似乎已經不知不覺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那就是不明事理的事情越做越多,帶給社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導致有一些人盲目跟隨,然後社會風氣急轉直下。

為什麼會有不明事理的人出現呢?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盲從妄為呢?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讀書,因為只有讀書這條路,才能實現懂得更多的道理,只有懂得道理才能明白事理。以前也有討論過讀書的問題,我們的老祖宗都是把學習古聖先賢放在如同一日三餐那麼重要,是人生必須應該實踐的事情。古人的讀書和我們對讀書含義的認知有很大不同,古人對讀書的理解是學習古聖先賢做人處事的道理,然後把這些道理應用到生活中,而我們卻早已經偏離傳統對讀書的理解,我們現在大多數情況只是狹隘的把學校學習或者提升學歷理解為讀書,我們在學校學習為了進修達到提升學歷,基本上都圍繞一個核心內容,那就是讓工資高一點,或者提升職稱目的也只是想要達到工資再漲一點,目標不同肯定最終實現的人生高度就不同,我們和古人對讀書這個詞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認識,其實我們讀書希望實現的效果,古人完全可以達到,而古人追求的讀書效果我們卻是望塵莫及。

讀書肯定不是單純的只是為了求得明事理,學習文化知識改變命運這也是其中之一,這一點也是我們一直在追求和全社會早已達成的共識,我們現在把讀書都是定位在學習文化知識,我們也確實是需要學習文化知識,無論是生活中工作中,想要跟上時代發展,想要趕上普通大眾前行步伐,我們必須學習更多文化知識,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保證我們自己不被淘汰。

我們在探討古人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的時候,一定要和現在有相應的對比,有時我們很難去理解過去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抱著懷疑的心態,我們總是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我們自己做不到,或者我們自己不願意做到,其實全部原因都在我們自己身上。

這句格言好像是很隨意在說,肯定感覺有些和古人的平常風格有些略微不同,如果是古人給後世子孫說什麼教誨忠告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非常嚴肅和認真在說,這句話直接的解釋就是隻要讀書就好了,為什麼他們會這樣說呢?這難道是真的很隨意的一句話嗎?很顯然肯定不是平常隨意在說,如果只是平常的很隨意的一句話,絕不會以一句格言的形式流傳下來。現在就非常明顯了,為什麼古人他們如此推崇讀書這件事?

在我的小時候,雖然外公外婆他們有很多外孫,但我還是非常幸運的經常能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我外婆給我講述許多解放前發生的事情,雖然我外婆不識字,但我外婆也不像一個沒有文化的人,這裡就聽起來非常矛盾,一個不識字的人為什麼說她是不算沒有文化?外婆告訴我,她在小的時候,本來是有機會讀書學習,由於她膽子小,加上家裡也沒有人有那個意識讓她這個女孩子讀書,雖然他的舅舅特別給她媽媽提出過,這個外甥女應該上學讀書,但因為全家都沒有那個太強的讓女孩子讀書的意識,加上外婆小時候膽子小,所以就沒有讀書,可我的外婆她有個能力,就是記憶力非常強,一直以來從小到大我都非常羨慕外婆,如果我有外婆十分之一的記憶力,那我一定會非常的優秀。我的外婆記憶力好到什麼程度?我給舉個例子說明問題,我外婆有一個大哥和一個弟弟,大哥因為是家裡需要勞動力,肯定沒有上學讀書,外婆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她是個女兒,全家都沒有那個意識讓這個女兒讀書,因為我外婆的好幾個舅舅都是有文化的人,我那個小舅爺放學回家以後,他把需要拿來學習的課文讀了一遍又一遍,但是始終記不住,而就在旁邊幹其他事情的姐姐,就是之前他讀了幾遍,姐姐早已經就能背誦,不但能背誦了,他自己在練習背誦課文的時候,姐姐還能發現他哪裡背錯了,而他這個姐姐可是不識字啊,或者有時候他課文讀了好多遍,他自己還沒有記住,而這個不識字的姐姐早已經能背誦了,當他想要搞清楚自己能不能完整背誦這篇課文的時候,他就讓姐姐聽著自己背一遍,然後姐姐就告訴他哪裡背錯了。正是由於我的外婆記憶力非常超強,外婆的舅舅們都是有文化的人,以前那些有文化的人,都喜歡看書把它讀出聲來,其實朗讀文章是有極大的好處,當外婆在舅舅旁邊聽舅舅讀戲劇的時候,不知不覺間外婆也早已經記住了,所以我的外婆雖然不識字,但是他能背誦許許多多的戲劇劇本,或者許多的文章,正是因為這樣,就在農忙的時候,外婆還經常給旁邊身邊的人講一些戲劇故事,最關鍵的事情是,我外婆給我以及其他人講戲劇故事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讀的原文,同時還加一些外婆自己增加的修飾字詞,這些事情周圍的人都知道,至少我瞭解到的情況是,在我們周圍從來沒有像我外婆那麼記憶力強的人。可是由於一些客觀因素,那時我外婆從小沒有上學讀書,可從外婆給我的一些講述中瞭解到,我的外婆不知不覺把讀書非常推崇,而且我從外婆身上看到了過去的人,非常重視讀書和對書籍非常尊敬,在我外婆的言辭裡面,我從小總感覺我外婆把讀書這件事說的非常神聖,而這個和我外婆是否識字沒有任何關係,過去小時候我並不懂這些,後來長大以後開始學習傳統文化了才開始明白,由此可見以前的人對於能寫書的人是多麼的尊敬。

