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的第一次軍事碰撞:怛羅斯之戰,阿拉伯人是怎麼評價我軍的

事實上,阿拉伯史書對這一時期的描述不是很多,只是簡單一句話帶過而已。

可以說,阿拉伯對於這場戰爭不重視,也沒做出什麼總結評價,這主要是因為相對於其他戰鬥,這場戰爭不足以在歷史上多留些筆墨描述,而對於大唐來說,這場小戰爭只是唐史上經歷的戰爭中的其中之一而已。當時的大唐可是很強大的,而阿拉伯雖然實力不錯,但對於大唐來說還是九牛一毛,不足以擔憂。

東西方的第一次軍事碰撞:怛羅斯之戰,阿拉伯人是怎麼評價我軍的

怛羅斯之戰的原因

戰爭的源頭是大唐安西都護高仙芝滅掉了一個叫石國的小國家,眼看自己的國家被滅,這石國王子就擔憂了,他想著自己國家不能白白滅掉,可是自己又沒有這個實力去和大唐抗爭,那麼怎麼辦呢?他想了很久就決定向阿拉伯人求援,希望阿拉伯可以出手援救,幫他抗爭大唐的軍隊。

如果贏了就報了仇,如果輸掉了也是大唐和阿拉伯之間的問題,可謂是一石二鳥!後來阿拉伯確實出了兵,與大唐的軍隊在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怛羅斯地區對上了,雙方爆發了一場大戰,被稱為“怛羅斯之戰”。

東西方的第一次軍事碰撞:怛羅斯之戰,阿拉伯人是怎麼評價我軍的

雙方兵力相差甚大

另外,通過當時參加戰爭的人數,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兩國不重視這場戰爭。當時大唐參與戰鬥的士兵實際人數約為3萬人,而參加戰爭的阿拉伯士兵人數約為5萬人。因此,當時大唐與阿拉伯在戰鬥力上存在很大差距,光是這個人數就可以看出大唐一個人對上兩個人,會輸已經是既定的事實。

而在戰爭的途中,高仙芝率領的軍隊3萬人,剛進入怛羅斯城的時候阿拉伯這邊的軍隊人數遠遠比不上大唐的軍隊,是之後從其他地方調遣而來的,而且本來打仗的地方在怛羅斯地區,所以各處調遣的士兵援救很便捷,大唐的兵力完全比不上阿拉伯的兵力。

東西方的第一次軍事碰撞:怛羅斯之戰,阿拉伯人是怎麼評價我軍的

唐軍之中突發叛變

對這場戰爭的具體記載,中國史書和阿拉伯史書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描述。

根據中國史書記載,唐軍當時以弓箭手為前排,長矛步兵為中間主力,後方和兩翼由騎兵保護。阿拉伯的兵力佈陣也基本上是相同的。在戰鬥的前三天,唐軍弓箭手的戰鬥力明顯強於阿拉伯弓箭手,給對方造成嚴重傷亡,之後的長矛步兵對戰也是大唐更勝一籌。

可是在第四天的時候出了一件事,那就是大唐的軍隊中出現了叛變,從兩翼對唐軍發起突襲,因為沒有預料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當時的唐軍沒有做好任何準備,被打得潰不成軍,最後只剩下兩千餘人撤回蔥嶺。這場戰爭由阿拉伯這一方獲勝,也並沒有什麼乘勝追擊或是大唐面子上過不去想要報復。

東西方的第一次軍事碰撞:怛羅斯之戰,阿拉伯人是怎麼評價我軍的

戰爭對雙方影​響不大

當時怛羅斯之戰似乎影響甚微,因為唐軍在這場戰爭失敗後不久,只是出兵收復了部分怛羅斯地區的失地。

4年後,安祿山帶頭爆發了安史之亂,而一直守著安西都護府的唐軍主力就被派去平定叛亂,沒有了唐軍守著,很快這片土地就開始混亂不堪。

不過即使阿拉伯人贏得了這場怛羅斯之戰,他們也未能入侵東部。本來在怛羅斯之戰成功以後,阿拔斯帝國在中亞的最高主座阿布·穆斯林想要東征中國,但他卻和伊本·薩里之間產生了矛盾,這涉及到了阿拔斯帝國之間的一些政治內鬥,最後兩個人談不攏,阿布·穆斯林怕對方踩在他頭上,就把伊本·薩里給殺了,而原本想要東征中國的計劃就此放下。

東西方的第一次軍事碰撞:怛羅斯之戰,阿拉伯人是怎麼評價我軍的

事實上,這場戰爭中大唐損失的兵力不足以動搖國本,畢竟這個朝代可是歷史上最富強的朝代,只是後來安史之亂的爆發才會讓大唐開始走下坡路,就算最後平定了叛亂,大唐的國本也已經動搖了,並沒有鼎盛時期那麼強悍。總的來說,這場戰爭對於兩個國家沒什麼影響,只是一個小衝突而已。

《資治通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