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全歼秦国大军,战胜楚国劲敌,打遍天下,为何最后故意战死?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而在当时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传统就是“蹈义而死”,其中有一位将军全歼秦国大军,又战胜楚国劲旅,天下无敌,却也蹈义而故意战死。

此人全歼秦国大军,战胜楚国劲敌,打遍天下,为何最后故意战死?

“蹈义而死”,它以“视死若轻”为骨,以“遗生行义”为魂,表征士人独立的人格与精神。这一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并达到为社会理想、为人格慷慨赴死的高潮。这位名将就是先轸,是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战绩的军事统帅。

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是一个从小就具有才华的人,而且也很喜欢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十七岁时,就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先轸就是其中一位。在前656年,晋国发生史上著名的骊姬之乱,公子重耳的五位朋友都追随他逃到了狄国。

此人全歼秦国大军,战胜楚国劲敌,打遍天下,为何最后故意战死?

前636年,在宋国、楚国、秦国等多方帮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重用有才能的人,有贤臣良将的辅佐,使晋国国富民强、繁荣发展。三年后,楚国派军攻打晋国盟友宋国,宋国不敌派人向晋国求救。

正当晋文公因楚国实力强大,援救宋国劳师远征、困难重重,不确定要不要派兵援助时,先轸先晋文公分析了救宋国的重要意义。加上狐偃的支持,晋文公决定出兵援宋。晋国军队分为三路,先轸起先只是下军的辅佐,随着中军主将战死,而先轸有立功就成了新的中军将。

此人全歼秦国大军,战胜楚国劲敌,打遍天下,为何最后故意战死?

接着就爆发了晋国和楚国的正面战争,也是晋楚两国争霸的关键性战役——城濮之战。而楚国实力比晋国雄厚,于是晋国指使宋国贿赂齐国和秦国,让齐国和秦国替宋国求情。而晋国则攻打楚国的盟国曹国和卫国,在这种情况下楚成王知难而退,撤回围住宋国的大军。

只把善战的统帅子玉留在宋国驻扎,并嘱咐他不要出战晋军。但在求胜心切的子玉的挑衅下,晋军先暂避锋芒,而后找到有利地理位置,从而大破楚军,子玉也带着惨败的军队回到楚国。这场战役大获全胜,也成就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

此人全歼秦国大军,战胜楚国劲敌,打遍天下,为何最后故意战死?

前628年,晋文公病逝,其子晋襄公继位。秦国乘晋国霸业动摇的时机,发兵私自越过晋国边界,想长途袭击郑国。不想途中被郑国发现,于是秦国灭掉了晋国邻国滑国后就返回了。而先轸在面对晋国霸权遭遇挑战时,当机立断,率军阻击秦军。

秦国也是还不死心,企图攻灭晋国的同姓国,而先轸早已在崤的狭路设伏,秦军在经过时,遭到晋国伏击惨败。秦军三名主将被俘,军队无一幸免全军覆没。而晋襄公的嫡母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请求把被俘的三名秦将释放,以免秦晋两国结怨太深,晋襄公就答应了。

此人全歼秦国大军,战胜楚国劲敌,打遍天下,为何最后故意战死?

而先轸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不顾尊卑而口不择言,还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而襄公不仅没有责怪先轸,还像先轸道歉,这让先轸感到无比自责。于是在同年,狄军来犯时,先轸率军出击,在击败狄军后,先轸脱下头盔铠甲,冲进狄军中战死,以此讨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