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媽媽是掃大街的”:孩子毒舌,就該向他們父母追責

抖音上有一段環衛工媽媽的視頻,引發了無數觀眾點贊,這位媽媽說:

“你的媽媽是掃大街的”:孩子毒舌,就該向他們父母追責

女兒學校搞活動,剛好從她掃地的地方經過,有同學看著她說:你媽媽是個掃垃圾的!

面對同學的偏見,女兒霸氣回懟:我媽媽是掃垃圾的,我媽媽不掃垃圾你們有這麼幹淨的道路嗎?你媽媽還沒資格來掃,人家還不要你媽媽來掃!

聽到女兒這麼挺自己的工作,環衛工媽媽留下了幸福的眼淚。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又髒又苦又累還掙不到錢的職業,是無數默默無聞的貧苦百姓在崗位上日復一日的耕耘著。

環衛工媽媽雖然從事的是一份被人瞧不起的職業,可是她的女兒三觀超正,不僅認可了媽媽的職業,還能捍衛媽媽的尊嚴。

職業沒有貴賤之分,教育孩子的方式卻有高低的區別。

內心清明的父母,他們教育出的孩子也一定是心中亮堂。即使他們從事的是普通工作,他們心裡的光也足以照亮生活的灰暗。

這樣的女兒我表示可以來一打,這樣的女兒也一定與父母平時的教育不無關係。

“你的媽媽是掃大街的”:孩子毒舌,就該向他們父母追責

01孩子是父母的照妖鏡

同事小雅的兒子馬上升初中了,她憂心忡忡的抱怨說:

孩子越長大越不懂事,在家不給玩平板電腦,直接伸手打姥姥。

做飯的時候隨意使喚姥姥,因為不想聽姥姥的話放辣椒,直接懟姥姥,然後撂下火和鍋就不管了。

家長回家後還衝父母埋怨,自己發火是因為姥姥聽不懂人話。

熟悉小雅家庭情況的,都知道這其實是家長常年累月“寵”出來的。

小雅和她老公都是工作狂,隔三差五要出差,孩子幾乎從出生起就是姥姥帶大的。

孩子十來歲了,姥姥還得像三歲娃一樣照顧。

有一次去他家,10來歲的孩子居然還在使喚姥姥幫他穿襪子、穿鞋子。

家長可能覺得孩子還小,大人幫忙能做一點就做一點,殊不知,孩子在慢慢長大,不止身體上,心理上也要慢慢成熟獨立。

孩子的不講禮貌、任性、自私,其實都是平時教育的缺失。

藏在孩子身上的這些壞毛病,終究會慢慢爆發出來,當某一天,家長在指責孩子怎麼這麼任性自私時,有沒有反思過,這些標籤又何嘗不是父母親手貼上去的呢?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是父母平時教育的結晶。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也都與父母平時教育不當有必然聯繫,問題孩子通常都伴隨著“問題家庭”。

“你的媽媽是掃大街的”:孩子毒舌,就該向他們父母追責

02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前段時間,郭晶晶霍啟剛這對模仿父母又帶著兒子上了熱搜,只見一家三口頂著火熱的太陽在田裡勞作,腳上塗滿泥巴。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天都跟孩子念,但是真的知道背後意義嗎?

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從實踐中學習糧食是怎麼來的,對大多數普通家庭來說都少有這樣做的,不得不說對他們這樣的豪門子弟,真的很難得。

翻閱新聞才發現,這不是霍式夫婦第一次帶孩子去體檢生活。早在兒子4歲時,郭晶晶霍啟剛就曾帶著孩子一起去地鐵站做公益,幫婦聯義賣籌款。

兒子5歲時,帶他去拜訪郭晶晶的母校,教育兒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意義。

去鄉鎮衛生所探望醫生和村民,向鄉鎮醫生學習和致敬。

對一個5-6歲的孩子而言,也許他不能完全明白很多事情。但如果他只是一個活在豪門階層的富家子弟,他永遠體會不到這種接地氣的平民生活。

父母帶著他去實踐中體驗生活,學習知識,父母珍惜糧食,關愛勞動人民,父母認可職業不分貴賤,這些正能量的三觀,會一直印在他腦海裡,影響他一輩子。

央視主持人董卿在接受《面對面》採訪時,談及初為人母、繼續成長時說過這樣的話: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很簡單,你自己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善良,自己先要善良;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正直,自己要先正直;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愛讀書,自己要先養成閱讀的習慣;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出人頭地,自己要先學會努力生活!

為了孩子,請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養娃,本就是一場修行!

“你的媽媽是掃大街的”:孩子毒舌,就該向他們父母追責

03父母的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

此生,父母留給孩子的最大財產,不是房子、車子、金錢,而是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掌握在這世界生存的技能,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社會上老講拼爹、拼教育,其實拼的最終的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白了教育,到底要教什麼。

世界股神巴菲特,他不僅財富上是世人所仰慕的,他的教育觀也一直引發普通人的借鑑和思考。作為股神的兒子,是不是一輩子不用為物質煩惱?是不是隨時享用世界上最好的資源,還是不用努力也可以獲得成功呢?

答案都不是。

巴菲特的兒子彼得在離開大學後獨立生活,他不僅要負責音樂室的開銷,還有房貸的壓力,與普通年輕人沒什麼兩樣。年僅19歲的彼得,一樣要為工作和生活不停地打拼,在從父親那裡獲得有限的財產以後,他不再獲得任何財產。

與普通作曲家和音樂家一樣,只能通過自己最新一部作品來體現自身價值。彼得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收穫屬於自己的成功,成為一名優秀的作曲家,贏得美國電視界最高榮譽的“艾美獎”。

彼得說,自己很幸運能夠生在巴菲特家族裡,並非是物質,其實他從小並沒有享受得到過多的物質,而是他從家族裡接受非常好的家庭教育,從父親身上學到很好的人生哲理。

“你的媽媽是掃大街的”:孩子毒舌,就該向他們父母追責

最後送給自己和所有的父母們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100分的父母,在做父母這件事上,沒有人是百分百正確百分百對的。一千個父母,他可能對父母這個身份都有一千個不同的看法。

希望我們所有的父母,都能在養娃這條路上,一直思考,一直成長,尋找合適自己家娃娃的教育方式。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個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