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主角張小敬出場時總是帶著一把大概只有制式三分之二長度的唐刀,他把這把刀稱為“折辱之刀”,“無用之刀”。

後來的劇情告訴我們,這是因為當年張小敬身為參將,不願帶兵去打“石堡城”,被撤職一擼到底後,又特意獲贈了這把刀,以示羞辱。

“石堡城”,在劇中被描述為“易守難攻”,卻又沒有太大價值的要塞。

“石堡城”這個要塞,這個地名,在唐朝是真實存在的,那麼,它真的如劇中所說,是可有可無的存在麼?

先上兩張圖,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圖一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圖二

石堡城,地處今天的青海省湟源縣,背靠東西走向的華石山,圖一是自南向北方向視角,圖中所示平頂石臺,三面絕壁,唯有北面正對湟源谷地方向,有小徑可上,雖然曾經的要塞已無跡可尋,但是在冷兵器時代,它位置的險絕與易守難攻,可想而知。

圖二,就是站在石臺之頂俯瞰視角,湟源谷地一覽無遺,遠處隱約可見的,是南北走向的日月山。

石堡城的位置,剛好卡在兩山交叉的位置,而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如下圖,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圖三

這一張圖,是文成公主的進藏路線,石堡城就在圖中所示日月山下面,唐朝吐蕃邊界線的位置上,那麼,文成公主為什麼要繞這麼一大圈呢?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圖四

看這張圖中,黃河一百八十度大拐彎的位置,與上一張圖對比,可以發現,文成公主只能委屈地兜這樣大的一個圈子,圖中深綠色所示,都是崇山峻嶺。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圖五

再看這一張圖,可以清晰的瞭解到,讓文成公主不得不繞道的,是橫亙在其間的秦嶺,崑崙山系,巴顏喀拉山,和橫斷山系,這在遙遠的帝國時代,是幾乎無法逾越的天險,雖然也有諸如“茶馬古道”一般的由川進藏路線的存在,但對於如文成公主這般大隊人馬,或是大軍的通行,無法想象的事。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圖六

這張圖中,左邊那個標記黑叉的,就是石堡城所在位置,再看一張大圖,感受一下石堡城對於河西走廊的意義。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圖七

看到沒有,一目瞭然了吧,石堡城的位置,向上直接威脅那細細的河西走廊的腰眼位置,從這裡,至少通往四個重要方向,

1,西北方向,是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是茫茫西域,是隻要大唐國力所及,幾乎無邊無際的疆土。

2,正東方向,沿著河西走廊,一路直下,是富庶的隴西,更可以威脅大唐都城長安。

3,西南方向,沿著文成公主的進藏路線,是“唐蕃古道”,也是吐蕃大軍直下高原,進逼河西走廊,切斷安西,北庭與中原聯繫的通道。

4,東南方向,黃河一百八十度大拐彎的位置,正是著名的“河西九曲之地”,植被繁盛,土地肥沃,可耕可牧,是優良的戰馬牧養地,也是資源貧瘠的吐蕃最容易拿到手的一塊高價值土地,在唐朝,吐蕃之間多次易手。

“河西九曲之地”與唐境相連,大軍勉強可以通行的山口,基本就是圖六所示,唐朝與吐蕃之間的邊境線上,唐朝設“軍”的位置。

這其中,最方便通行的,還是石堡城所在位置,不然文成公主也不會非要走這裡,對吧。

為了防備吐蕃,護佑河西走廊和關中安全,唐朝在河西走廊的腰眼位置,設置了河西,隴右兩大節度使,屯兵十幾萬,嚴防死守,要知道,整個安西都護府的常備正規軍,也不過才兩萬五千。

重兵集聚,那麼顯然,處於偏西位置的石堡城以西,相對防守就偏弱了,這一個點的位置,正在唐軍防禦的雙重要害上,以此為前出基地,吐蕃進可以掠取戰馬,糧食等戰略資源,退也有防禦支撐,進退自如,而這是唐軍無法容忍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原本,在河西走廊與吐蕃之間,還有一塊緩衝地區,有個小國“吐谷渾”,疆域大約是自“河西九曲之地”到青海湖西,石堡城是在他們的領域之內。

公元663年,吐蕃前後用了四年的時間,吞併吐谷渾,連帶著,就將石堡城拿在了手中。

這時正是大唐高宗李治時期,那麼他在幹嘛呢?