為什麼古人覺得讀書是最好的事情?

過去的人尊敬有能力寫書的人,和讀書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從很小的時候都從外婆的言談中發現,外婆肯定來自過去自己能夠背誦的那些書內容的影響,似乎書中有記載什麼就是一個非常神聖的事情,也聽的出來能被書中記載也是非常不容易實現的事情。而今天的時代,想寫一本書也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因為許多人都曾經寫過書,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能寫書的人沒有什麼了不起,雖然說對於現在的人來說有能力寫書不是什麼稀奇事情,由於寫一本書非常不容易,當我們聽到有誰寫了一本書,依然會為之讚歎,正是由於我們中國人歷代對書籍的珍視,才產生了對書神聖化的認識和推崇,可現在的很多作者,許多都已忘記了寫書的意義,現在有些人寫的書,那些書中的內容也許很多都是不上什麼檔次,沒有深度也沒有廣度,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是不懂裝懂或胡言亂語,這一點我絕對沒有亂說,以前我曾看到過有正規出版社出的書,對傳統文化相關經典的講解,實際上書中許多地方都是錯的,可依然還是出版了,對於不懂相關內容的讀者來說,當他遇到這種書那就深受其害,因為極有可能會被嚴重誤導。而經過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那些古籍,或多或少總能帶給我們很多啟迪和幫助,極少有出現誤導大眾的情況,這可是多年前相關作者創作的作品,這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給我們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我也曾仔細深思過這個問題,慢慢的我總算明白了一些,一個最核心原因是和作者是否有學問有很大關係,現在似乎答案更加明確了,我們中國人歷代對書的推崇和對有能力寫書人的尊重,根本原因在於對有學問人的敬重。

有學問的人都是怎麼誕生的?為什麼他們會有學問?我們經常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才華橫溢,實質上他們的知識淵博都來自於讀書,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原本不需要在這裡特別討論,寫一本書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如果我們自己寫的書最後沒有價值,甚至裡面充滿了錯誤,那我們就需要深刻反省自己,自己為什麼會犯這些錯誤?既然有出現錯誤,那就是說我們對相關知識點學習遠遠不夠,通常情況下寫一篇文章,我們都會仔細檢查,寫一本書肯定都會有多次的檢查,書已經出版了竟然有人發現錯誤,這就是說作者自己並沒有意識到裡面的問題,這樣的狀況對於作者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平時自己生活中言辭可能只是會影響幾個人,寫了一本存在嚴重錯誤的書可能會誤導一大批人,我們每一個作者都應該特別重視這個問題。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我們已經懂得了,唯一秘訣就是讀書,可我們還是應該細想一想,為什麼說讀書可以成為有學問的人?而事實上今天的人都有讀書,我們自己也有讀過書,我們自己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嗎?如果我們自己不是一個有學問的人,為什麼我們都有讀書卻沒有成為有學問的人?我們是不是應該深度反省這些問題?

