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俄國角逐後平分帕米爾高原並製造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位於帕米爾高原之上,《山海經》中將其稱為“不周山”,因其盛產野蔥,中國古代文獻中又稱其為“蔥嶺”。

帕米爾高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之一,中國早在西漢時期就對此地實行了有效的管理,清朝時期,中央政府又再一次鞏固了對帕米爾高原的統治。瓦罕走廊的出現是英俄在中亞爭霸的產物。自從擺脫了金帳汗國的束縛後,俄羅斯就走上了瘋狂擴張的道路。除了對土地的貪婪外,尋找出海口是驅動俄國不斷擴張的最重要動因。

北方的港口不光有漫長的冰凍期,而且遠離國際貿易主航道,俄國要向走向強大必南下,尋找不凍港。所以俄國不斷南下,計劃從土耳其和波斯手中奪走了大片土地,計劃打通黑海、地中海、印度洋的航線。

俄國的南下一開始並沒有引起英國的警惕,但當俄國兵臨伊斯坦布爾城下時,英國才意識到如果再不出手,英國的海洋利益會遭受巨大挑戰,尤其是波斯(伊朗)一旦被征服,俄國兵鋒會直至印度。

日不落帝國疆域龐大,但對於英國而言,所有殖民地加起來都沒有印度重要。英國不僅從印度攫取了巨量的經濟利益,而且大英帝國皇帝的法統也是繼承自印度。

英國和俄國角逐後平分帕米爾高原並製造瓦罕走廊

克里米亞戰爭

為了保住英國的海洋利益和印度殖民地,英國一直暗中組建反俄聯盟,並在1853年與俄國發生了直接衝突,爆發了著名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國在克里米亞慘敗,無法在黑海獲得出海口後,遂將目光轉向中亞。

克里米亞戰爭中,英國雖然實現了遏制俄國的戰略目的,但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所以俄國在進攻中亞之初時,英國國內始終不願再次與俄國發生直接衝突。可是當1876年,俄國征服浩罕國,將勢力進一步延伸至帕米爾高原後,英國人開始坐不住了。

印度地理位置優越,三面環海,北方又有喜馬拉雅山做天然屏障,唯獨與阿富汗接壤處有一條高原坦途,歷史上印度遭受的所有強敵入侵都來自此走廊。這時入侵新疆的阿古柏成了英俄競相拉攏的對象,所以才能在新疆做大。

英國和俄國角逐後平分帕米爾高原並製造瓦罕走廊

左宗棠

英國希望阿古柏成為英國與俄國之間的緩衝地帶,並勸說清政府承認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爾汗國”為大清屬國。清政府認為新疆是中國固有領土,最終由左宗棠出兵驅逐了阿古柏的入侵。

與此同時,英國和俄國也經歷了一番角逐,最終達成妥協,雙方共同瓜分帕米爾高原。英國人提議在雙方勢力範圍內劃出一條長300公里,最寬處70公里,最窄處不過1公里的狹長緩衝地帶,使得大清和阿富汗能夠接壤,這就是著名的“瓦罕走廊”。

瓦罕走廊名義上是英國建立的緩衝地帶,實際上卻為中俄關系埋下了巨大隱患。對此清政府是洞若觀火,便以地形惡劣,難以防禦為由拒絕鎮守。阿富汗主體民族為普什圖人,他們也拒絕接受瓦罕人,原本熱鬧的絲綢古道因此變成了與世隔絕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