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覺與李文的一組鏡頭說明《大決戰》尊重歷史,的確真實令人歎服

一九四九年初,決定華北乃至國共命運的“平津戰役”接近尾聲,困守在北平的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思慮再三、迫於形勢、權衡利弊後決定交出這座古都,並令所部接受解放軍改編。

石覺與李文的一組鏡頭說明《大決戰》尊重歷史,的確真實令人歎服

影視資料:傅作義召開華北“剿總”高級將領會議。

“剿總”大部分高級軍官表示追隨傅總司令,而石覺、李文二將領表示反對,即《大決戰》中的出現瞭如下質問傅作義場面:(參見視頻《傅作義宣佈接受改編被二將領當場質問》)

字幕:中南海 1949年1月21日

劇情:傅作義正在召開國軍華北“剿總”高級將領會議。

司令部秘書長王克俊:現在我重複宣讀一遍《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協-議實施辦法》,為迅速縮短戰爭…………….

已有幾名穿綠色軍裝將領顯然已經不耐煩了:可以啦,別唸了!;聽一遍就行了!;我們聽夠了!;可以不念了!;還念什麼,我們早就知道了!;知道了!

王克俊:那麼,以上十八項及附件各條款,諸位同意不同意?請說話!

穿灰棉軍裝的眾將領:同意!;同意!;同意!……

這時華北“剿總”第9兵團司令官石覺中將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石覺與李文的一組鏡頭說明《大決戰》尊重歷史,的確真實令人歎服

影視資料:石覺

石 覺:請問,你們報告總統了嗎?

王克俊:隨後,要由電臺發表公告,南京方面會清楚的。

石覺剛剛坐下,華北“剿總”第4兵團司令兼北平防守司令李文中將就從座位上站了起來。

石覺與李文的一組鏡頭說明《大決戰》尊重歷史,的確真實令人歎服

影視資料:李文

李 文(哽咽著):如果說打了敗仗,無論慘到什麼地步,我都認了,今天這樣,我……我實在是……,我怎麼對得起校長啊?

李文說著便哭泣了起來,蔣系將領聽到這裡,多數也都哽咽或流下了眼淚。

但大勢已去,石覺、李文無法改變傅的決定。而鞭長莫及的蔣介石也只能電話傅作義,讓他允許不願“投共”的高級將領返回南京。傅作義也沒有把事情做絕(這件事中共也表示了諒解和配合),最後把石覺、李文等在北平的國民黨嫡系將領十餘人禮送回南京,繼續盡職校長麾下。

石覺與李文,名不見經傳,能在《大決戰》中露面,引起我濃厚興趣,經查證確認兩人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

石覺與李文的一組鏡頭說明《大決戰》尊重歷史,的確真實令人歎服

歷史資料:石覺與蔣介石的合影

石覺 廣西桂林人。黃埔軍校第三期學員。歷任國民革命軍排長、營長團長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石覺任第4師第10旅少將旅長,率部開赴華北對日作戰。參加過南口戰役、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隨棗會戰及棗宜會戰。1943年率領第13軍參加豫中、長衡會戰。1944年參加對入侵廣西日軍的反攻作戰。1945年10月,石覺率部從廣州海運秦皇島,開赴東北對日軍受降。這一階段石覺抗日有功!

1948年任華北“剿總”第9兵團中將司令官(傅作義所轄),率部加入平津戰場。49年1月21日,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

(說到這裡還有一段插曲:石覺的部隊居然在北平起義前一天發動了一次兵變,試圖推翻傅作義,當時傅作義在城裡的嫡系兵力只有兩個師。其間解放軍曾問傅總要不要增援,傅說我自己的事自己處理得了。果然,在國民黨軍中論打仗能打得過“七路半”的並不多,這次兵變最終被鎮壓下去。石覺只好到傅作義處負荊請罪。傅總對此倒也寬厚,溫言撫慰,依然按照計劃送石覺回南京。)

說起來,傅作義送走石覺,算是對得起朋友,可這個決定後給中共帶來了相當大的麻煩。石覺南歸以後,蔣介石對他依然信任如故,敗退之中令其鎮守舟山。1949年10月的登步之戰,讓解放軍61師吃了苦頭,打出了一個反登陸戰的石覺成了國民黨的“中興名將”之一(當然只是一時之勝)。考慮到石覺原和共軍打仗敗多勝少的履歷,估計北平起義時毛澤東、傅作義對他會這樣長進是誰都沒想到的了。

到臺灣後,石覺晉級為陸軍二級上將。晚年主持太極拳協會工作,出錢出力,積極在民間推廣太極拳運動。1986年9月23日卒於臺北市。

石覺與李文的一組鏡頭說明《大決戰》尊重歷史,的確真實令人歎服

歷史資料:李文

李文,字質吾號作彬,出生於1905年11月26日,湖南新化縣人。6歲入私塾啟蒙,成績優異。一次,塾師到他家作客,出對“曹子建才高八斗”,李文對以“李作彬志在四方”,舉座皆驚。1923年冬,程潛奉命籌辦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派人秘密來湘招生,李文得訊後,在日記中寫道:“北洋爭逐鹿,華夏不安寧。讀史空言志,何不去從戎。”毅然投考,以優異成績被錄取,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因學科與術科俱佳,被指定為班長,並集體加入國民黨。

李文參加了第二次東征,因戰功升任第二師第四團上尉連長。李文一直在胡宗南手下,步步升遷。胡指揮的重要戰爭,他幾乎無役不與。“中原大戰”他任團長,率部保衛蔣介石的指揮部。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李文率七十八師參加“淞滬會戰”,部屬死傷慘重,傷亡達8000以上,所部團長一死一傷,營長僅存二人,連排長多數陣亡。

抗日進入相持階段後,為確保西北門戶不失,李文的九十軍處在與日軍交鋒最前線。他率軍負責宜川至郃陽的河防,擊退了日軍從永濟、臨晉發起的多次進攻,並收復河津、運城、臨汾等地。直到日軍投降,日軍再也沒能進犯陝西。

平津戰役時任華北“剿總”第4兵團司令兼北平防守司令。後來所屬部隊隨傅作義被改編。飛離北平回南京後李文調任第五兵團司令官,大勢已去退守成都,後被解放軍團團圍困,孤立無援,為避免全軍覆沒遂向解放軍投誠,在南軍政大學高級班學習期間,逃脫監視去了香港。

到臺灣後因有汙點,李文只擔任了“國防部”中將高級參謀、“總統府戰略顧問”、臺灣糖業公司顧問等閒職。1977年,李文病逝於臺灣。

作者:內查外調說歷史(部分史料引至劍門碧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