通過這條格言我們總結了一個結論,我們的老祖宗一定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都認為讀書是最好的事情,現在似乎答案更加清晰了,我們這樣的判斷一定是正確的,古人指的讀書都是為了追求什麼?其實很簡單,他們都是為了追求自己能有學問,而事實上,許許多多的古聖先賢確實非常有學問,那是我們夢寐以求卻始終沒有達到的一個高度,我們需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相比於我們的祖宗前輩,我們比他們笨嗎?我們都是他們的子孫,這個問題似乎也是有一些無解,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去和古聖先賢們比一下智商。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方式來問自己,我們現在的物質條件比過去差嗎?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很顯然我們現在的物質條件比過去好了不知多少倍,可我們自己在其他方面和過去的人差了不知多少倍,為什麼我們差了那麼多?

其實這些問題想要獲取答案更簡單,我們只需要搞清楚過去和現在人才都是怎樣產生的,當然時代不同了,可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某些根源上的內容都是一樣的肯定不會變。出口成章這個詞相信許多人都知道,意思是隨隨便便說出來的話都可以成為文章,我們現代人認為把一些字連起來,只要讀起來略微通順就算是文章了,過去肯定不是這樣界定,過去能稱之為文章的文字作品,是可以帶給後世正面幫助的內容,並且絕對是可以達到沒有錯誤,嚴肅程度可能遠遠超過我們現在的想象,我們在此不需要長篇大論,只需要抽絲剝繭,那樣搞清楚一些問題,就變得非常容易了。

過去人才的培養機制,原理很簡單,先讓學生多熟背經典的文章,日積月累達到足夠的數量,表面上好像這樣很機械,因為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裡面,總覺得死記硬背是一個非常辛苦的事情,事實上古人絕不僅僅只是為了死記硬背,只是使用了這種方式,其實目的並不在此,是為了先給頭腦中裝滿足夠素材,有了這些素材以後,同時也是為了磨鍊學習者的定力,在有定力的基礎上,加上頭腦中持續累積的那些素材,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拿來應用。而我們對此認識遠遠不足,因為在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時候也有死記硬背,一方面我們沒有磨鍊定力,另外就是我們頭腦中累積的素材還是太少,再加上我們學習的內容,並不是足夠的經典,古人首先選擇的是聖賢教誨優先學習,而我們現在早已經對聖賢教誨嚴重疏忽,更何況古人是特別強調在生活中做到聖賢教誨,我們連聖賢教誨內容是什麼都不知道,更不要說在生活中做到。我們雖然過去可能也有類似於古人那種學習方法,實際上我們現代人模仿根本不像,所以到了我們來說,其實只是單純的為了死記硬背,所以我們永遠也達不到古人的那種教學高度,由於我們差距太大,自視甚高的現代人,誤以為自己走進了新時代,許多時候還出現了很多諷刺挖苦過去教學模式的言行。

古人特別推崇讀書,因為古人早已經認識到,一個人想要實現有學問,必須要有足夠的智慧,智慧肯定不是想當然憑空獲得,需要持續學習加上長期沉澱,這裡的智慧其實就是指的綜合能力。很多古代文化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古代那些有才學的人,當他們需要引用某些經典的時候,根本不需要查資料,他們直接就可以把相關的段落背誦出來,而我們現代人連查資料都不知道在哪裡查找,為什麼他們可以隨時背誦很多的經典內容呢,這就是剛剛提到的類似於死記硬背那種方式,這個時候大腦中累積的素材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時候應該對古人特別重視讀書這件事有了一些瞭解。

這句看似很隨意的格言,內容很短但是意義非常深刻,對於我們膚淺的現代人,很容易忽略這句格言,因為古人的讀書和我們今天的讀書,其實定位高度還是有很大不同。古人讀書是為了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有學問的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德行基礎不夠就沒有資格稱之為有學問的人;今天的人也有讀書,我們讀書的目的又是什麼?至少是有一件事情,我們現代人讀書,從來都不是為了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行,這一點正是古人的基礎課程,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總是有很多無法擺脫的煩惱。

(2019年5月13日作)

為什麼古人覺得讀書是最好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