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求不夠深,做事就會淺|如何打造使命型驅動組織?

内求不够深,做事就会浅|如何打造使命型驱动组织?

在創業過程中,創始人要和自己相信的使命活成一體,因為創業本身就是一個“聞思修,信願行”的過程,正是這個過程,把你修煉成一個更好的人,定義你是誰。

——潘江雪

授課老師 |潘江雪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發起人、理事長

愛無價,但愛有成本。所以,好公益,也應該像商業一樣追求效率。你需要兼具一顆柔軟的公益心、一顆強健的大腦,將商業的高效注入公益組織運作中。

真愛夢想作為一個公募基金會,法律規定我們每一年要花掉前一年所募集的全部資金的70%。這也就意味著,每到新的一年我們都要像一個新的創業者,一切歸零,重新開始。每一年我們都要對自己說,打怪,升級,活下去,不僅要活下去,還要活得優雅。

其實,公益機構不像商業機構,它無法跟捐贈人進行對等的價值交換,甚至要打交道的主體從個人,到企業,到老師,志願者,校長,政府…

如何平衡處理如此複雜的關係?

這一路成長,我覺得真愛夢想做對了三件事:

  • 使命驅動

  • 跨界賦能

  • 極致透明

使命驅動戰略

你的初心,形成企業使命了嗎?

使命和戰略,一點用都沒有?

在一次創業者的小組討論中,我發現不同創業階段的創業者,對“使命”和“戰略”的理解是不同的

反對者:

一個年輕的80後創業者說,

“使命和戰略對我一點用沒有,因為我在不到2年的時間,已經更換了兩條產品線,我服務的是不同的客戶,提供的是不同的產品,滿足的是不同的需求。”

“使命對我有啥用啊?能活下來才是硬道理。”

概念混亂者:

有一些年輕的創業者說,

“最開始我創業的時候是有初心的,有情懷的。可是我的企業現在已經三、五千人了,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那些人跟我的初心能一樣嗎?而且最重要的是,我當初創業的三、五個合夥人都走了,初心在哪裡?使命對於我們這個機構到底有什麼用?”

矛盾者:

第三種聲音更為尖銳,

“我是有使命的,我的使命就貼在我們辦公室裡面,全體同事都知道,可是我的投資人要求我提供季報,季報就連著我的KPI,那我要完成KPI,我就要做跟使命不符的事情,那使命和KPI誰重要呢?”

大家誰也得不出個結論。但這時,國內一位頂尖的投資者評議道:

“你們連這個問題都沒想清,我肯定不投資”。

使命到底有什麼用?

這些“坑”要注意

作為一個公益創業者,其實我學到的第一課就是這四個字,使命為先。如何找到使命?如何讓使命驅動企業戰略,以下是關鍵步驟:

1. 使命從哪裡來?

a. 使命源自內心的觸動

使命往往是源自於創始人的初心。你曾經被打動的那個地方,就意味著你被揀選了。所以你要知道,使命就是使徒的任務。

所以我想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還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

b. 探尋真正的內心驅動力

僅有那份感動是不夠的,你必須往下再去探求,探求你真正要去行動的內心驅動力是什麼。

探尋不夠深,做的事情就會很淺,就會“忘了初心”。

比如說我,曾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為什麼這樣的意外總是會發生在我身上?後來我去學了佛法,經過深刻探尋之後,我得出了以下內驅力:

  • 佛教信仰——人與人之間是普遍相連的

  • 幫助自助之人——讓善良的孩子感受到愛,變成更好的人

  • 幫助社會進步——回到教育和人的啟蒙

2. 校驗核對

你要知道,企業的成功不取決於創始人,取決於cohorts(核心團隊)。

所以你需要把創始人的初心,在組織核心成員中不斷提煉、核對、校驗,最後達成組織共識(最大公約數)。

我們的使命是發展素養教育,促進教育均衡。

3. 由使命推導出願景和價值觀,再推導出戰略。

願景:我要到哪去

價值觀:處事原則

首先,價值觀會幫你篩選人。

大家千萬別以為價值觀是一個虛的東西,企業中所有的矛盾,看起來表層是因為我們的產品服務不到位,關懷培養不到位,但底層都是價值觀沒有核對過,彼此不理解所造成了誤會,所以很多創業最終是一場誤會。

其次,使命如何驅動戰略?我的工具是三圈理論,詳細如下:

