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上海交響樂團居然改行“包餛飩”了

2014年,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揭幕時,曾面向公眾徵集暱稱,最終“餛飩皮”高票當選。

但誰也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居然讓搬進“餛飩皮”六個年頭的上海交響樂團,真的“轉行”包起了餛飩。

4月8日,由上海交響樂團推出的小程序“一碗餛飩”正式上線。

疫情之下,上海交响乐团居然改行“包馄饨”了

受疫情影響,這幾個月,上海交響樂團在“餛飩皮”的演出活動陸續取消,但這支有著140餘年歷史的老牌樂團未曾打烊,自1月底轉戰線上以來,樂團一直保持線上活動的高頻率上新,更針對不同觀眾群體,持續開發出了一款款全新線上產品,這些音樂“小食”如今陸續寫進了“一碗餛飩”的菜單。

談及此次端出“一碗餛飩”的初衷,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說:“疫情以來,上海交響一直不停行動,已經積累了數量龐大的音視頻資源。當觀眾希望完整體驗或者回放看的話,在微信公眾號上搜索就很不方便,於是我們想到了包這樣’一碗餛飩’,可以讓登陸小程序的用戶方便快捷地搜索使用這些優質資源”。

疫情之下,上海交响乐团居然改行“包馄饨”了

“一碗餛飩”沿用了“餛飩”這一既有上海交響特色也有上海美食標識的稱呼。小程序包含“購文創”、“聽音樂”、“賞現場”三大版塊,囊括了上交的精選文創產品,“有準備的聆聽”“週末線上音樂會”“首席大師課”“大師不在臺上”“在’線’場”系列音樂會等大量視聽資源,可謂用料新鮮又十足。

現在,就讓我們打開這家“餛飩鋪”的餐單,看看有什麼新鮮好料吧!

“購文創”

疫情之下,上海交响乐团居然改行“包馄饨”了

除了有腔調的搪瓷杯、化身指揮棒的U盤、小小扇面上濃縮了城市之光的樂器音符竹扇、設計簡潔的高級灰公文包,還有由古典廠牌DG首張全球同步發行的唱片《GATEWAYS》(中文名《門道》)——這張被國際古典音樂大獎提名的唱片,不但被《泰晤士報》打出四星好評,也在上海交響樂團140週年全球巡演路上贏得無數關注。

“聽音樂”

疫情之下,上海交响乐团居然改行“包馄饨”了

目前包含“有準備的聆聽”和“週末線上音樂會”兩部分。其中,“有準備的聆聽”含有上海交響演奏家們錄製的120段音頻。他們在每期約9分鐘的時間裡,通俗易懂地介紹了一位自己喜歡的作曲家和其一部作品。

最終,觀眾們將在這碗“餛飩”裡看到了以海頓、莫扎特、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皮亞佐拉、陳鋼、李煥之等古今中外名為食材的“全家福餛飩”。

16場“週末線上音樂會”則通過22首曲目作品,用音頻覆盤了上海交響樂團在過往音樂季中的一些精彩記憶,該版塊會隨著週末線上音樂會在官微的更新而持續上新。

“賞現場”

這一板塊目前已經上線的有69堂首席大師課、3場在“線”場系列音樂會、19場“大師不在臺上”,這也是疫情期間,上海交響不斷嘗試多終端呈現的一個縮影。

疫情之下,上海交响乐团居然改行“包馄饨”了

其中,首席大師課甫一上線就引起多方熱議,甚至引來《紐約時報》的關注點贊;

疫情之下,上海交响乐团居然改行“包馄饨”了

而在“線”場系列音樂會則通過現場直播,將“餛飩皮”內的室內樂演出原汁原味送到了手持不同終端的觀眾眼前,首場演出直播時就有超過九十萬人點擊觀看,在後期“雲劇場”展播時更是獲得了半小時內170多萬人次觀看的好成績。

疫情之下,上海交响乐团居然改行“包馄饨”了

“大師不在臺上”作為已經創辦多年的線下音樂品牌,讓眾多樂迷與大師近距離互動時,見識音樂家們不為常人所見的另外一面。

疫情之下,上海交响乐团居然改行“包馄饨”了

現在樂迷可以通過“一碗餛飩”重溫記錄下這些溫暖瞬間的珍貴視頻,或與大提琴家王健共烹小鮮,小提琴家王之炅同打太極,或與上海交響的CP伉儷們共話生活點滴,體驗作為上海交響粉絲的獨特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