從唐太宗時期,大唐一直在為自己的東北方向忙個不停,與高句麗之間的戰爭一直沒停過。

660年,滅百濟,斷高句麗膀臂。

663年,“白江口之戰”,一戰滅盡日本國支援高句麗,百濟的精銳。

668年,攻滅高句麗,自此東北方向大定。

唐軍在東北方向忙活的這些年,吐蕃卻在逐漸消化了吐谷渾後,成為唐朝的大患。

670年,吐蕃出動大軍,幾路分進,安西四鎮全部淪陷,隨後唐軍薛仁貴出兵,雖於“大非川之役”兵敗,卻也迫使吐蕃把到手的安西四鎮又還了回來,連帶著,石堡城也被拿了下來。

之後唐朝,吐蕃之間,圍繞河西走廊戰爭不斷,石堡城地區多次易手。

這時的石堡城,還只有石臺,沒有要塞,大約大唐玄宗開元五年左右,才由吐蕃建起了石堡城要塞,吐蕃對這座城的稱呼為“鐵刃城”,倒也頗為形象。

石堡城要塞自建立後,圍繞它的的爭奪就一直沒有停過,唐朝與吐蕃之間反覆易手,大致有五次大的爭奪戰,如下:

1,開元十七年,信安郡王,朔方節度使李禕,精選朔方,河西,隴右三鎮強兵,分兩路長途奔襲,一路繞道側後,斷其支援,一路直奔石堡城,一戰功成。唐玄宗大喜之餘,欣然為石堡城更名“振武軍”。

石堡城固然險絕,若是將它與周遭的聯絡,支援切斷,徹底孤立,要攻它也就不難了。

這一戰,正是電視劇中,張小敬拒絕參戰的那一次。

2,開元二十九年,圍繞石堡城,吐蕃出動四十餘萬大軍,打出了極其漂亮的一仗。

這一仗,吐蕃同樣是兵分兩路,一路是大軍四十萬出青海湖西,直撲鄯城,西寧,讓唐軍不敢怠慢,引重兵來迎,卻又輕飄飄的一觸即退,另一路,萬餘精兵從積石軍以東,悄悄殺出,佯攻廓州,再次拉動唐軍集聚,隨後急轉掉頭,拐了個九十度的大彎,直奔石城堡,輕鬆拿下。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這一戰的精彩程度,足可成為戰史經典,吐蕃以誇張的四十萬大軍作為佯動方向,迫使唐軍調動大軍,謹慎應對,若是唐軍不理睬,隨時可以把佯動打成主攻,這一路的特點就是兵力規模足夠大,大到你無法忽視,另一路,萬餘精騎首先出擊位置就幾乎是盲點,出乎唐軍意料的從邊境小路殺出,直奔州城,再次逼迫唐軍聚兵來攻,隨後突然轉向,在唐軍完成合圍之前,絕塵而去,然後在唐軍以為他破圍而走時,才顯露出此戰的真正目標,石堡城,這一路的特點,就是“奇”,“快”。

這時的石堡城,周邊兵力早已抽空,料想,在石堡城要塞唐軍當面,應該還有一支攻城部隊在隱藏待機,隨著吐蕃精騎到來,阻絕,遲滯唐軍四方支援,吐蕃一戰輕鬆拿下。

隨後,吐蕃對石堡城再次修高加固,並在周圍各制高點,以及連接唐蕃古道的道路沿線,層層修築寨壘,以石堡城為核心構成綜合防禦體系。

3,從天寶二年到天寶四年,即公元743年至745年,皇甫惟明領唐軍逐步清除石堡城外圍支撐,於745年發動總攻,在吐蕃以傾國之力,不計代價的拼死增援下,攻擊失敗。

4,皇甫惟明沒成功,就輪到另一個名將出馬了,王忠嗣,大唐中期最耀眼,最具戰略眼光的將星,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就是那個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王宗汜”,就是那個成天瞎嘚瑟,把“我阿爺”掛在嘴邊的“王韞秀”的父親。

天寶五年,正是電視劇中的“天保五年”,張小敬反恐事件發生的這一年,王忠嗣的權勢達到了他人生的頂點。

為了石堡城的爭奪,根絕河西走廊的大患,王忠嗣在這一年,受領“河西”,“河東”,“朔方”,“隴右”四鎮節度使,身處隴右,京畿之側,而能手握重兵二十餘萬,能作出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是對他的信任非同尋常,也顯見得唐玄宗已經是決心不計代價了,要徹底解決石堡城的問題。

那麼王忠嗣是如何做的呢?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首先,王忠嗣於朔方,河東二鎮徵調優良戰馬九千匹及部分精銳騎兵,充實河西,隴右戰力,又隱蔽調精兵進入河西走廊,於746年麥收時節,吐蕃固定的每年侵擾搶掠時間段,突然爆發,在從青海湖西到本文圖六中,右邊黑叉所示積石山之間的區域內,對多點進犯的吐蕃大軍同時發動攻擊,圍追堵截之下,吐蕃進入唐境的五萬大軍幾乎全滅,並逼迫此時依附於吐蕃的吐谷渾殘餘勢力歸順了唐朝。