這過程中,有幾個坑,你千萬要注意:

a. 缺少長期支持

在創業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很多陷阱,比如沒有長期的支持,做了一半,沒有後續的支持,死了。

b. 缺少能力

可能有人給你錢,要做的事也符合你的使命,但是始終沒有正確的、解決問題的人到你身邊來。

c. 缺少使命

在創業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最大的陷阱,叫有損健康的甜點。

什麼意思?就是有錢來了,對於我們公益組織來說往往是政府撥款給你,讓你做一些他想完成的目標,可是這個任務跟你的使命不相關。

但是錢來了,要不要做,很糾結。

在商業機構就是這樣,有風投找你了,要你去做一個風口上的事,最後風停了,企業也死了。

比如共享單車,這個概念最火的時候,行業中有80多家企業都在做共享單車。

那是什麼驅動了它的創始人呢?今天這些共享單車的企業結果又是怎樣呢?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風險和陷阱,我們不要跟著風口跑。使命是幹嘛的?使命就是那個定海神針。一個人只有做真正自己相信的事情,他才能做得好。

那麼,你的初心是什麼,你對它的探尋夠深刻嗎?最後形成你企業的使命了嗎?現在就是你的反思時刻。

如何處理複雜關係,實現使命?

反覆錘鍊核心客戶,推動跨界賦能

你的客戶是誰?

對焦核心客戶,構建客戶反饋閉環

一家做公益的要想獲得持續的捐贈和奉獻,跟商業機構獲得持續的投資一樣,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可以拿到客戶反饋的閉環,然後持續不斷地去提供解決方案,去優化產品和服務。

定位不同的核心客戶,提供的服務鏈完全不一樣。比如我們就經歷過找客戶的三個階段:

1.0 服務孩子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一直默認,捐贈人捐錢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產生變化,既然受益人是孩子——孩子就是我們的客戶。於是真愛夢想提供了一套硬件,將夢想中心教室嵌入了鄉村學校。

有了夢想中心,我們還有中國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華東師範大學課程研究所所長崔允漷老師打造的夢想課程。

内求不够深,做事就会浅|如何打造使命型驱动组织?

聽起來要素配置齊備了?可是問題是沒有反饋,學生上了課沒有?上得怎麼樣?學生有什麼變化?傳統公益的捐助形式形不成閉環。

2.0 服務老師

所以我們就想,問題出在哪兒?學生是我們的用戶,但是我們直接服務的群體是老師。

為什麼要服務老師?

大概在六年前我們做過一次《中國教師身心健康》的調研,我們觀察到中國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的職業倦怠來得非常快,由於缺少外部的學習機會,視野受限,不到三年絕大部分教師就倦怠了。

於是我們想出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素養教育培訓,將我們的理念傳遞給老師,只有認可我們的課程設置,他們才會用心栽培孩子。

然後,我們還建立了一套線上教師交互平臺“夢想盒子”,讓老師們更方便地在線上交流,同時我們也從中獲得反饋。

但是還是遇到了困難,干預力度不夠。

很多老師告訴我們,他們在跟我們一起上夢想課程時都像做地下工作,需要悄悄地幹,不能讓校長知道。

所以我們後來發現,如果我們要去影響到孩子,這個影響鏈是如此之長,不止是一線的老師,還要獲得校長,以及管校長的人,比如教育局局長這些人的全力支持。

内求不够深,做事就会浅|如何打造使命型驱动组织?

3.0 服務教育者

因此我們發現,政府也是有需求的,需要你的助拳,幫它達成政績。

所以,核心客戶需要反覆地去錘鍊。當我們以校長、老師、局長等整個教育者為核心客戶時,最終讓反饋效果——看得見。

内求不够深,做事就会浅|如何打造使命型驱动组织?

如今,我們實現了教育公益產品的規模化發展,找到了一個線下的S2B2C的解決模式,將效果可視化、形成了閉環。

反思及建議

在此,各位創業者可以反思一下,你的產業鏈中所有的利益相關方,哪些是你的核心客戶?你今天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真的打準了他們的需求嗎?你又應該如何去迭代你的產品和服務呢?

關於這個方面,我來給大家提三個建議:

  • 始終要以你的用戶為導向,形成用戶正向反饋閉環;

  • 一定要找到一個可以標準化、大規模複製、效率最高的方式,來提供你的產品和服務;

  • 使命驅動,解決方案的迭代始終圍繞著使命。

内求不够深,做事就会浅|如何打造使命型驱动组织?

如何讓多個利益主體形成合力?

跨界賦能,產生蝴蝶效應

與企業相比,公益機構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更加複雜、深遠,需要調動大量的社會資源。

相信很多to-B的企業也深有同感,推進過程中由於利益主體訴求不同,非常影響決策與執行。

在這樣複雜的利益關係的網中間,如何讓大家能夠形成一個借力或合力?形成蝴蝶效應,或者說得直觀一點,把一顆子彈打出核彈的效果?

