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清明節更“清明”

渭南日報 記者馬辛

清明時節,煦風微送。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這既是賞春踏青、感受生命孕育的節氣,也是緬懷先輩,寄託哀思的時刻。獻一束鮮花緬懷逝去的親人、在公墓進行安葬祭奠、通過網絡表達對逝者的哀思……連日來,記者走訪我市各大殯儀館、公墓區發現,隨著“文明、安全、低碳、綠色”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文明祭掃的方式越來越受到市民推崇。

政府引導

官方發佈文明祭祀倡議書

“全市目前共有8個殯儀館,7個經營性公墓和400多個農村公益性公墓。清明節期間共計接待祭祀群眾超過10萬餘人,車輛2萬餘輛,共有341名殯葬服務工作人員服務和保障群眾清明祭掃工作。”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工作人員白瑜明說,“雖然現在人們的觀念都在變,但針對這麼龐大的祭祀人群,僅僅靠口頭呼籲文明祭祀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讓更多人瞭解,接受生態安葬、文明祭祀成為今年的重點工作。”

為此,市文明辦、市民政局聯合發佈了《清明節文明祭祀倡議書》,號召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推進殯葬改革,推行樹葬、花葬、壁葬、草坪葬等節地生態葬法,提倡骨灰撒散或者深埋、不留墳頭;不私建墳墓,把更多的土地留給子孫後代;在祭掃過程中不帶冥幣、燒紙,自覺抵制不良祭祀方式,不亂扔雜物、不破壞花草樹木,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以標語、宣傳單、報紙、廣播、網絡等多種形式,尤其是利用全市270餘塊路牌、室外LED顯示屏、市民行政服務中心辦公樓顯示屏、微信和QQ群集中宣傳,積極倡導文明、安全、低碳、綠色祭掃方式,已在全市形成良好氛圍。

“官方發佈這樣的倡議書很有必要。文明祭祀,需要政府引導。”市民王凱表示,“只有瞭解的人多了,才會有更多的群眾積極響應,文明祭祀才能成為一種社會新風尚。”

鮮花換紙錢 文明祭掃意識漸濃

4月3日,在大荔縣許莊鎮西小坡村“安樂園”公墓,不少群眾手捧鮮花祭祀先人,表達哀思。這種既環保又文明的祭掃方式,成了農村清明節祭祀的新亮點。

“每年清明前後,我們都在全縣各鎮(村)、街道辦開展‘鮮花兌換紙錢’活動,倡導文明祭掃,減少焚燒,保護環境和農林安全。”大荔縣民政局殯改辦主任趙衝告訴記者,從兌換數量上來說,正在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前些年剛剛開展此項活動時,清明節小長假期間大約能回收十幾箱紙錢,而2018年,大約只回收了三四箱紙錢。趙衝認為,近年來之所以用鮮花換回的紙錢越來越少,是因為更多的市民前來掃墓時,本身就帶著鮮花,再不需要交換,這一變化正是我市文明祭祀程度大幅提升的具體表現。

趙衝表示,今後這一活動將長期堅持下去,以倡導市民摒棄陋習,提高文明祭掃意識,希望有一天,這一活動“換不到一摞紙錢”。

網上祭祀 建立永恆生命檔案

只要登錄網站,鼠標輕輕一點,就可為故人上香、獻花、留言。近幾年,網上祭祀得到不少年輕人的認同。它藉助互聯網跨越時空的特性,將現實的紀念館與公墓“搬”到電腦上,方便人們隨時隨地祭奠已逝親人。

“能夠通過網絡,給奶奶登記一個‘墓碑’,算是一種寄託吧。”4月5日,遠在江西工作的徐先生通過電話告訴記者,他是由奶奶一手帶大的,和奶奶的感情特別深。有時候想跟奶奶說話了,就可以去網絡“墓碑”上留言,這樣就好像站在奶奶的墓碑前一樣。

“很多人因為工作繁忙、路途遙遠等原因不能前往墓區親自探望,網上祭祀滿足了身在異鄉的人祭祀先人的願望。”華州區天龍公墓總經理杜國宏說,“這種方式更文明,也不會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節地生態葬 綠色環保漸入人心

選擇一塊綠地,栽植一棵樹,豎起一座碑,“碑葬”這種文明的生態殯葬形式正在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4月5日上午,記者在合陽縣公益性公墓“碑葬”區域看到,成排的松樹生機盎然,每棵樹旁都安放著臥式墓牌。這種墓葬方式大大節約了土地與墓地成本。一名前來祭拜親人的市民告訴記者,選擇這種墓葬,能夠讓逝者更加親近和迴歸自然。

據瞭解,僅清明當天,合陽縣公益性公墓就有16個家庭為已逝親人選擇“碑葬”。安葬過程不焚燒香蠟紙錢,僅用音樂和殯管所免費提供的祭祀鮮花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思念,做到了節地安葬、低碳祭掃、文明祭祀。

“以前受傳統‘入土為安’思想觀念的影響,群眾很難接受‘碑葬’這樣的方式安葬親人。”合陽縣殯管所工作人員黨妮說,綠色環保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土葬浪費資源,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接受這種生態環保的殯葬方式。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市還將在多個公墓設立生態殯葬區域,引導更多市民以綠色環保的方式安葬親人。

採訪中,許多市民表示,在尊重傳統習俗的同時,更願意通過踏青、郊遊、鮮花、網上祭掃等自然、綠色、文明、環保的現代祭掃方式表達懷念之情,從而營造一個安全、文明、和諧、有序的祭掃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