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已死?那是你要它死


KPI已死?那是你要它死


一說起“KPI”這個詞兒

相信不少小夥伴都會連連感嘆叫苦不迭

似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痛苦

恨不得把嘴裡的黃蓮趕緊塞到領導嘴裡

讓他嚐嚐這苦澀的滋味

KPI本身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老闆說:

當然需要KPI,不然工作怎麼量化

怎麼調動員工積極性

員工說:

KPI每天就像山一樣壓在頭頂

嚴重扼殺了我們的靈性

自從索尼公司前常務董事的《績效主義毀了索尼》一文在業內廣泛流傳之後,KPI彷彿也一夜過氣,Google引入OKR績效管理模式,小米也在推行去KPI化的管理思想,那麼為什麼盛行一時的KPI如今淪落成這般模樣,我們到底還應不應該繼續KPI之路呢?

KPI模式為什麼行不通了?

說到薪酬和績效管理,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KPI。但績效不等於KPI,它只是企業績效考核的一種工具。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將企業戰略落實到具體執行策略的管理工具。它能將大目標拆解為小目標並落實到個人上進行可量化的管理。

作為一種舶來品,它也曾經搬上神壇,被無數中小企業膜拜。直到《績效主義毀了索尼》一文橫空出世,一下子,關於KPI模式的吐槽如潮水般一波一波襲來,KPI一夜之間掉落神壇,成為了過街老鼠。

索尼失敗之後,很多企業開始反思,KPI是否真的能幫助企業和員工改善績效呢?摒除“牆倒眾人推”的想法之後,理性看來,KPI並不是一無是處,在一些特定的崗位上,確實需要用數據量化的形式對工作結果加以衡量。

KPI確實是有弊端存在,但是更多問題是在於實行步驟中逐漸對KPI的扭曲。

《績效主義毀了索尼》文中提到的一些現象,絕大部分公司裡面都會存在,例如:

1、因為要考核業績,幾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實現的低目標

2、公司內追求眼前利益的風氣蔓延,短期內難見效益的工作,都受到輕視

3、上司不把部下當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標

4、為了統計業績,花費大量精力時間,在真正的工作上卻敷衍了事

5、部分工作現實中無法量化

6、即使強行把工作量化,每次績效都是這幾個指標,定績效沒有意義

7、前瞻性的、有風險的工作沒人願意做

一刀切式地推崇KPI模式是老闆和高管們管理懶惰的表現,這樣會導致KPI難以落地,最終只能流於形式,而這種普遍式盲目的KPI只會招來員工的普遍反感。

為什麼看起來明明很科學的KPI在實行起來之後卻難得善果呢?

1

把該獎賞的部分變成了懲罰

KPI的模式一般是這樣:設定一個可量化的考核指標,讓員工去執行。完成就可以得到績效工資,沒達成則沒有,或者減少。

這樣的邏輯看起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大多數公司在實行之時卻狀況百出,常見案例就是把員工本應得的穩定工資部分變成績效,比如你向員工承諾,這個月業績達到十萬就獎勵5000和這個月業績達不到十萬就扣款5000,是截然不同的。

績效本身應該是激勵員工去達到目標,獲得獎賞,是作為激勵手段而誕生的,而大多數公司卻以此作為了剋扣工資的懲罰手段,這就是毀掉績效的第一步。

2

讓員工時刻處於危機感的KPI

通常情況下,KPI的設定都是由管理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定義拍腦門決定的,員工在此過程中只是被通知的角色,所以在面對KPI時,員工將會處於一種焦慮和壓力的心理狀態。

而且如果這次的指標勉強完成,有可能面對著老闆對於指標的再次提升,所以很多員工都覺得績效指標不管是否完成,路都會越來越難走。而且員工會害怕自己給自己挖坑,面對無底洞一般的KPI,危機感不斷升級。

3

犧牲利益,犧牲未來

制式完成KPI

有些員工為了完成KPI指標,用盡了一切辦法,降低服務品質,降低利潤率,輕易答應客戶無法完成的事情,這一切,都為以後的經營埋下了禍根,雖然目標可能達成了,但是也付出了代價,這麼做對企業來說只能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不知道從何時起,KPI成了崗位標配,無論設定的KPI指數是不是有意義是不是合理,都要為考察業績定個標準給個名義,時間一長,KPI指標冗雜不堪,業績卻反而節節敗落。

企業想要長遠發展,那麼KPI在制定時就要考慮到,這項KPI的制定需要先讓員工吃到肉,企業才能跟著賺到錢!所以在KPI下最良好的局面就是員工工資與企業利潤雙增長的共贏狀態。

KPI模式是不是已死,在於你是不是已經要它死。

- End -

KPI已死?那是你要它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