在這些利益關係裡,企業往往看到股東、客戶、員工。但公益組織要看到更多,要讓需要打交道的所有關聯方形成協同與合力。真愛夢想的核心做法就是切中痛點,跨界賦能。

1. 政府痛點——沒人提供服務

首先要建立起與政府的合作關係,把他拉進我們的公益服務體系中來,讓他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這就需要你去敏銳地體察政府的痛點是什麼。

比如說在教育領域,教育局局長關注的是這個地區教育是否均衡——整體教育質量是否公平和優質。

傳統意義上,政府全預算撥款給鄉村學校,基本費用是夠了,但是如果想提升質量,實現教育均衡,那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政府還開放了一些民辦教育的口子。

《民辦教育促進法》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必須是非盈利的。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投入到三、四、五、六線城鎮做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是不現實的,沒有價值交換。

所以這就是個痛點,沒人提供服務。

洞察:跟政府打交道核心也是人

政府也是由一個一個像你我一樣的人構成的,所以要處理的政府關係,其實就是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 方法論-1:善意為本。

    你用什麼來影響決策者?首先,每一個政府官員都想做好份內工作,而我們是過來幫忙不添亂的,所以我們用善意來跟他們構建了最基礎的信任。


  • 方法論-2:功不在我。第二點,因為我是一個公益組織,所以我們有一種非常明顯的心態——我不要你的錢、不要你的回報,功不在我,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内求不够深,做事就会浅|如何打造使命型驱动组织?

2. 教育者痛點——生存狀態倦怠

前面我也說了,老師易陷入職業倦怠。所以怎麼辦?給他更多的方法技能,讓他去上好語文、上好數學,然後你用成績來測試,是這樣嗎?

洞察:需要改變老師教課的動機

我們為這樣的一線教育工作者,建立一個多層次的教育陪伴體系。把給老師的培訓變成是對他真心的陪伴,從給他教育技術和技能,變成對他德行的提升。

所以如何讓老師從不停地給學生灌輸知識、考高分、拿到KPI檢測、拿獎金,變成是——我願意成為孩子身邊的那個陪伴者,激發出他想學的求知慾,這是完全不同的技術,也是完全不同的認知。

3. 捐贈人痛點——不信任慈善機構

2008出了一個郭美美,砸了整個慈善行業的信譽。中國的捐贈人普遍覺得不知道錢怎麼花的,不知道效果如何。真愛夢想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學著如何去面對充滿著質疑的捐贈人。

除了給他看得見的、可感知的改變,還有兩個小辦法。

  • 方法論1- 參與。你必須創造一些機會,讓捐贈人能夠參與到你的項目裡,讓他收穫成就感和意義感。


  • 方法論2- 美譽度。透過公益,幫助他們去提升企業的品牌美譽度。

例如我們跟安踏的合作。安踏在認識真愛夢想之前也一直在做公益,但主要的公益方式是捐贈運動器材和設備,給那些偏遠地區的孩子和老師。

建立合作以後,我們跟安踏一起開發了一個特別有趣的、老師和孩子們都非常喜愛的新型體育課程,安踏所有高管都參加過這些課程的活動,他們甚至全家大人孩子一起去參加我們的慈善公益夏令營。

結論:

總之,只有真正地體察到核心客戶的痛點,提供對方需要的服務,然後透過這三個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實現他們之間跨界賦能,才能最終形成合力,讓子彈變核彈。

公益機構要如何一直活下去?

極致透明,達至無條件的信任

如何打造一種機制,去保障產品服務合力的可持續性?極致透明的機制,達至無條件的信任。

對於公益組織來講,捐贈人、收益人不一致,導致了信息的不對稱,所以需要透明。我們對透明的追求也是一個持續迭代的過程。詳細如下:

内求不够深,做事就会浅|如何打造使命型驱动组织?

信任是無價的。只有收支公開、結果公開、過程公開,才是真正高品質的透明。

所以企業也可以通過不斷地追求,達到極致的透明,來塑造極致的信任。

總結與反思

2007年,我寫下了自己的墓誌銘,做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轉型,放棄百萬年薪轉做公益,際遇中的一切看似偶然,實際上都是必然的,而發生的一切,無論甘苦,都是恩典,它讓你知道你是誰,知道怎樣去用你的命。

我們正經歷經濟寒冬,更需要深耕使命,重新發現使命、鞏固信心,真正和那些在快速發展過程中被掩蓋的、被忽視的問題來一次迭代和修正

創始人要做的是——跟你所相信的使命活成一體。創業本身就是一個“聞思修,信願行”的過程,而正是這樣的過程,讓你自己修煉成一個更好的人,或者說,用這樣的方式,來定義你是誰。(完)

内求不够深,做事就会浅|如何打造使命型驱动组织?
内求不够深,做事就会浅|如何打造使命型驱动组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