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年”怎麼過?最經典的過年習俗,回味遙遠的年味!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為隆重,也是最熱鬧的節日。到了這一天,舉國上下,普天同慶,熱鬧非凡。

如今,過年“看春晚”、“集五福”、“搖紅包”,這些活動已經春節必不可少的一項了。在古代,沒有手機、電視、電腦的年代,古人都怎麼過年呢?都有哪些習俗呢?且隨作者一起去看看吧!

古人“年”怎麼過?最經典的過年習俗,回味遙遠的年味!

一、燃爆竹(宋)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藥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

據《神異經》記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

關於“燃爆竹”,最有名的一首,莫過於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在火藥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以燃爆竹為主。

古人“年”怎麼過?最經典的過年習俗,回味遙遠的年味!

范成大《爆竹行》中這樣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僕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

可見,燃爆竹,是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項習俗。在南宋,還出現了用草紙裹火藥紮成卷形的爆仗。《武林舊事》:“至於爆仗,內藏藥線,一連百餘不絕。”指的是用藥線串在一起的鞭炮。

到了明代,黎淳有一首《爆竹》詩:“自憐結束小身材,一點芳心不肯灰。時節到來寒焰發,萬人頭上一聲雷。”這裡所詠的是“昇天雷”,在北方稱為“二踢腳”。也就是,我們現在燃放的“煙花”的雛形。

古人“年”怎麼過?最經典的過年習俗,回味遙遠的年味!

二、拜年送名片(明)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過年拜年一說,由來已久。現在,我們用用電話、短信、微信、微博等拜年,在古代則是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

據記載,在宋代已有。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據《清波雜誌》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

到了明代,仍舊如此。文徵明《拜年》詩云:“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清代《燕臺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

可以說,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用的賀年卡的前身。

古人“年”怎麼過?最經典的過年習俗,回味遙遠的年味!

三、教坊自樂(宋)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絃。

在古代,青樓女子可是被官府所認可的,尤其是到了宋代,發展更為迅速,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逢年過節,青樓更是熱鬧非凡,據史料記載,“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

古人“年”怎麼過?最經典的過年習俗,回味遙遠的年味!

除了官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設酒庫賣酒,為招攬生意,“官私妓女,顧倩只應”。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閒自娛。 因而,才有了“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絃。”一說。

在作者看來,教坊自樂這種活動,就類似於現在的各種晚會,不知道,你怎麼看?

古人“年”怎麼過?最經典的過年習俗,回味遙遠的年味!

關於古人過年的傳統習俗,還有很多,今天就不一一列舉了。回到現在,已經進入臘月了,各地的人們開始準備過年了,添置新衣、打掃房子、置辦年貨等,大街小巷都開始有了過年的氣氛。

讀者們,關於古人過年習俗,你怎麼看?今年過年打算過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