同時,王忠嗣領軍乘勝追擊,將吐蕃在兩國邊境處修築的寨壘工事,幾乎掃蕩一空,石堡城重新被孤立了起來。

隨後,王忠嗣又指揮擊破了吐蕃為報復而與大食國組成的聯軍入侵。

接下來,王忠嗣在安排唐軍恢復屯守邊界堡壘工事的同時,又安排新築了兩處重要軍鎮城防。

這兩處城防,一處是圖六所示石堡城上方,白水軍再往上處的威戎軍,新城位置,另一處是在圖六右邊黑叉右側的鹽泉。

為什麼說這兩處重要呢,在圖上可以看到,這兩處,新城扼守大通河,鹽泉鎮控黃河,又都不是在兩國邊界處,而是在稍深一點的位置。

王忠嗣這樣安排,大有深意,新城所在位置,正是傳統上唐軍的防守薄弱環節,在長長的河西走廊防線上首尾不能兼顧之處,扼守大通河,一方面可以防止吐蕃利用河谷地形偷渡,另方面也與唐軍邊境防守形成梯次支撐,構建戰略防禦縱深,讓吐蕃即便突破邊境,也不能為所欲為,極大壓縮吐蕃的進攻方向選擇,並能憑此遲滯吐蕃大軍行動,為唐軍各方來援爭取時間。

而鹽泉的選擇,大體與新城相同。

如此,唐軍在河西走廊上的縱深位置,廣設軍堡,不但與邊境防禦互為支撐,也將整個河西走廊的防線,連接成了一個整體,石堡城的戰略核心作用,同時也被大大的削弱了。

不過在電視劇中的時間段,王忠嗣尚未接手隴西時,張小敬的拒絕參戰,就有點無厘頭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王忠嗣才對同僚提出的石堡城進攻計劃興致缺缺,並消極應對,導致又一次的石堡城作戰失敗後,滿朝官員包括唐玄宗都對他大加指責。

面對唐玄宗的責難時,王忠嗣先是將自己的整體戰略作了描述,並指出,吐蕃國力正是強盛之時,對石堡城的防禦,更是不惜以傾國之力面對,一味強攻硬打,實在不是上策,王忠嗣估算,強攻石堡城,唐軍不惜代價的話,可以做到,但在吐蕃的拼死反擊下,至少要付出數萬傷亡的代價,何況唐軍也不可能長期以重兵駐守河西,這樣就算攻下來,也早晚會丟…

客觀的講,王忠嗣的整體戰略可謂高明之極,正應了自古良將的最高境界,“善戰者,無赫赫之名”的要義,不是有句話麼,正好可以作為這個戰略的補充說明,“存地失人,人地盡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

然而唐玄宗不幹啊,我要石堡城,你王忠嗣不打,我就找能打的來。

5,接替王忠嗣的,是哥舒翰。

749年,哥舒翰徵調四鎮精兵六萬餘,連同輔兵共十餘萬攻擊石堡城,這是一場大唐與吐蕃之間,國力撞擊的硬碰硬的較量。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石堡城要塞並不大,內有吐蕃守兵不到千人,但是吐蕃以廣闊的河西九曲之地為依託,調集近二十萬大軍,瘋狂的對唐軍外圍防禦部隊進行衝擊。

血戰。

石堡城方向,四天了,還沒攻下,哥舒翰急眼了,招來攻城將領,下令斬首,帥賬內諸多將官求情,攻城將領也立下軍令狀,限期三天,攻不下即死。

這一仗,開啟了癲狂狀態,在圍繞石堡城為核心的百里方圓區域,唐軍,吐蕃大軍,雙方都不斷的調動援軍,不分白天黑夜,也不分主力輔兵,直殺得血流成河,人鬼不辨。

終於,在第七天的凌晨,唐軍攻破石堡城,贏了。

贏了麼?

史書記載,唐軍此戰主力輔兵,合計傷亡近六萬,吐蕃一方傷亡不清楚,不會少於這個數字,史書記載唐軍戰果是擊殺六百,俘虜四百,這就有點扯淡了,傾向過於明顯,分明是用唐軍的整體戰役傷亡數字來對應吐蕃石堡城守軍的數字。

但即便如此,值得麼?

石堡城拿下了,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大唐與吐蕃之間的戰略競爭態勢。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拒絕攻擊的石堡城,真的無足輕重麼?

綜上,石堡城的重要性,是在吐蕃國力強盛的狀態下,不斷對外擴張,與大唐對撞的過程中,一步步凸顯出來的,並在大唐由開元到天寶年間,達到了兩方爭奪的白熱化,大唐王忠嗣的出現,短時間內有效的謀劃佈局,又讓大唐緩解了這一個點上的壓力,至少在防禦上,補上了這個漏洞,假以時日,未必不能在逐次對抗吐蕃侵擾的同時,以求進取。

遺憾的是,王忠嗣的戰略並沒有被延續下來,大唐選擇了大量消耗國力的方式,投入對石堡城的爭奪,河西方向的大量傷亡,以及隨後投入的重兵屯守,都進一步削弱了大唐在中原,乃至關中地區的防禦兵力,僅僅幾年後,“安史之亂”爆發,能說跟這沒一點關係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