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清明,我們這樣過!


今年的清明,我們這樣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古詩膾炙人口,流傳廣遠,可以說是清明詩的傑出代表。

綿綿細雨、草木蒼翠、溪水潺湲的清明時節,人們一般會紛紛出動,祭祖掃墓,祭奠先靈,以表孝道,以寄哀思。


今年的清明,我們這樣過!


是節氣又是節日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唐代開始,寒食與清明並列放假,不同年號分別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生活日趨都市化,民俗向娛樂方向發展。為了讓人們能夠在清明掃墓、踏青,太學放假三日,武學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當時的圖景。

後來,清明和寒食逐漸合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的祭祀習俗“收歸名下”。同時,時間相近的上巳節習俗“上巳春嬉”也融入清明節中。明清以後,上巳節和寒食節已基本退出節日系統。可以說,清明節是融合了“節氣”與“節俗”的綜合節日,幾乎是所有春季節日的綜合與昇華,因此,其節俗也具有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

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讓今年清明節的“打開方式”與以往不同,為避免聚集性和輸入性疫情等各類風險,全國多地發出通告,暫停現場祭掃和祭祀。清明節期間,各地的殯葬服務機構都相應地推出了網上公墓服務活動和“家庭追思會”“代客祭奠”等方式,為公眾增加了新的祭奠選擇。今年請大家用別樣的方式紀念先人。

2、掛紙

“掛紙”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壓墓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一迭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徵。

3、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就是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郊遊,市集買賣的熱鬧情景。

4、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5、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6、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晃動。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7、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此時,我們又多了一份哀思。

我們銘記用生命守護我們的英雄,悼念因病魔而失去生命的同胞。

把握當下,好好生活,就是對他們最好的祭奠,只要我們心裡銘記,那些勇敢與愛,他們就永遠在我們中間。

清明,從仲春開始,至暮春結束的時節,是純粹春天的節日,又承載著深遠的文化傳統。當我們慎終追遠、祭祖感恩的時候,我們也需要維護新生,煥發生機與活力。“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在百卉欣欣向榮、春風十里的清明時節,不能結伴祭掃,唯有留在家中,寄託哀思,緬懷先人。讓我們過一個“清淨明潔”的清明,把各種喜悅憂愁、飲食遊樂,都化作一種美好的精神寄託吧。

今年的清明,我們這樣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